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郁致悸的中医药辨治经验浅析

2016-03-09吕继维

光明中医 2016年14期
关键词:疏肝解郁方用肝气

吕继维



肝郁致悸的中医药辨治经验浅析

吕继维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心,与五脏相关。当今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生活和精神压力空前巨大,郁怒伤肝,以肝气郁结为主要诱因的疾病屡见不鲜。然而肝为心之母,母病及子,肝病每多先累及于心,由肝郁导致的心悸自然在列。现主要介绍肝郁所致心悸的临床诊治心得,以飨同仁。

肝郁;中医辨治;心悸

1 概念

心悸既是一种疾病,又是一种症状,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包括惊悸和怔忡,多呈阵发性,可随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发作时多伴有胸闷、气短、失眠,甚至眩晕、耳鸣等症状。中医学将各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早搏、房颤、房扑、房室传导阻滞都列入 “心悸”范畴。笔者认为,五脏六腑皆可使人悸,非独心也。心悸的病位在心,但与五脏相关,尤其与肝最为密切。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长期恼怒、忧思、精神紧张,导致肝气郁滞、气机紊乱的发生较为多见,肝为心之母,心悸的病机发展也尤以肝病为先。故笔者在辨证治疗时多从肝入手,肝心同治,每获佳效。

2 病因病机

肝五行属木,心五行属火,木能生火。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和主疏泄。心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主血脉与主藏神两方面。肝为心之母,心所主之血由肝所藏,心所主之神由肝所调,故心悸的发生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可见,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情志调节两方面[1~4]。

一方面,肝藏血,心主血脉,心肝二脏为相生关系。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血量调节均衡。血脉充盈,肝有所藏,心有所主,心神得养。反之肝失所藏,肝血不足,使心血失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健忘等。陈士铎《石室秘录》所述:“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不能养心也。”

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压抑,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心脉不畅,导致心悸。气郁化热化火,火热上炎,扰乱心神,则心悸不安。明·薛己《薛氏医案》:“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李东垣:“胆木春升,余气从之,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调畅,诸脏安和;反之,肝气郁滞,可助生痰湿、火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既是肝郁致悸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构成心悸的新的致病因素。故笔者认为,“肝郁”已成为心悸的最重要的病机。

3 辨证论治

肝藏血、主疏泄、调达气机的功能失调是心悸患者发病的首要病因,最终导致心肝同病之证。笔者在治疗心悸的同时,着重强调心肝同治,气血并调。重在疏理肝气、养肝血以治本;并根据痰、火、瘀之偏重兼以治标。辨治分型如下。

3.1肝郁气滞证症见:心悸阵作,胸胁闷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易呃逆,女子月经不调,舌淡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宁心安神止悸。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醋香附、川芎、陈皮、白芍、枳壳、炙甘草。胸胁闷痛者可加木香、乌药,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情志抑郁、易怒者可加大香附用量,以加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止悸之效。

3.2肝郁血虚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双目干涩,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爪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柔肝养血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用:黄芪、炒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可加枸杞子、五味子、柏子仁、阿胶(烊化),加强养血安神止悸之动。

3.3肝阳上亢证症见:心悸,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恶心欲吐,眼花,腰膝酸软,手足麻木,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养阴柔肝,平肝潜阳、宁心定志。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另包先煎)、杜仲、川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配合除烦安神之淡竹叶、山栀子、淡豆豉;重用镇心安神之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磁石等;养心安神之酸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之远志、石菖蒲等。

3.4肝郁脾虚证症见:心悸,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胸闷呕恶,小腹坠胀,肠鸣泄泻,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治宜柔肝健脾,化痰宁神,方用: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另包后下)、人参、黄芪。若见烦躁易怒,失眠,目赤肿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则提示有肝郁化火倾向,可改人参为西洋参,并加牡丹皮、栀子以加强清泄肝经火热的力度。3.5肝胆湿热证症见:心悸烦躁,不易入睡,易怒,自汗出黏滞,头痛目赤,胁肋胀痛,口苦黏腻,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宜疏肝解郁,清利湿热,宁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夹痰者可合黄连温胆汤。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黄、车前子(纱布包煎)、泽泻、通草、当归、炙甘草,目赤肿痛者可加菊花、夏枯草、决明子以加强清肝泻火止悸之功。

