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相通:打开“意以境会”的散文之门
2016-03-09宋飞
【摘要】每一项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条思维的路,而当下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它。意境是文学性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心物关系就是小学生通往意境的思维之路。透过心物关系格物致知,去体察意境中,心物如何相通的共性思维,可以建构儿童视界“意以境会”的语文课程,使小学生散文的学习,从学内容转向学思维。
【关键词】心物;意境;儿童视界;思维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1-0018-03
【作者简介】宋飞,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校区(江苏徐州,221300),高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一、散文之困:意境缺失的语文教学
曾几何时,我们无视散文独立文类的核心知识,误解其形散神不散的风神韵致,导致切割消解了意境:刹那的情绪品味不足,心物的规律无从把握,教学的内容难以确定,“至今也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以苏教版五年级《望月》为例: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人文关怀;散文、诗歌、童话是“月神文化美的痕迹”;眼中月、诗中月、幻想月是儿童积淀的美文美读……以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固然都有可取之处,却普遍丢掉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生成过程与意图,课文被切成三个毫无联系的板块,课堂成了零碎的文化拼盘;普遍丢了“我”和“我”的情感发展,课堂以通识取代个性,多元感悟实则众说纷纭。丢了时空的物境、作者的情境,也就没了文章的意境,散文思维无从开启,语文知识没有生成,语文智慧无从发动。
意境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它也理应成为文学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格物致知:从心物相通到意以境会
1.“意以境会”的美学考索。
《望月》就用深远的意境来表现作者的刹那情思。全篇景为辅,事为主。未见小外甥,清幽旷远的江天月色是“物理境”的起笔,光斑光影,静谧朦胧。没有抒情,清辉却笔笔透着内心的安详。既见小外甥,写交谈的调皮,写对月的聪明,写幻想的奇妙……望眼前月景→吟诗中月情→创想象月趣的“事境”铺陈,和着作者瞬间流动的“心理场”:愉快→沉醉→惊讶、好奇→凝视、幻想,物与人息息相通,景与情彼此交融,热闹的对话与沉静的冥想辉映,心物的流淌成为文章层层推进的动脉,使弥漫的诗情思绪绵远、意蕴徜徉。而小外甥望之不足吟咏之、吟咏不足创造之的情境支架,也成为支撑内部情感结构的隐形静脉,使纯洁如月的童心童言所引发的“第二次天真”,把文章推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虚境之域。感物的物境、叙事的事境、抒情的情境、鲜明的人境、言外的虚境如盐溶入水,气脉贯通,气韵摇曳,形成了“意以境会”的复调风格,显现出与摘句的境界、拼盘的段落迥异的意境之美。
2.“心物相通”的取境机制。
回到心物的思维机制:张三与天通,李四与天通,那么张三就与李四通。只是在文思发生处,心物会穿上不同的外衣。以《望月》的作者赵丽宏先生的眼前月景为例:瞬间安详看月亮,眼中之月就被过滤到只剩下它的光,这是心物交流的第一步,内心发动外物,景由心生。静谧的心月回应作者,引起创作的兴会,作者听从内心,选择让光斑、光影笼罩在清辉之下,这是心物酝酿的第二步,缘情写景。笔下之月在写的过程中受心中静月的制约,就一定用舒缓的节奏、悠长的句子来显现那份宁静,这是调遣布局的第三步,形成笔性,人心被成功加到物象上成为意境。
小外甥童心看月亮也是如此:“天的眼睛”把月亮所有的特点和连同他自己一起放了进去。没有添加,没有赋予,不是比喻,不是拟人,就是小孩自然而然的“天问”,万物与我为一体,不可分割。诗人的触景生情、作家的因智动情,莫不如是。甄别心物,把握心物,化为散文读解的思维之力,就很容易把具有某种相通特质的意境之间,隔着的那层纸予以打通,直抵“意以境会”的散文至境。
三、有无之境:随物以婉转,与心而徘徊
从意境视域审视散文教学,《望月》的价值就在于运用心物思维,习得意以境会的要素对应能力。可学生的前知识经验却对两者鲜有感知。怎么办?
