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诊断和预防措施
2016-03-09杨显荣吉林省德惠市肉品管理办公室130300
杨显荣 吉林省德惠市肉品管理办公室 130300
猪瘟的诊断和预防措施
杨显荣 吉林省德惠市肉品管理办公室 13030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又称烂肠瘟。其病原为猪瘟病毒(HCV)。该病发病急,高热稽留,细小血管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和脾梗死。可表现为急性、慢性和不典型感染病程。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仔猪病死率可达90%以上。而中等毒株感染,一般出现亚急性或慢性临床症状,弱毒株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有可能不被察觉。
1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5个类型。
(1)最急性型。猪瘟多发生于流行初期,病猪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发病。高热稽留(40.5~42℃),皮肤及黏膜发绀,有大量针尖大出血点,四肢抽搐、痉挛,病程1~2天,病死率可达100%。
(2)急性型。这是一种常见的类型。病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5~41.5℃)。拱背,怕冷,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草堆。病初多见便秘,排出干硬粪便,经5~6天后转为腹泻,粪便呈糊状和水样,并混有血液。其后病猪发生结膜炎,眼睑水肿,分泌物增加,有时上、下眼睑粘在一起。齿龈和唇内面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仔猪发生急性猪瘟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痉挛),如抽搐、角弓反张等,病程1~2周,病死率有时高达100%。
(3)亚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程21天左右。症状与急性型猪瘟相似,但较缓和。
(4)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病程1个月左右。病猪食欲时好时差,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皮肤有出血斑和坏死斑点。病猪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坏死,甚至干脱。
(5)温和型。多见于免疫过的猪群,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低。病猪体温升高到40.5℃以上,皮肤常无出血斑点。但腹下皮肤常有淤血、坏死。偶尔可见病猪耳朵和尾巴皮肤坏死。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产下的活仔猪体弱,死亡率可高达100%。
2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可做出初步诊断。
3 预防措施
(1)防止从外地引进猪瘟病毒。严禁从有猪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生猪、猪肉和未经充分加温的猪肉产品。要坚持自繁自养原则,这是防止猪瘟传入的有效途径。如从外地引进种源,也应到无病猪场选购,并严格检疫。运至猪场后还要隔离观察21天,同时做好猪瘟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无异常反应后方可混群饲养。
(2)搞好免疫注射。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瘟的有效手段(建议使用单苗)。可选用猪瘟活疫苗(细胞源)进行猪只免疫注射。免疫注射密度要达到100%,建档率亦需达到100%。若本场及周边地区无疫情,则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每头肌肉注射猪瘟活疫苗(细胞源)2头份(即300个免疫剂量),商品猪直至出栏不再免疫。后备猪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成年种猪每半年免疫1次,其中经产母猪猪瘟疫苗的注射要避开配种期和妊娠期,要在断奶时或配种前给每头接种猪瘟活疫苗(细胞源)2头份。
若本场及周边地区有散发的仔猪猪瘟,则对仔猪要进行超前免疫(即仔猪乳前免疫),给每头初生仔猪肌肉注射猪瘟活疫苗(细胞源)4头份(即600个免疫剂量),注苗后1.5~2小时必须让初生仔猪吃上初乳。间隔40天进行二免,每头肌肉注射猪瘟活疫苗(细胞源)2头份,商品猪直至出栏不再免疫。后备种猪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成年种猪每半年免疫1次,其中经产母猪猪瘟活疫苗(细胞源)的预防注射要避开妊娠期,应在断奶时或配种前给每头肌肉注射2头份。
(3)坚持定期消毒制度。中小型猪场要严禁非本场人员、车辆及其他动物出入。严格执行生产区内的日常消毒制度。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穿胶靴趟过2%火碱池,然后才能进入猪舍。每次清粪结束后,要用1∶500的强效碘溶液泡手3分钟,再趟过2%火碱池后回猪舍工作。每周一、周五进行带猪消毒,每周进行1次猪舍外环境消毒,并要抓好空圈和器械物品的消毒及污物处理区的消毒工作,还要做好场内定期灭鼠和灭蚊蝇工作。
(4)坚持免疫抗体检测。我国猪瘟疫苗的使用普及率很高,对预防猪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接种了猪瘟疫苗的猪群还会发生猪瘟?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疫苗运输、储存和使用不当,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剂量不足、漏注和免疫方法不当等。因此,建议在猪群免疫后2~3周随机抽样,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以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注等补救措施。
(5)发生猪瘟后就地快速扑灭。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启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案》,采取“双轨”运行方式,火速予以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