APP下载

学校管理:从制度走向文化

2016-03-09曹兴宝

江苏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管理

【摘 要】学校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于社会中,它的健康、强壮决不仅仅取决于外表。只有它始终秉持、发展自己有益于孩子们的精神原点,不懈追求优秀的文化生活,才能自然地在实践中形成优秀的学校制度,而这些因素也才会成为它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而恒久的动力。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制度;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67-02

【作者简介】曹兴宝,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

一、制度是形式,文化是根基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依赖于制度来进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工具。但当我们去观察不同学校的管理制度时,往往发现许多相关内容并无多大异同,但在实际效果上却大相径庭。当前的学校管理,其根基是一种“人治”的文化观念。制度如何,不在于自身,而在于运用它的“人”秉持何种“理念”去对它进行设置、改变和推行。因此,许多内容并无多大区别的制度,却往往造成差异极大的管理效果。

或许有人认为,这并不关乎“文化”的问题,而是因为“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是思想的松懈和不求改造的结果。倘若我们做到“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时刻不忘,锐意实践,这些制度就能落到实处。“好的校长、好的管理者”都是兢兢业业的制度执行者。在这种观点里,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因而它需要的是“贯彻、灌输、引导、执行”。只有这种力量得到释放、施展,管理的效果才会更好。此种观点虽说有其合理性,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制度的建立应是顺应、维护何人的要求和利益?制度本身应依赖什么样的力量得以实现?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关乎“制度管理”若干命门却又无法漠视的关键之处。这就牵涉到无法回避的“文化”的问题。“人治”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治”的制度管理,制度就无法摆脱“因人而异”的执行效果,也就无法摆脱它天生的弊端。

而反观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就能发现,这些学校有一种特质——无论管理者、被管理者换了多少茬,他们总是能保持自己的办学品味和办学特色,这其中无疑就有学校管理制度的贡献。与前面所谈的“制度”不同,它的生命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遵循了制度产生和执行的基本规律,内含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向往、享受和自在自足的成长空间。这种制度最终成为学校文化中最为恒定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明白:制度只是形式,文化才是根基。没有根基的制度来自没有根基的文化,它们的表现只能是尴尬;而有根基的制度来自有根基的文化,它们的存在就是自然的需要和表达。

当一所学校实施以文化为根基的制度管理时,这些制度将会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它甚至会成为学校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力量,使学校达到“文化管理”的境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打上学校精神印记的莘莘学子,把自己的价值传递到世界更远的地方。

二、制度要合理,文化是保证

制度的形式存在,必须依赖某种刚性力量的连贯作用,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此点的认识由来已久,“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人所皆知的。然而制度的设计是有其阶段性的,它的合理性有其时空的局限,而不能长久不变。我们往往在面临制度的合理性难以保持的时候,趋向于选择对旧有制度的维护和坚持,并以“公平性”或“局部公平”为坚持的理由。甚至,当学校的管理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时,只顾眼前之便、之利,将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制度简单修改后便强行出台,而无视师生的质疑、抗争,最终造成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伤害。

制度只是管理的手段,并不是实施了管理行为,它就具有天然的合理存在的根据。细察上述情况,不难发现,顽固地维护或是粗暴地出台不合理制度的学校,在文化精神的累积上也是极其稀薄的,它的管理只是仓促地维持现状,只是功利地逢迎时势,它缺乏一种文化的内力、定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缺乏文化的引导,它内部的人事机制将变得极其世俗化,没有一个较为高远的精神取向,所有行为的目的将以权力与利益的得失为计算标准。它无心经营需要长期心力投入的精神性的建设,因而制度的合理与否,往往无关痛痒。同时,它也无法培育出一支有着理想追求的管理队伍,无法将所有的制度设计、执行和变革融入对某种文化内涵的理解中。因此,制度管理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内核,它就会变成学校管理者维护在职期间相应利益的“魔方”式的工具:它可以“软化”,可以被曲解、变形甚至视而不见;它也可以“硬化”,因为其刚性的本质和稳定的必要,因为其执行的便利和惬意。在这样的学校管理中,制度的合理性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保证的。没有文化和精神的浇筑,它要么是一块随时变形的橡皮泥,要么就是一条横扫一切的鞭子。

对这样的制度管理,改变它需要时间,也需要程序,有时其困难之大只能让人顿足兴叹。然而观察一些具有文化魅力的学校,其管理制度在保持常态的同时,也能保持一种执行的弹性,显示出轻灵易变、善解人意的特点。即使是一些执行力度极大、约束性极强的制度,它也表现得类似一条强韧、柔软的绳索,而不具有杀伤力和伤害性。在这种治理环境下,制度的力量似有若无地潜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依赖一种精神的自觉和文化的吸引训育着人们,它可以通过一些简便有效的程序得到及时、适度的改进,从而确保它的合理性。

上述制度的特性是有其文化支撑的。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能够造成人们“依体裁衣、合体贴身”的感觉,就必须依赖学校具有一种倾向文化和精神的管理个性,具有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管理意识,具有一种接受监督、灵活变革的管理机制,具有一种公开透明、公平有序的程序建设。而这一切无不是来自于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所造就的宽容博大的教育气质、睿智深邃的文化理想和真诚务实的行为方式,它们共同作用,用一种精神的导向保证了制度的合理性,保证了学校教育的生命力恒久长存。

三、制度要优秀,文化是基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也是一个生命体,一个不断地生长、发展和图谋壮大的生命组织。它们的成长过程似乎也被某种内在的力量和规律决定着。在社会这个大的生态环境里,在一种竞逐的状态中,按照某种内在的规定性,或健康,或孱弱,或顺利,或曲折地延续着生命的运动。遍观古今中外不同国情和社会制度下的各类学校,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学校自诞生起,无论它将来存续时间的长短,学校的优秀与否,地域不是问题,贫富不是问题,甚至时代的安定富足与忧患动乱也不是决定性的问题,它最初立校的精神及形成的校内文化,以及后续者对这种精神文化的坚持并不断地注入新鲜思想,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这种力量仿佛生物体内基因的作用,它内在地规定着生命体最为本质的生命特征,并影响着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内驱力和向上空间,接纳、吸收新的、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使自己始终表现出充分的、合逻辑的内在规律运动,呈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与定力、博大与魅力。回溯历史,立足当前,几乎所有声名卓著的学校无不具有上述特征。虽然它们有着无数的不同之处,虽然它们的文化基因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但这种“精神立校、文化立校”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而这正是它们之所以优秀的根本所在!

再冷静审视此类学校的制度建设及管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面对学校整体的宏观设计上,还是在某一个细节的微观着手处,常常能够看到它们在精神经营上的用心之深与创意之妙。只是这些往往迥异我们对制度管理的一般印象,它们导向的结果,在机械地执行制度的管理者眼里,有可能是过于大胆的,是无序混乱的,是自找麻烦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用意所在,自然也就无法从中吸取到精华。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学校管理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