1.境由心生:一个心灵的世界。
静品,入境,触摸清辉:
师:赵丽宏望月,望到了怎样的月色?
生:默读1-2节,圈画重点词,交流:
“黑色、银色”感到月色朦胧柔和,特别静谧;
“隐隐约约伸展着、起伏着”是光影暗暗移动;
“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说明光斑特别皎洁;
“光斑、光影”都是在写月亮的——光(清辉)。
美读,画境,感受安详:
师:夜深人静,你一个人在甲板上,心情是那样地放松。忘记了白天的喧嚣,忘记了旅途的劳累,任自己的思绪飘飞,飞向那吐洒着清辉的明月——
生:配乐朗读第二节。
师:为什么这么轻柔、这么舒缓地读?
生:因为夜晚的月亮非常安详、宁静,周围的一切都是不能去破坏的。
师:原来月色不是死的景物,而是活的生命(配乐范读)。此时此刻,你内心的感觉——
生:安详、安静、寂静、宁静、安宁、幽静……作者的心和景物是一致的。
师:你是说如此安详的心,才给了我们如此宁静的月?这是作家的笔触,景由——
生:景由心生。(齐读第二节)
师:心中安详,清辉才会写在脸上。把心放到物色里,让景由心生,这是赵丽宏的写景秘诀。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一片月色是一个精神、情绪和感觉的生命个体。学生透过画面的还原,读出物色与人心相通的“景由心生”模样,也就借助“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这一古老的散文思维,实现了意境的呈现,了解了“与心徘徊”的写景秘诀。
2.触景生情:一个心物的场域。
月诗沐浴心灵,心灵必须对象化才能变成可以把握的意境场域。怎样的月表现怎样的情就是心灵对象化的关键因素。搭建支架:
静静地看着这些诗,请你大概地说一说,每句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些情,又通过怎样的月,表现出来?
想象一下:江天一色无纤尘,放眼望去,和作者最近的就是月亮,而和亲人的距离——比月亮还要远。“月近人”就体现了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学生运用支架找到月亮光、形、色和情感之间,异质同构的意象:
“白玉盘”表达了诗人的喜爱,圆圆的,颜色白得像玉一样晶莹闪烁。
“明月光”和“地上霜”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因为霜是冷的,月光像地上的霜一样冷。思念的感觉也是冷的。
“半轮”的思念说明作者的情感是不完整的。
细细地随物婉转,深入地品悟中,追问意象生成的触景生情机制:
残缺的月,残缺的心?那如果它是“峨眉山月白玉盘”的话,感觉会怎么样?
一样的满月,为什么在李白的心中那么美好,到了苏轼这里却充满埋怨呢?
同样的李白、同样的光,为什么小时候是白玉盘,长大了就是冰冷的地上霜了呢?
难怪赵丽宏先生在《且听先人咏明月》中这样感慨:“月亮出现在中国人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
大脑不会毫无遗漏地接收感官输入的所有刺激,会有专门的抑制系统避重就轻地自动过滤。人心对景物的触发就是这样:选择相似之处有意识地抑制差异,激发相似联想形成意象。学生在过滤中,感受到弥漫于意象之外的空灵融彻,把散点的思考汇成读解的规律:不一样的月,触发不一样的情,但所触之景首先要听从内心,要把内心与景物对应的特点相连,才能体物得神,进入意境的诗意空间。
3.因智生幻:一个聪慧的精灵。
小外甥聪慧、机灵的意象是作者情感变化的源泉。他怎么可以幻想月亮成为天的眼睛呢?学生自觉运用心物思维的体察也同样充满智慧:
“这是明亮的眼睛”月光和眼睛都特别亮。
圆圆的月亮和睁大的眼睛都是圆的。
月亮困了和小外甥困了是一样的,小外甥就直接把自己当成月亮,把感觉加在月亮上了。
他把自己的感觉和月亮相连在了一起。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有感情的,它很喜欢……
发现小外甥幻想的神奇在于把光与色、圆与缺、隐与现……月亮所有的特点连同小外甥融在一起还不够,追问看似无心,实则指引物我两忘的源泉:
师:这样的小外甥让你感觉怎么样?
