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江教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2016-03-09吕海江娄艳蕊邢晓青沈瑞翔
冯 磊 吕海江 娄艳蕊 邢晓青 沈瑞翔
吕海江教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冯磊1吕海江1娄艳蕊1邢晓青2沈瑞翔3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系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所致。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本病在中医上属 “目系暴盲”或“视瞻昏渺”范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吕海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确立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治法,自拟了化浊祛瘀明目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目系暴盲;视瞻昏渺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系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所致[1]。ION是 50 岁以上患者最常见的视神经病变, 根据病因可分为非动脉炎性和动脉炎性,临床上以前者为多[2]。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视力突然减退、扇形视野缺损和视盘水肿为临床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3]。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属中医“目系暴盲”或“视瞻昏渺”范畴。
吕海江教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中医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及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评审专家;河南省食品药品评审专家;河南省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中医眼耳鼻喉杂志》编委。吕教授师承于已故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张望之教授,深得张老辨证论治眼科疾病之精髓,尤其擅长用五轮辨证治疗疑难性眼科疾病。从事眼科医、教、研40余年,学术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性眼病。在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于吕老师,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经验简介如下。
1 析病机,明标本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属中医“目系暴盲”“视瞻昏渺”范畴。其具有“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蒙昧不清也”之特征。《审视瑶函·暴盲症》中“病于阳伤者,缘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腻,及久患热病痰火人得之。”[4]多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油腻酒酪等饮食,伤及脾胃,脾运不及,聚湿生痰,痰阻窍道而发为本病。本病又与肝经之气血关系密切。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功能失调,目系失养则视物精明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视昏,血溢于脉外而出血。《灵枢·脉度》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而《审视瑶函》也指出:“真血者,即肝中升运滋目经络之血也”。目为肝之窍,肝藏血,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条达,肝血旺盛则目得其养而视物精明,由此可见目与肝经之气血关系密切。若平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功能失调,则脏腑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另外也直接影响气机的条畅,气血郁滞,玄府闭塞,目系失养则视物精明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视昏,血溢于脉外而出血。“血不利则为水”而致水肿,血阻脉络,新血不生则缺血而产生视野特征性改变。
2 重病本,巧施治,标本兼顾
吕老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目为清窍,需要后天之气的滋养。脾虚则失其运化之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浊、痰瘀、积滞无不由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的功能正常,脾能将后天之气源源不断供给目窍,气机升降正常则目络通畅;反之,升降异常则目络瘀阻,气血不能上注于目,目系失养而发病。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血脉瘀蓄,津液凝滞之总称[5]。因此,健脾助运,有利于痰湿膏浊的消退和气血的化生。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行通利,脾可健运,不致痰癖膏浊积滞内停;肝气通于目,肝气条达,肝血旺盛则目得其养而视物精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由于营养视神经的小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后睫状动脉循环障碍,急性缺血、缺氧导致的视神经功能损害。吕老师认为本病的病机根本在于脉络瘀阻,目窍失养。主要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最终导致瘀阻脉络,目失濡养发为本病。
吕老师针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痰湿瘀血内阻,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的主要病机,确立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治法,自拟化浊祛瘀明目方:法半夏、白术、茯苓、车前子、川芎、柴胡、桃仁、茺蔚子、三七、陈皮、防风。方中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作用,《药性论》记载:“消痰涎,开胃健脾”;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二者共为君药。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本草正》中记载: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车前子能利水,清热,明目,祛痰,与桃仁、三七、川芎活血化瘀之药共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茺蔚子凉血活血、明目,陈皮理气调中,防风载药上行共为佐使。全方配伍,共奏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明目之功效,从而达到祛痰湿、化瘀血、以治其标,健脾胃、强脾气,和肝气以治其本,标本兼顾。
3 病案举例
王某 女,63岁,2014年5月23日以左眼视力锐减3周余为主诉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2014年4月30日,左眼突然视力下降,于5月1日去当地某医院诊治,当时视力左:0.08, 右:0.5。视野左眼有与生理盲点相连的鼻上方扇形缺损,右眼视野正常。诊断为左眼前部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至5月7日左眼视力:0.05。 5月15日左眼视力为0.03,于2014年5月15日住院治疗,视力下降为手动/眼前光感20cm,光定位鼻上方看不见,5月22日治疗无效要求出院。患者有高血压病25年,糖尿病史27年,一直服用降压及降糖药治疗。2014年5月23日来我院门诊初诊检查:视力左眼:手动/15cm、右眼:0.5。左眼角膜清,房水(一),Tyndall征(一)。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轻混。右眼前节晶状体皮质浑浊,余正常。
眼底检查:左眼视乳头下缘色淡,边界不清,轻度水肿,颞下方可见陈旧性条状出血,动脉细静脉充盈,黄斑部中心凹反光未见,色素紊乱;右眼底视乳头形色正常,动脉细,A∶V=1∶2,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迹,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临床影像:左眼前部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双眼视网膜动脉硬化(I);右眼老年性白内障;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现症见:全身乏力,头身困重,食少纳呆,兼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脉细弦,苔白腻,舌质暗红伴齿痕。予以化浊祛瘀明目方主之:法半夏12 g,白术15 g,茯苓20 g,川芎10 g,车前子(布包)30 g,柴胡15 g,桃仁10 g,茺蔚子12 g,陈皮12 g,防风6 g,三七4 g。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服上方15剂后,病人自觉左眼视力好转。查:视力右:0.6,左:0.1,左眼底乳头旁出血稍有吸收,水肿明显减轻。余仍守前法,前方加黄芪30 g,以助气活血,化瘀消肿。加鸡内金15 g,山楂15 g,以消日久不吸收的出血。继服20剂后来复诊,左眼视力:0.2,右眼同前。左眼底视乳头旁出血明显减少,水肿完全吸收,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减,继服二月后,查视力右:0.6,左:0.4,左眼中心周边视野均正常,左眼视乳头颜色轻度变淡,动脉较细已与右眼动脉粗细一致。每年复诊5~6次,左视力稳定,右眼视力稍有提高,其余正常。
按:现代中药研究证实,化浊祛瘀明目方中药物能降低胆固醇,改善微循环,增加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营养及耐缺氧能力。该方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神经血管的循环,减轻视神经组织水肿,加速视力的恢复。该方具有现实意义,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1]葛坚.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0.
[2]钟毅敏, 于强, 欧杰雄,等.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4): 269-272.
[3]张国亮, 吴烈, 康玮.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 23(3): 192-194.
[4]曾庆华. 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4.
[5]王润生,吕沛霖,常倩,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水肿期几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估[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2): 3469-3476.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 450008);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5级(郑州 450008)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15
1003-8914(2016)-14-2020-03
(本文校对:朱现民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