3.6气滞血瘀证“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则百病生。症见:心悸,胸胁刺痛,痛有定处,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止悸。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捣碎)、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川牛膝、枳壳、生地黄、丹参、郁金、炙甘草,可加香附以加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止悸之效。

4 病案举偶

段某,女,45岁,以“心悸伴胸闷气短、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3个月,加重一周。”为主诉于2013年3月初来我门诊就医。该患平素急躁易怒,3个月前因琐事与家人生气后诱发。现症见:心悸频发,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及左肩背部疼痛,两胁胀满,口苦,咽干,易呃逆,善太息。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涩结代。每遇生气、劳累时诱发加重。心电图示:室性早搏、ST-T改变。诊断:心悸(肝郁气滞证兼血瘀)。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止痛、宁心安神止悸。处方:柴胡10 g,白芍15 g,川芎20 g,枳壳15 g,陈皮20 g,香附20 g,丹参20 g,郁金15 g,木香10 g,延胡索20 g,炙甘草15 g,甘松15 g,苦参10 g,茶树根10 g。7剂,日1剂,水煎分3服。

一周后复诊:诸症均明显减轻。查:舌质红润、苔薄白,脉弦涩。效不更方,剂量略作调整。续服7剂,诸症皆除,舌脉如常。心电图正常。后嘱其调节情志、忌生气、忌过劳、勿熬夜、勿饱食、注意保暖;病情变化随诊。6个月后随访至今,病情无复发。

按:该患为中年女性,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郁怒伤肝、肝气欠舒,在暴怒之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致心悸、胸闷气短、两胁胀满、口苦;气机郁滞,津液不能上乘故见咽干;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见呃逆;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故心前区及左肩背部疼痛。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诊断为心悸(肝郁气滞证兼血瘀)。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助柴胡疏肝解郁兼有理气止痛;川芎、木香、延胡索、郁金解郁清心、行气活血止痛,助柴胡解肝经郁滞;陈皮、枳壳理气导滞;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丹参凉血、活血、安神;甘松开郁醒脾、行气止痛;苦参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宁心安神止悸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苦参[5]有明显抑制心脏的作用,可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苦参含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延缓心房、心室的不应期,延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类似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对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快而持久;丹参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有拮抗作用,可增强心脏功能、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血液黏度降低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6],还可在不增加心肌细胞耗氧量的前提下仍有强心、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7];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亦有抗心律失常作用[8];茶树根在降低血脂含量,增加心肌血流和抗氧化等方面作用尤佳[9]。

5 体会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日趋增快,竞争亦日益激烈,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因为长期恼怒、思虑过度、精神紧张等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错乱屡见不鲜,亦常演变成多种疾病。肝为心之母,母病及子又最易累及于心。故心悸病机的发生、发展也常从肝郁开始。其病性多虚实夹杂,病情亦错综复杂。因此在心悸的辨证论治时要加强肝心同治。心悸的临证治疗时注重调畅气机,“总以疏通气机为要”。在临床实践中以疏肝解郁为大法治疗心悸,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新成果合用,事半功倍,每获良效。

[1]焦华琛.从肝论治心悸浅探[J].河北中医,2003,25(4):280-281.

[2]姜瑞雪,张明丽,崔爽,等.从藏象学说探讨心悸与五脏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90-91.

[3]王清贤,李凤娥,张颖.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刘玉洁治疗心悸临证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2012,34(1):5-8.

[4]闫军堂,刘晓倩,梁永宣,等.刘渡舟教授治疗心悸九法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1066-1069.

[5]倪士峰,刘惠,孙平文,等.苦参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506.

[6]刘慧.丹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2):70-72.

[7]Teramoto,N.Physiological roles of ATP-sensitive K + channels in smooth muscle[J].J Physiol,2006,572(3):617-624.

[8]杨涛,胡朗吉,葛郁芝.中药甘松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5):276-278.

[9]周荣根.茶树根制剂对94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1,42(3):162-163,166.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中医科(吉林 132115)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57

1003-8914(2016)-14-2108-03

(本文校对:吕继维2015-11-25)

猜你喜欢

疏肝解郁方用肝气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疏肝解郁趁春天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压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