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6-03-09莫莉丽龙春莉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莫莉丽,龙春莉(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教学研究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莫莉丽,龙春莉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医学伦理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而在当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系列医改政策逐步出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医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的研究,探索加强中医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
1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笔者对广西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区内外两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2006至2010级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发放550份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研,收回问卷532份,并对学校教务部门、医德教育教师及部分医学生代表进行访谈,获得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原始数据和资料。
1.1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成绩在经济突飞猛进,人权意识明显提高的新时期,医学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已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1988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随后学者们纷纷开展医德教育研究工作,各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以《医学伦理学》为主导的医德教育课程,并不断地开拓医德教育途径,或打造名师名医,树立楷模先进,实现榜样育人;或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立校训编校歌,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或组织学生开展义诊活动,为社区群众献爱心,实现实践育人;或建设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实现环境育人,医学生职业化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访谈了解,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除开设有《医学伦理学》外,还开设了《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等课程,同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职业道德章节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医德教育,医德教育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
1.2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医德教育相关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笔者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某中医药院校虽然针对医德教育教学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等课程,但每门课都只有17个学时,1个学分,占医学生课程总数的比例相当小,且仅有《医学伦理学》是必修课。这些课程均只在学生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大一至大三学年开设,而此时的学生还不能参加临床实践,没有对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的切身体验,就不可能完全领悟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更别说学以自用和融会贯通。到大四、大五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后,已无相应医德教育课程,又对前三年学习的医学伦理的基本理论记忆模糊,而此时,医学生才有更多机会接触病患,才是将医学伦理相关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好时机。因此,医德教育应从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开始,伴随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直至临床实习结束,贯穿医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2.2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国及中医文化传承是中医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调查问卷中向学生问及“你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读古文、诵经典活动”时,只有22.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42.6%的学生表示没参加过,还有不知道学校举办过此活动,对“老师是否列有书单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阅读一定量的中医古籍或传统著作”一问,48%的学生表示“没有书单,但课堂偶有要求”,41.7%的学生表示“没有书单,只是与老师聊天时偶尔提过”,只有10.3%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过要求并列有阅读书单。显然,作为中医药院校所设计的医德教育内容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作为医德教育的必须组成部分,与普通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忽视了医学生的中医药专业背景这一特性,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古代医者医德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作用。
1.2.3传统医德教育方法实效有待提高现阶段,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形式还是医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对学生“通过课堂开展医德教育的实效性”评价调查显示,仅有18.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显著”,62.4%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而在对“最希望得到的医德教育方式”调查中,53.2%的学生认可了带教老师及临床医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39.7%的学生表示最希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见,传统的课堂理论灌输形式下的医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医生的言传身教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种方式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今后的医德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这两个途径去拓展,以增强教学效果。
1.2.4缺乏科学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医德教育是养成教育,良好医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通过教育把医德内化为医学生高度自觉的内心信念,“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品质又外化为人格”[1]。其教育效果不是简单一两门课的课程成绩就能准确衡量的,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某些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对医德教育的评价仍是以传统考试的形式进行,即相关医德教育的课程仅作为独立的课程进行考试,每门课程仅以单一考试分数去评价学生对这门医学伦理的学习情况,而没有将学生的日常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在医院实习时的医德医风表现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2]。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这种只注重医德理论考试,忽视对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系统评价的情况,从而医德教育效果不能得到科学系统的评价。
2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2.1对医德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影响,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还存在重理轻文、重专技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在师资建设、资源配套、经费支持等方面往往容易偏向医学专业课程,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与医学专业教育息息相关却处于人文学科的医德教育显得势单力薄。
2.2医德教育方法较为落后单一在“认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调查中,37.31%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缺乏个性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个人价值观与医德教育要求存在差异,缺乏医疗实践的空洞说教导致学生在医德活动中“知行”难统一,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有些医德教育课程虽然采用了网络教学模式,但往往流于形式,变成了学生盲目刷课时,既无益处又浪费时间。
2.3医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少医学院校还没有独立的医学伦理教研室,医德教育专职教师少,难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专业的学科团队,并且通常只具备德育专业或医学专业背景,缺乏医学背景的教师没有医疗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不能让学生产生对医疗和医德实践的感性认识,而一些院校虽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德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但这些老师又缺乏社会科学、教育学领域知识,容易“就事论事”,难以将医德实践经验及个案系统升华到医学伦理的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层面上来阐述。所以,如何配备和培养专业的医德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加强医德教育应该思考的大问题。
2.4高校全员育人意识不足《医学伦理学》等医德教育课的开设是为了体现学校对医德教育的重视,但客观上却给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及行政人员造成了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医德教育应该是相关医德教育任课老师的职责,与己无关,对医德教育缺乏全员育人意识。
3 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及课程改革学校要充分认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医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指导和全局规划,实现医德教育从新生入学、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到临床实习及毕业季的全程覆盖,系统地开展医德信念教育。在实行课程考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医学社会实践、文明礼仪、第二课堂参与度等情况综合评价,建立一套科学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PBL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加医德实践和实例的引导,如跟师见习、情境模拟、组织医德个案讨论等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去体会医德实践带来的愉悦心情或悲悯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求索,增强医德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3.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医的根,中医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基础理论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他不仅是生命科学,更是一种生命文化,他比任何其他医学更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古代医家的医德意识、医德观念,如“医者仁术”“大医精诚”等人文情怀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薪火不断的古代医者也是学生最好的治学榜样,所以在中医药院校的医德教育中,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强化对中医传统医德的学习,以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崇敬和热爱。
3.3专业课程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医德教育要结合医学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将医德理论内化于心。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大纲设计中,要注意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设计,课堂上适当融入人道主义实践,如在解剖课教学时,对人体老师举行默哀仪式,强调不能有拍摄人体老师的行为,这些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和敬佩。专业课教师还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的临床治疗和医德实践经验,用实例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是课堂上结合当下的先进人物或事迹,如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她兢兢业业工作在中医药研究第一线,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了一生,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她的事迹对我国广大中医中药学子是很大的触动和激励。在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更要向学生适时地提醒医疗风险、医疗法规,在医学生和病患没有矛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培养与病患良好的医患感情,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通过这些做法,将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中。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医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中,打造“名医馆”“中医经典著作长廊”等建筑,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楼一墙一室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义诊活动、举办中医药知识大赛、医德医风演讲、诵经典、辩论大赛、传统保健运动会、医学生宣誓仪式等等;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开展医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搭建“互联网+医德教育”平台,开辟健康向上的医学生互联网文化阵地,占领学生主流信息交流途径;开放医德网上论坛,组织发动学生对热点医疗案件进行讨论,利用网络自由轻松的环境让他们畅所欲言,教育者可从侧面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离不开德育及伦理课教师的理论讲授和专业课教师的榜样教育,学校要重视医德教育教师的培训,致力于具备德育及医学双专业背景教师的培养,形成强大的学术氛围和专业的学科团队。医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因此,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辅老师都是医德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承担言传身教的责任。
4 结语
大学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认为医德教育应该是从新生入学抓起,贯穿专业技术学习全程的全员教育,是医学生成才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强调中医药院校的医德教育应根据其特性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医德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打下了一定基础。
[1]周丽霞,张亮.关于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5):81-84.
[2]钟初森.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91-493.
(编辑汤敏华)
G641
A
2095-4441(2016)01-0114-03
2016-01-19
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编号:2010SZ025)
莫莉丽(1982-),女,瑶族,广西荔浦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龙春莉,女,讲师,硕士,E-mail:1067771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