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2016-03-09吴长欣
吴长欣
“鼻衄”即鼻内流血,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青少年、老年人偏多,该证常以热证居多。需提醒的是,一旦发生鼻衄,患者应取坐位,以免血流入咽喉,头部不能前倾过低而应保持笔直后仰,解开衣领、腰带,进行填塞、挤压止血治疗。常用如下措施进行治疗:
1.用药棉蘸些白醋,塞入鼻衄之孔;2.用手指适宜力度挤压患侧鼻翼5~7分钟:3.冷敷鼻翼部及印堂穴;4.患者举起鼻衄对侧手臂,也可用布条扎其中指根部:或坐椅上用热水泡双脚,或用力挤按鼻衄对侧足的昆仑、太溪二穴;5.大蒜头去衣捣成泥,敷鼻衄对侧足的涌泉穴;6.用干净纸巾卷成小筒装入云南白药、田七粉、马勃三药中的一种,吹入鼻衄之孔:7.空心菜半斤洗净捣烂加白糖10克,冲入沸水,凉后饮用;8.鲜生地、白茅根适量煎汤服:9.黄芩15克水煎取汁和白芨粉10克调成糊,涂抹于鼻根部,干后再涂,保留2小时后洗去;10.石榴若干洗净取皮榨汁饮用,每次200毫升,每日2次;11.黄芩、生白芍、藕节、丹皮冷水浸泡后水煎取汁服。
若采用上述措施效果不佳者。应找中医及时辨证施治。
1.如见于风温等外感证者,即在辛凉清解方内加上丹皮、白茅根、白茅花:2.肺素有热迫血上溢者用鸡苏散(薄荷、黄芪、生地、阿胶、茅根、麦冬、蒲黄、贝母、双皮、桔梗、甘草);3.烟酒过度或辛辣等引起者热在阳明当用玉女煎(生地、生石膏、玄参、知母、牛膝)加芦根、茅根;4.因肝火偏旺,多伴有烦躁头胀者,该用清衄汤(生地、赤芍、当归、香附、黄芩、山栀子、侧柏叶、黄连、赤苓、甘草、藕节);5.有阴虚虚火,稍有劳动即出鼻血者,或在洗脸时鼻易出血且久久不愈者,当用玉女煎去生石膏加玄参、阿胶、天冬、藕节;6.若是出血多而不止,出现昏晕者,急救方可用百草霜6克,糯米汤调服(百草霜即是烧茅草附于锅底的黑色烟灰.现难找到了,也可用生藕汁、生地黄汁、大蓟汁加入蜂蜜调服.加外用如上的外治法);7.伤寒证当汗不汗热盛迫血为衄者,一般可随衄而解,称为“红汗”而愈,若不见愈,须尽快慎重处理。
中医认为,肺为鼻之门户,鼻衄与肺出现异常关系密切。临床中鼻衄的病因较多,并发症也不少,严重者亦会危及生命。据有关统计,90%的鼻衄属于血管破裂,因而,当人的肺气较热,遇气血上升之时即产生鼻衄。尤其稚阳之体的小孩易患该证,但也易治愈。若有难愈者,就应考虑是否血液病作祟,致凝血功能下降或为较大血管破裂,当以急诊处理。尤其是老年人鼻衄,约有半数是全身性疾病所致,如高血压并发症、肿瘤、尿毒症等。因为老人的血管硬化弹性下降,就在血压剧升之时,致较大血管破裂,这就难以按鼻衄论治。诊治鼻衄若在半小时之内无效,而鼻腔填塞后血就从口出来.必须立即到正规医院专科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