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潮生先生的钱塘江史志研究之路*
——周潮生高级工程师访谈录

2016-03-09李海静周潮生

关键词:海塘钱塘江水利

王 淼,李海静/问,周潮生/答



周潮生先生的钱塘江史志研究之路*
——周潮生高级工程师访谈录

王 淼,李海静/问,周潮生/答

编者按:周潮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先后任职于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钱塘江工程管理局(今钱塘江管理局)、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早期从事农田水利和河口海岸工程技术工作,后转向钱塘江史志研究.出版(含合作)论著二十余篇(部).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浙江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作为主要作者参加《钱塘江志》、《明清钱塘江海塘》等钱塘江史志研究著作的编撰,为钱塘江史志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塘江;史志研究;访谈录;周潮生

1 缘结浙江水利建设

问:周工,能否先介绍一下您的身世和成长情况.

周潮生(周):好的.我是福建长汀县人,这个县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仍保留有唐代的城墙.我们这个县城在大山之中,当时属中央苏区,距江西瑞金只有80里.我的父亲经营家里的油盐店生意,店面处在当时县城最好的位置.在抗日战争后期,店面被日机炸毁,接着又因购买用地重开店面与人发生官司而家道衰落.

1933年,全家逃难到潮州,同年腊月母亲生下我,所以小名叫“潮生”.1935年,回到老家长汀,父亲给我取好大名登上族谱,但从未用过.而“潮生”这个小名,却沿用至今.大学毕业后,来到钱塘江工作,又跟涌潮和海塘打交道,确是巧合,也算是机缘吧!甚至有人问我是不是因与潮打交道后改的名.我也凑趣地回说:“80年前我出生时,父亲掐指一算,这小子将来要与潮打交道,故给我取名‘潮生’,取‘因潮而生’之意也!”

问:您读小学和中学时,老家的教育状况如何?

周:我先上的是私立教会小学,叫乐育小学,学校的房子是西式洋灰造的,很有特色.校长是位女士,叫黄肇珍.当时,傅连璋*傅连璋(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长汀人,医学家.原是基督教办的长汀县福音医院院长,后随红军长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位医疗将军,开国中将.的原配夫人刘赐福就在这里任教,曾经教过我.两年后,我转到了县里的公办龙山小学.因抗战,厦门大学搬迁到我们县城,对当地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厦门大学学生为赚取生活费,到中、小学兼课,我们有些课程由他们任教,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就自然提高很多.

1945年,我考取了省中,学校校址是清代贡院,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曾记载这个贡院.当时,我们县里有两个中学:省中和县中,每个学校招收50名学生.中学时,因常常沉迷于游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业.还好,初中毕业后,保送入本校高中,班级的同学基本全都考上.

1952年,参加高考,这是国家实行统一高考的第一年.当时生源严重不足,国家计划招收学生数远超应届毕业生人数.为此,出现大批的调干生.调干生,就是从工作岗位抽调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期间,除免伙食费外,国家还每月给予若干元津贴.除调干生之外,还有像我这样高中只读两年半的学生提前毕业参加考试.当时,福建省设立了4个考点,我们需要到漳州考点考试.国家非常重视这批学生,县里为此专门召开座谈会,要求应届生全部参加考试,并有县里派的工作人员专程送我们到漳州,直到我们考取并离开漳州赴新学校.

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学水利?

周:我受老师的影响本想报考音乐学院.当时,国家在大力发展工业,国家动员同学们报考工科或师范类学校.考试结束,很多同学没钱回家,政府便组织夏令营,安排各种活动.填志愿时,当地中学一位地理老师来夏令营做有关荆江分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境内,开始于1952年,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成为建国初一项主要的水利工程.的报告,我觉得有意思,于是就填水利作为第三志愿.最后分配到新成立的华东水利学院,学习农田水利专业,当时叫水利土壤改良.这时正值国内高校院系首次调整,华水的院长是钱正英,严恺*严恺(1912-2006年),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1938在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学习,获土木工程师学位,1940-1943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教授.教授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入学头一年,华水的校舍还在建造,暂时与华东航空学院一起,合用南京工学院校舍(新中国成立前中央大学校舍).次年才搬到清凉山华水自己的校舍,里面原有的美国大使马歇尔住过的小洋房,暂作院部机关办公用房.

1955年,国家再次进行全国院系调整,想要在武汉建一个农田水利学院,把国内相关院校的“农田水利专业”都合并到武汉水利学院.天津大学、华东水院、沈阳农学院、河北农学院等院校的农田水利专业都合并过来,我们那届毕业生的程度也就参差不齐,天大和华水的学生是工科的,学的课程大体相同,都做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他学校的就只做毕业实习或大型作业.毕业时,大家都拿到了武汉水利学院的文凭.

问:您毕业时,是不是学校统一分配工作?

