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虚血瘀论治慢性荨麻疹

2016-03-09薛锦程邓咏诗

光明中医 2016年14期
关键词:外邪风邪荨麻疹

薛锦程 邓咏诗



从脾虚血瘀论治慢性荨麻疹

薛锦程邓咏诗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西医治疗目前无特效疗法。从传统医学入手,通过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及结合临床的用药经验,来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机理与脾化生营卫、气机运化及生血统血的功能密切相关,得出脾胃气虚为慢性荨麻疹的病理基础,血瘀是病程演变中重要的病因,同时多有外风兼挟这一结论,因此提出补虚、活血祛瘀、祛风等治法。

慢性荨麻疹;脾虚;血瘀;风邪

荨麻疹又名“风疹块”“瘾疹”“赤白游风”等,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本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诸病源候论》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瘾疹证治》中则说道:“世医论瘾疹,无不谓是皮肤间风……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随证调之,无不愈。”从历代文献对于荨麻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病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脏腑气血不足,外邪壅盛,印证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

1 脾胃气虚为慢性荨麻疹基本病机

人体正气抵御邪气的功能主要来源于元气和卫气。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卫气来源于后天之精与外界清气,主要来源于脾胃。《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在《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中说到:“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脏及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身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脾胃气虚则正气薄弱,卫外不固,外邪易伤人也。究其内在,内外皆系于脾胃,内不足则外不固,脾胃之气不足,化生水谷精微减少,输布失常,卫气失其来源,故见表虚症候。临床上慢性荨麻疹患者多伴舌淡胖,口淡不喜饮,动则易汗出,这种患者在岭南地区尤为多见,盖因岭南之地土薄地湿,脾土薄弱,中气不足,不足以滋养形体外窍所致。

2 慢性荨麻疹多夹血瘀

所谓“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慢性荨麻疹患者常有血瘀的表现,如皮肤较黯淡或有紫斑,丘疹颜色偏深,划痕隆起程度较高,自然消退时间较长,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等。血瘀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一是中土薄弱,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降低,导致精血不足,形成血虚之证,血少失于流动可成瘀[1],如王清任之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同时由于脾统血失常,脉中之血易离经而出形成血瘀。二是脾土不足,土虚木乘,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三是由于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外邪壅滞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致瘀。四是过度使用祛风药,祛风之品多辛温消散,过用容易伤津耗血,导致血瘀。五是由于血瘀的形成会加重气血的不通和阻滞,进一步加重血瘀[2]。如《血证论》曰: “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治血证, 总以祛瘀为要。”

3 风邪亦为重要病因

凡病之所起不外乎内外之因,慢性荨麻疹最主要的外因为风邪,可以通过其症状来体现。病来无定时,皮肤瘙痒难耐,病位游走不定,风邪在表与卫气相争则发疹,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说:“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卫外肌表不固,风邪客于肌肤,营卫失和是其发病的直接原因,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易挟带其他外邪,常可挟寒、挟湿、挟热,临床上表现出复合的症状,故辨证时应注意有无其他外邪掺杂其中[3]。

4 治疗应以补虚、活血、祛风为法

从上述病机发展变化可以得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三法,一为补虚,即从调理脾胃入手,所谓疹形于外,病发于内。慢性荨麻疹患者多间杂着脾胃气虚症状,首先重视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这和张仲景治病强调顾护胃气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常用陈夏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4](陈皮、法半夏、党参、苍术、茯苓、甘草、黄芪、防风、白术、当归)培补中土,调内固外。现代研究表明健脾补气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黏膜免疫力; 通过对免疫分子的影响,达到免疫增强或双向调节的作用。二是活血,即是活血祛瘀法。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无论内伤造成肌肤失于濡养或是外邪壅滞肌表,都可导致气血不畅成瘀,瘀血不消,斑疹不去。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很多单从风论治,并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应该从活血化瘀方面论治,临床治疗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活血祛瘀。活血的重要性与调理人体正气相比,稍显次要,故治瘀为第二要务。三是祛风,风为外邪属标,故在临床治疗中以前二法为主,在此基础上辅以祛风止痒的药物,常用药有荆芥、防风、蝉蜕、金蝉、苍耳子、白芷等。

5 病案举例

林某,男,35岁,2014年8月14日因皮肤反复瘙痒3年,前来就诊。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发作时瘙痒难耐。患者喜食油腻煎炸食物,平素胃纳一般,偶进食生冷食物则胃胀闷不适,动则易汗出,气短。大便偶见溏烂,小便黄。查体:形体较肥胖,双侧上肢及前胸部皮肤表面粟粒样丘疹,有明显抓搔痕迹,皮肤划痕征(+)舌淡胖,边有齿印,两侧见瘀点,脉弦细略数。诊断:慢性荨麻疹,证型: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祛风。处方:黄芪15 g,白术10 g,当归12 g,川芎10 g,牡丹皮15 g,赤芍6 g,金蝉5只,荆芥8 g,白芷5 g,苍耳子10 g,车前子12 g,3剂。日1剂,水煎服。8月18日复诊,见皮疹已基本消退,瘙痒明显减轻,舌淡胖,瘀点减少,脉弦细,较之前稍有力。又再服3剂。8月22日三诊,皮疹消退,未偶有感觉瘙痒,其表证已退,主要以调理中焦为主,原方减车前子、荆芥,加党参15 g,山楂10 g,薏苡仁15 g。后以上方为基础,辨证加减,连续服用3月余,随访未见复发。

[1]李红涛, 张恩虎. 痰淤与慢性荨麻疹浅议 [J].实用中医杂志,2005,21(5):300-301.

[2]胡德华,张华.慢性荨麻疹从瘀论治[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69-1370.

[3]张翠月,高征,刘银伟.从脾辨治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98-301.

[4]于希军,王秀艳.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34-1136.

[5]朱松明.健脾中药对脾虚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50(S1):230-23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生2012级(广州 51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19

1003-8914(2016)-14-2031-02

(本文校对:杨洪艳2015-12-10)

猜你喜欢

外邪风邪荨麻疹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