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岗位小组”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3-09蒯威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体现核心价值的方式进行。具有社会属性的班集体,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以“班级岗位”为载体,组合相近岗位建设“班级岗位小组”,通过岗位招募、岗位历练、岗位考评及岗位制度建设,引领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岗位价值与团队价值,提升岗位服务意识与民主管理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班级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岗位小组;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41-04
【作者简介】蒯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教科室副主任。
党的十八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基本内容,成为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形式主义、简单机械的现象,教育实效不高。立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班集体,以“班级岗位”为载体,建设“班级岗位小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具有显著的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问题
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日常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其一,教育方式单一机械。当前走进中小学校园,确实如相关要求的一样,处处能见到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大大小小的横幅、电子屏、标语牌见缝插针,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教育方式上,似乎除了“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也说不出其他具体的措施,最终教育效果也只能体现在背出24字核心价值观。
其二,教育内容缺乏细化分解。不可否认,儿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领悟存在一定难度,更不要说实践与行动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老师并没有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分解落实,并没有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与日常教育内容建立联系。让儿童对着几个空洞的概念,教育实效从何而来呢?
其三,教育活动脱离儿童实际。为了在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少学校也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比如讲“法治”就请法院的法官到学校进行一次普法讲座,讲“爱国”就开展一个图片展、主题班会。然而很多活动其实很难真正吸引学生,不少活动的内容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结束,“教育”也结束了。
二、“班级岗位小组”解读及其蕴含的核心价值元素
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观,是对价值具有方向性和取向性的根本判断、根本看法,是在根本看法下对价值的辨别与选择。作为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性组织,班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在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深刻久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班级岗位小组”
所谓“班级岗位小组”,是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岗位制度为基础,通过合并类似岗位、相近岗位,形成既有分工也讲合作,既有管理职能也能相互督促的岗位团队。譬如,班级中与“生活”有关的岗位有墨水保管员、门窗管理员等七八个,把这些岗位组合起来建立班级“生活服务组”。在岗位小组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立岗位,同时也相互帮忙、相互提醒,保证完成每天的工作。对班级而言,每个岗位小组既是管理者与服务者,同时也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定期接受全班同学的考评。
(二)“班级岗位小组”工作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元素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在政治建设、民众生活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受学生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限制,在学校教育中往往还要对其作进一步分解,形成不同的“子价值”。参照华东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化、课程化研究”,在“班级岗位小组”的建设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见下表):
夸美纽斯认为:“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佳路径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学生真正参与、积极投入的自主实践。“班级岗位”模拟社会分工,赋予儿童社会角色,有助于他们在体验中建立基本的规则意识、社会认识;“班级岗位小组”又让儿童在分工完成、相互协作中立足岗位,获得认可,形成对社会的初步感知、对角色的基本认同,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班级岗位小组”的实践路径
班级岗位不是新鲜事物,不少班主任都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实行岗位制。笔者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改进,不仅创新了岗位的内容与评价,还创新了岗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岗位小组”为核心的班级岗位建设新模式。
(一)招募岗位,在自主申报中彰显学生主体性
成尚荣先生指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就在于是否让学生真正参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认知、主动实践。”在传统的班级岗位建设中,不少班主任只是以发令员的角色,把班级的职务、岗位、工作分配给学生,结果常常有头无尾,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
合适的个人岗位是“班级岗位小组”的基础。我在建设班级岗位小组的过程中,第一项工作就是面向全班同学,展开个人岗位的公开招募。通常以学年为单位,开学伊始对班级学习、生活各方面工作进行梳理,设置四五十个不同的班级岗位,如老师助理、检查预习员、领操员、领读员、劳动助理等,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两到三个岗位,填写《班级岗位申请表》。在岗位安排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如果某项工作只有一个学生申报,则由这个学生负责;如果有多个学生申报,则由这几个学生在班会上陈述理由,公开竞选。
为了进一步发动学生融入班级生活,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岗位、发现岗位,甚至可以创造岗位——只要是你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那么这项工作就可以由你来负责。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他们纷纷用发现的目光去搜寻有意思、有价值的工作,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岗位,如墨水保管员、失物招领员、小组会计等,自己争取的岗位做起来也格外投入、格外认真。“我的岗位我做主”,主体性参与激发的正是儿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坚守,这也是“敬业”的原点。
(二)组合岗位,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凝聚力
岗位小组建设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将有关联性的班级岗位进行组合,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小型团队。笔者结合实际,把班级岗位组成“学习”“宣传”“劳动”“生活”“纪律”“文体”六个小组。在岗位小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岗位,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即帮助者与被帮助者——每个人都有责任提醒或帮助本小组成员完成工作,同时有困难也可以在小组内寻求同学的帮助。
小懿是“生活服务组”的一员,负责开关电脑。她工作认真负责,《电教记录本》记录详细。同在生活组的小惠做事却丢三落四,她负责的是花草管理,常常忘记给植物角的花草浇水。小懿很有心,经常提醒小惠,和小惠一起去浇水。小懿的角色不是“管人”的干部,而是朋友,是岗位小组的队友。小惠在小懿的帮助下慢慢进步着。有阵子小懿得了流感,小惠主动站了出来顶替小懿,使班里开关电脑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对于大家的赞扬,小惠表现得很谦虚:“我忘了浇水的时候小懿也会帮我呢!”
