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与专业学科协调发展模式构建探析
2016-03-09李明王捷王天
李明 王捷 王天
本文为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党建、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科研项目 (编号:2012B00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社团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专业型社团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提出了构建专业型社团与学科发展“互惠”模式的途径和措施。要确立专业型社团建设目标;发挥专业学科设置对社团建设的指导作用;努力搭建社团活动平台。
【关键词】 高校;社团建设;学科发展;互惠关系;模式构建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学生社团的建设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兴趣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特点。社团活动是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平台,是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认知、自我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的重要渠道。做好大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具体体现。而 “专业特色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个分支,通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为主要活动内容。专业型社团的建设是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具体延伸,是在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创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目前高校社团建设面临着目标转型,即从娱乐化向专业化转型,从单一发展向资源共享转型。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校社团的建设必须要紧紧依托专业学科设置以及培养计划中的具体要求,专业学科的发展也必须要将社团活动作为重要的实践媒介,从而建立起一个互惠关系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为学生服务。
一、高校社团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建设目标不明确,脱离了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
以往社团建设一般意在培养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社团组织活动中积极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注重个人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知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上的培养,我们通常称之为“娱乐型”社团。[2]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并实行“共赢”模式化教育方式的今天,大部分社团的建设目标脱离了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组织的各项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科毫不相关,为了娱乐而娱乐,为了活动而活动,教育意义严重缺乏,而且极大程度浪费了社团建设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了学生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和日常生活。
2、专业学科发展对社团建设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学科建设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学科的前沿性和高端性,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动力。一个良好的“专业型”社团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知识竞赛、心得交流等活动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好的学习方法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目前的学科建设往往忽略了社团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没有给社团提出明确的创建思路和发展方向。社团不了解专业学科的培养计划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而这些仅仅依靠完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是远远不能够意识到的。所以,专业学科的设置对社团组织的指导和带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专业型社团对学科建设的辅助作用
一是培养学习兴趣。专业型社团建设的基础是在一定的学科背景下学生组成的兴趣爱好小组,主要针对本专业或者对本专业具有极大兴趣的非本专业学生建设的平台。该社团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二是吸引优秀人才。专业性社团活动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活动中需要成员发散思维、创新理念和方法、实践创意设想,在活动中继续深入的学习。这些非教学环节的实践经历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三是提供实践平台。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大多数是拥有固定的资源和固定的参与范围,而专业型社团的实践活动则是开辟了另一条专业实践道路,能够给学生提供其他的实践机会。
三、专业学科发展对社团发展的影响
一是引领先进思想。随着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方法不断的更新出现,而专业型社团的发展则需要与时俱进,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带动社团活动内容的创新。二是提供理论指导。专业型社团必须保证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而学科建设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化教学体系,这将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三是拓展发展渠道。学科建设衍生的不仅仅是专业型的社团,还包括以专业学科为背景的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可以囊括进社团组织的活动当中,促进社团的持续性建设。[3]
四、如何构建专业型社团与学科发展的“互惠”模式
1、确立专业型社团建设目标
学生社团要把建设重心放在支持学科建设和发展上面来,要充分了解专业学科设置情况以及培养计划当中要求广大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围绕这个重心制定社团发展规划,积极配合学科发展,努力打造实践平台。
2、发挥专业学科设置对社团建设的指导作用
专业学科的发展是高校教学职能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实效性、前沿性、指导性等特点。专业学科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它不仅仅包含教学环节,更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到社团建设中去,让社团建设以此为目标按着需求寻找和创建展示平台,在专业学科的科学指导下规划社团的发展形式、发展规模和发展效果。
3、努力搭建社团活动平台
专业知识竞赛是很好的锻炼平台,尤其是高水平的竞赛更能够充分的发掘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精髓,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能够锻炼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不同的专业学科兴趣爱好社团能够凝聚不同情趣爱好的学生,以至于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很容易找出学生中的佼佼者,通过社团与任课老师的进一步接触,这部分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精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短时期内巩固已有的知识积累,同时开辟新的思考方向,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科竞赛的成功举办也会使该门学科受到更多的关注,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该学科设置背景和学习要求,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互学习和借鉴,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召丽,王琪,陈方鑫.浅谈高校科技类专业社团建设的措施及意义——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与创新协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
[2] 牛凤燕,万云芳.高校专业型社团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反辅作用[J].文教资料,2007(11).
[3] 李宣庆,王丽娜,王雪.高校专业型学校社团实践对本科教学的启示[A].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李 明(1985-)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工学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团委干事.
王 捷(1993-)女,汉族,新疆伊犁人,工学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在读.
王 天(1987-)男,汉族,辽宁盘锦人,工学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