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中药疗法
2016-03-09姜晓明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3200
姜晓明 迟 曼 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3200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中药疗法
姜晓明迟 曼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320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以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该病常给养鸭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属,无囊膜、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核心为DNA。本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这种类型的病毒在血清上有明显差异,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该病是由Ⅰ型病毒所致,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一般的消毒药均有较强的抵抗力,56℃下加热60分钟仍可存活,在2%的来苏儿溶液中37℃下能够存活1小时,在0.1%甲醛溶液中能够存活8小时。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4~5周龄的雏鸭很少发生,5周龄以上的雏鸭不易感染。该病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传染源多由从病鸭场引入的雏鸭和发病的野生水禽带入,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康复鸭通过粪便能继续排毒1~2个月,因此病鸭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该病的传染源。鸭蛋不能垂直传播该病。
2 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天,雏鸭大多突然发病。病初雏鸭精神萎顿,缩颈垂翅,动作迟缓,眼睛半闭,常蹲下打瞌睡,食欲废绝,部分病鸭出现眼结膜炎。发病几小时后即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身体倒向一侧,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两脚呈痉挛性运动,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内死亡,病死鸭呈角弓反张状。少数病鸭出现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
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地柔嫩,表面有出血斑点,肝脏呈淡红色或黄红色,少数病例肝实质伴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呈褐色或淡绿色。有时见脾脏肿大,呈花斑状。肾脏肿大、充血,呈暗紫色树枝状。脑实质轻度水肿和充血。肠黏膜充血,有时胰腺出现小坏死灶。日龄偏大的雏鸭常伴有心包炎和气囊炎。如有其他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可见相应的变化。
3 预防
严格的防疫和定期消毒是防治该病的基本措施。要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供给鸭群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清洁的饮水。尤其是搞好疫苗接种,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成年鸭开产前1个月肌内注射1mL,间隔2周后再注射1次。经注射过疫苗的母鸭所产的蛋含有抗体,一般可维持6~7个月,这样用经免疫母鸭所产的蛋孵出来的雏鸭,其体内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可以保护雏鸭在最易感的日龄内不感染鸭肝炎病毒。
4 治疗
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一旦有雏鸭发病,应尽早对鸭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用高免蛋黄匀浆,每只鸭皮下注射1~1.5mL,可减少死亡和控制疫情进一步传播。
中兽医或中西兽医结合治疗雏鸭传染性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疏肝解痉为治则。以下药方可供选用。
方1:抗毒清肝汤。苦参、茵陈各90g,黄连、龙胆草、菊花各80g,板蓝根、桑白皮、防风、黄柏各70g,柴胡60g,煎汤后按1∶10的比例用常水稀释饮用。临用前断水l小时,每天上下午各饮服1次,连用3天。对病重者可滴服。此方为700羽雏鸭用量。
方2:板蓝根80g,茵陈60g,菊花40g,龙胆草、川楝子、香附、钩藤、栀子、大黄、甘草各30g(以上为100只雏鸭剂量),水煎饮服。病情严重者用滴管滴服,每只8~10滴,每天2次,连用2天。
方3:中药益肝汤。栀子50g,黄芪40g,黄柏、龙胆草各30g,板蓝根、大青叶25g,当归、柴胡、钩藤、甘草各10g,车前草适量为引,文火煎至5000mL,分2次饮用,每只2~5mL,每天1剂,连用2~3天。预防量为每只每天2mL,分2次饮用,连用5天以上。
方4:自拟龙胆黄香汤。龙胆草、黄连、藿香各80g,茵陈、黄柏、黄芩各70g,金银花、柴胡、自术、厚朴、陈皮各60g,苦参、栀子各50g,甘草30g,煎汤后取药液1份加水9份,让病雏鸭自饮(以上为500羽雏鸭的剂量),每日上下午各饮服1次,每天1剂,连饮2剂。本方由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及藿香正气散三方化裁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祛肝经湿热、清肝利胆、健脾和胃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