岗位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提升岗位工作的质量。在岗位小组中,小伙伴之间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每个学生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都有一群同学在帮助、协助自己做好工作。儿童在这个团结互助的组织内的同伴活动、人际交往,对于促进其形成乐于助人、慷慨仁爱的“友善”观念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站稳岗位,在角色历练中建立归属感
在岗位小组的建设过程中,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站稳岗位,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各种岗位中体验角色,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康的价值认识。
1.发现自身价值
不可否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班级岗位小组丰富的岗位内容让不同个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小雨是个文静的小姑娘,成绩一般,但画画出色,还学习了美术设计,因而成为宣传小组的热门人选,并成为班级板报的负责人。一个学期里,她与宣传组的同学把每期板报设计得图文并茂,为班级赢得了不少荣誉。以前只是个人获奖,现在能给集体带来荣誉,小雨在班级的人气骤升。
当然,并非有了岗位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小洋爱读书,他一开始申报了整理图书的岗位,没想到平时他只顾着自己看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几次班级考评都不理想,给小洋的打击很大。一次,看到同学们在七手八脚地装饮水机的水桶,一身蛮劲的小洋一口气装好了水桶。大家觉得这个岗位更适合他,水没有了大家自动会叫他,小洋觉得力气大也能在班级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做好的工作才有爱的理由,发现了自身的价值,爱岗敬业就有了充足的动力。
2.发现岗位价值
与班干部制度相比,岗位小组更强调服务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班级岗位没有轻重主次之别,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做好与没做好的不同。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笔者作为班主任,处处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岗位的可爱之处、动人之处。一次笔者看到几个孩子吃力地给饮水机装水桶,原来是负责装水桶的小洋生病请假了。等他们好不容易把水桶装好,我问他们有什么感想,大家一下子意识到小洋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方便。等小洋病愈返校时,全班都给他热烈鼓掌。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岗位,也尊重自己的岗位,逐步培养儿童职业平等、人人平等的观念。正因为每个岗位都有独特的价值,故而笔者在班级中尝试建立班级岗位轮流制。一般一个岗位的任期为一个学年,相对稳定的岗位有利于学生熟悉工作、站稳岗位。而下一学年就要进行重新申请、竞选,原则上所有岗位都要进行调整,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
3.发现小组价值
岗位小组的价值在班级工作中无处不在。学科作业的收发,依赖学习组每一名成员相互配合;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劳动组辛勤付出的成果。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细小常见,学生往往会忽视其价值。一次,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得了第二名,这是文体组精心选拔、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的结果。庆功会上,大家给他们热烈鼓掌。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小组在运动会中所做的工作。大家发现,原来生活组在为运动员准备饮料、保管物品,宣传组在制作标语牌、撰写赛场报道。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小组也离不开其他小组的服务。
马卡连柯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共同活动目的与任务,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是集体。”通过发现岗位小组的价值,把岗位小组看成一个团队,强调岗位小组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对形成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学生长大成人后才会爱国家、爱社会。
(四)考评岗位,在民主管理中培养责任心
对岗位工作的考评,是岗位小组建设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班级民主生活的重点之一。为了提升小组力量,我把班队干部分配到各个岗位小组中,通过这些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带动小组工作。同时建立“值周组长制度”,即小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一周岗位组长,记录工作情况,在考评中向全班汇报。每周班会课,对岗位小组的考评是一项固定内容,不仅每个成员要接受考评,整个小组也要接受全班的评议。考评中,首先由值周组长作简要小结,组员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岗位工作的完成情况,再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举手表决是否称职。两轮下来,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意识明显提高,有的学生请假了,还特地与小组里的同学联系,请其帮忙做好自己的工作。
奖罚是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与个人,都有相应的加分;对考评不过关的同学,则根据不同情况做调岗或待岗安排,如果一学期没能完成岗位工作,则不能参与班级的各项评比。考评岗位,让学生在倾听、对话、表决中逐步学会过班级民主生活,懂得客观公正的意义。
(五)规范岗位,在制度建设中形成法治观
现代班级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班,制度建设也是岗位小组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制定班规——执行班规”的常规模式不同,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制定相关制度,或公布某项班规,而是在班级岗位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制度。班级制度的建设必须让学生一起参与才有效。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当价值的存在与意义创造者发生关联、产生共振的时候,培育、践行必然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生长过程。”我们在岗位小组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岗位申请制度、值周组长制度、学年轮流制度、考评与奖惩制度,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是在一件件具体事务中开始的。而一旦形成制度,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认真执行,成为班级的“法律”,这也为班级成员“法治”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体现核心价值的教育方式进行。“班级岗位小组”倡导的是体验,是实践,是对常规管理中价值元素的智慧挖掘。通过“班级岗位小组”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一定能埋入儿童心灵的土壤,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引导中学生自主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中国德育,2015(6):10-13.
[2]程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化、课程化研究[J].中国德育,2015(1):21-25.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6.
[4]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M].吴式颖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