生:聪明、好学、天真可爱、爱幻想……
师:联系文字,他为什么能发现这么多特点?
生:“他又凝望着……”说明他爱观察、思考。
师:原来观察、思考和联系自身,才是小外甥幻想的源泉!这叫因什么而生幻?
生:因智而生幻、因思而生幻……分角色朗读。
师:天空悬挂的永远都是那一轮明月。可作者望到……诗人望到……而小外甥……这个发现让作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生齐读)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小外甥意象是文章的主要意图。那聪明好学、爱幻想的人境之美,那物我同体令人惊诧的童年思维让作者浮想联翩,情动而辞发。而童眼看物的幻想之根正是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天的眼睛的瞬间直觉,是人与月真正地物我两忘、融为一体,是庄子“情顺万物而无情”的更深的自我。和成人视界“我—你”关系不同。和王国维无我之境也不同。是意境更高级超越物我的无我之境,更加凸显“我”的存在。学生体察到了这点,便也拥有了童年幻想的能力。
4.情景成境:儿童月文化视界的心物打通。
格物,在“愤”与“悱”的临界处总结:
师:同样的月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呢?
生: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心中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对月亮的感受也不一样。
生:月亮代表不同的情感,而他们经历过不同的坎坷,所以月亮代表的心情也不同。
师:天上有一个月亮,心中也有一个月亮,景由心生、触景生情、因智生幻的智慧就在于一是倾听内心的小心情;二是寻找天上的月亮和内心的情感之间某个相似的点。这样,就在内心和景物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色的桥,使天上的月亮和心中的月亮相通,生出笔下的第三个月亮。
物格,在实践中把思维和眼界化为学力:
师:《小猫咪追月亮》(2005年凯迪克金奖图画书),这是美国的月亮。“小猫咪生来第一次见到满月。看着圆圆的月亮,她心想:那是一盆挂在天上的牛奶吧。她好想喝呀。”把谁和谁对应起来了?
生:把牛奶和满月对应起来了。
生:牛奶和满月都是白色的,而且都是圆圆的。都让人喜欢。(朗读)
师:再请看丹麦的月亮(出示丹麦艺术家依卜·斯旁·奥尔森的作品《月光男孩》中的图画),是根据月亮的什么特点想象出来的?
生:月亮的倒影和小男孩特别调皮的性格。
师屏显《月亮的味道》插画(1996年日本图书奖翻译图画书奖):那么多双眼睛,就拥有着那么多双心灵的月亮。聪明的,请你静静地想一想,你的月亮是什么?你想把自己的小心情、小心思、小秘密,寄托在月亮的什么特点上呢?
生(片段):月亮是圆圆的,它像一盏灯,为夜里的人照明。它像一个盘子,装满了许多小“眼睛”。月亮是幸福的,它有许多许多的好朋友,一起在夏夜的星空嬉戏玩耍。而我觉得吧,月亮更像一张光盘,刻满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刻满了过年过节时,全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样子。
师:望月不在于望出怎样的月亮,而在乎找到内心和物色之间,那座彩虹色的桥。望云、望水、望飞鸟都是这样。把握了这一点,你也是作家了。
让课堂直面儿童月文化视界的月亮,在图画书的文图拓读中,直接探讨心物相通之处而不是模糊感知;直接运用心物思维来创造自己的“心月”,使笔下月朝着意以境会的言外方向,这是大胆甚至冒险的学力检测。而结果竟然很多学生真的让感觉流动起来。虽然“幻月”还很幼稚,但字里行间既有实在的意象,又有虚化的意境,让我们看到了心物思维可以帮助小学生打开意以境会的散文之门,使其登堂入室,成为拥有散文自动化阅读技能的善读者。
【参考文献】
[1]大卫·苏泽.教育与脑神经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3]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