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与机制探讨

2016-03-09朱宝宋瑞平张彦军

甘肃医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外治法外治脏腑

朱宝 宋瑞平 张彦军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与机制探讨

朱宝宋瑞平张彦军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中医的常用外治法之一,其理论与机制多宗于中医经典。本文通过对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理论与机制的探讨,旨在证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在临床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穴位贴敷;理论;机制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关于其机理研究,多来源于《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外同理”的理论奠定了外治法基本理论基础。

1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之法,将不同药物加工成细末后,按一定比例用姜汁调和成丸、散、膏等不同剂型,并佐以芳香类药物,借助其辛香走窜之力携药透入皮肤,使药物离子深达筋骨、脏腑。将制备好的药物贴敷在选定的穴位或患处(阿是穴),使药物能够发挥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以达到调节脏腑与机体阴阳平衡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离子成分经皮吸收和经穴位持续刺激的双重作用。尤其是使用外治法就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力,改善机体生理病理状态,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清代《急救广生集》及《理瀹骈文》等著作是中药外治法技术趋于成熟的标志,其治疗领域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并提出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言,为我们应用中药贴敷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启了中药贴敷疗法的法门。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依据

中药穴位贴敷是针灸和中药二者结合渗透的产物,其本质是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综合性疗法[1]。它以中医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依据,辨证应用不同的中药调制成丸、散、膏等剂型,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贴敷在相应的穴位或患处(阿是穴),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成分透皮吸收的两重功用,达到治疗预防疾病、调整机体阴阳及强身健体等目的。

2.1整体观念中医学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各个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整体观突出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2]。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诊疗等方面,是先驱者“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利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实验研究方法[3]。穴位贴敷疗法通过穴位给药,药物离子透皮吸收,能够调节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患者康复与常人保健的目的,是中医学整体观指导下有效的治疗与保健方法。

2.2经络学说经络内属脏脉,外络肢节,是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有效通路,通过经络的连接作用,可以使人体在生理、病理上组成一个有机整体[4],它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沟通身体内外等作用。《灵枢·经筋》谓:“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上述观点表明,运用经络的疏通与否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在临床上,运用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经络传导效应,使药效直达病所,来促使机体康复及保健的中医外治疗法。

2.3腧穴的独特生理功能穴位是各个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活动的体表表现点,是脏脉气血汇聚之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脏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5]。任何腧穴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以纠正脏腑乃至机体的阴阳失衡,且对药物离子的理化作用有相当的敏感反应,通过穴位刺激与经皮给药途径相结合,能使药物聚留在腧穴,延长其理化反应时间,以最大程度发挥药物作用[6],释放药效到全身,起到全面调节的作用。

3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络传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免疫机能,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运用先进的研究手段,穴位贴敷疗法的机理逐渐明了,在现代药剂学中将其称为经皮给药系统[7],该疗法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能够提高机体血药浓度,并且可以避免药物对肝脏及胃肠的毒副反应;而且腧穴还对药物具有浓聚和强化作用。对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不是单纯的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与协调产生的整体强化效应,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在临床运用中,无论是治病还是预防,都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3.1经穴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沟通人体内外环境及运行气血的通路,而穴位则是通路的阀门,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运用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腧穴刺激和经络传导,具有通郁气、散瘀肿、行气血、调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8]。

3.2药效作用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物成分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可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病灶(阿是穴),使药物有效离子成分透皮吸收,经过穴位聚集扩大,经络传导,以发挥药物的较强效应。正如《理瀹骈文》中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疾病不同、寒热不一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运用中医辨证用药,达到祛病拔毒、扶正强身、调和营卫及平衡阴阳等作用。

3.3综合调理穴位贴敷疗法是针灸和药物的有机结合[9]。祖国医学认为,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络、药效、穴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发生变化其疗效也随之变化。因此,在临床上,要根据中医经典的辨证论治理论,选择经络、腧穴和药物等,通过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达到调整阴阳,运行气血,治愈疾病的目的。

4 小结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特色疗法之一,与内治法一样,运用时必须依据中医的理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正如吴尚先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临床实践已证实,穴位贴敷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叠加作用。中医认识的疾病病理本质为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血运行逆乱等,而穴位贴敷则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运行气血、调畅气机,以达到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目的[10]。《理瀹骈文》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何者?明阴阳,识脏腑也。……通彻之后,读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该法既可治疗体表之疾,也可使内脏之病在体外得到治疗。相信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更好地、更科学地应用于临床,为广大患者提供绿色、安全的中医外治疗法。

[1]谢佳宏,韩淑丽.中药穴位贴敷近5年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26-28.

[2]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3]张敬文,章文春.论中医整体观之形成渊源和科学内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1024-1025.

[4]肖东伟,高明利.穴位贴敷理论基础浅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27-127.

[5]彭云,江琪.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2):68-69

[6]于心同,杨文佳,陈云飞,等.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信息,2013,30(4):61-63.

[7]何爱明.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6 (1):46-51.

[8]范莉丽,强艳丽,邹亚捕,等.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5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7):422.

[9]刘西建,韩涛.中药穴位贴敷研究现状及思路[J].中医药信息,2014,31(5):130-132.

[10]张晓明,庞巧玲.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18-19.

A

1004-2725(2016)08-0578-03

730000甘肃 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朱宝,宋瑞平);730050甘肃 兰州,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张彦军)

张彦军,E-mail:376453811@qq.com

猜你喜欢

外治法外治脏腑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杂志
胰腺癌所致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近况
中医外治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