周:当时,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我们有11个同学被分配到浙江,其中两个去了浙江大学,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被分配到水利厅的农水处.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参加过小型水库定型设计和小型水库渠系配套工作.当时,农水处的技术力量很强,除了我们新来的几个人外,另有12位工程师和12位技术员,处长是钟世杰*钟世杰(1928-),194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安徽无为县境参加渡江战役过江.任浙江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时,是厅党组三位成员之一.1983年担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参见: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水利电力出版社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现代水利人物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419..

问:您来到浙江工作时,浙江水利建设情况如何?您主要参与了哪些技术工作?

周:解放初,浙江省的水利技术力量在全国水利界算是较强的,有人开玩笑说:算不上“地主”,也可以算是“富农”.这里集中了很多水利干部.国民党南撤时,很多水利专家留在浙江,如吴又新*吴又新(1909-1990年),水利专家.1936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技师、水利部防洪司司长.新中国成立后,吴又新先后担任浙江省水利局总工程师、副局长,钱塘江治理工程局总工程师、局长,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等职.参见: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水利电力出版社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现代水利人物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314.、冯旦*冯旦(1896-1967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负责钱塘江海塘抢修工作.因其抢修海塘功绩卓著,水利部特颁给其金质水利勋章.曾与孙寿培合著“对于修复钱塘江海塘之研讨”一文.、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年),结构工程师,著名桥梁工程专家.1934-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挂此职到1949年),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双层公路铁路两用钱塘江大桥.1947年,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局长.、汪胡桢*汪胡桢(1897-1989年),水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开拓者,被水利界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1947年,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总工程师师兼副局长.、孙寿培等.他们都是水利专家,对浙江水利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倡农田水利建设,开始搞灌溉试验.1956年浙江建立了杭州、宁波2个灌溉实验站.1957年,增加金华和温州两个站.我是这年春天到杭州站,主要做水稻实验,观测用水量和试验灌水技术.1958年,省水科所成立,灌溉试验站全部划归水科所,组建成一个研究室.1959年,我被调到萧山新建棉麻灌溉实验站,内容也是观测需水量和试验灌水技术.此时,钱塘江河口两岸盛产棉、麻,黄麻产量占全国的80%.1960秋,我们研究室划归省农科院.期间,曾在浙江农业大学数学教研组工作一年.1962年下半年,我又随研究室回到水科所搞机电排灌试验,直至“文革”.期间参加了一次华东机电排灌会议.1963年,中国水利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综合性学术讨论会在北京的西颐宾馆举行,浙江去了四位正式代表,即省水利厅吴又新副厅长,水科所总工戴泽蘅(后文简称“戴总”)*戴泽蘅(1921-),水利河口专家.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系.曾任浙江省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省河口海岸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参见:林波.钱塘功臣——戴泽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河口室主任李光炳和浙江大学土木系蔡法林老师.水科所另派罗庆裕和我去旁听.我参加的是机电排灌组会议.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人员受到了中央政治局领导的接见.此次会议,钱塘江治理开发是重要议题之一.

1970年,成立了杭州湾协作组,准备开展钱塘江治理开发工作,要在黄湾建水利枢纽工程.戴总从“牛棚”放了出来,担任副总工程师.当时国内河口研究文献很少,急需借助国外经验.戴总就办起了英语培训班,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学习英语.为了了解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他又提议创立内部刊物《河口海岸译丛》,介绍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第一期介绍了荷兰三角洲计划.同年,水科所农水室撤销,我被调到水科所河口室,承担计算河口两岸平原用灌溉水量的工作.此项工作结束后,我因身体不好,不宜多出差,室领导安排我作笔译英文资料,就将译文收在这本译丛里,油印供同仁参考.前七期都是以翻译外文文献为主.第八期开始增加所内人员自写的文章,刊物也改名为《河口海岸工程》,刊名是戴总所题写.此后,期刊文章以单位内部投稿为主.

为了开展钱塘江治理工程,浙江省水利厅组建钱塘江治理规划组.钱塘江治理工程除戴总、李光炳等几位专业技术人员外,还由浙江省水利水电设计院调一批技术人员来到治理规划组,从事钱塘江治理工程.省交通厅和一些大学也先后派人参加这项工作.

2 参编《钱塘江志》的前前后后

问:我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您本来是搞水利技术工作的,可是后来为何转向走上钱塘江史志研究之路了呢?

周:我从事钱塘江史志研究工作,是从参加编写《钱塘江志》*《钱塘江志》1998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开始的.1974年,我正式调入钱塘江工程管理局资料室工作,并继续做笔译英文资料的工作*周潮生先生主要译校论文包括:钱旭中,周潮生编译.塞文河口潮汐能开发方案研究近况.东海海洋[J],1983,1(3):76-79;[荷兰] J.J.德朗克.韩曾萃,周潮生译.赵雪华校.河流、近海区和外海的潮汐计算.水利水运科技情报[J],1973(S5):24-67;周潮生译,余大进校,胡洪志复校.罗伯逊湖工程采用土工复合薄膜建坝的计划.浙江水利科技[J],1989(3):16-22;余大进译.周潮生校,胡洪志复校,拉哥纳罗坝的上游防渗护面.浙江水利科技[J],1989(3):47-51;[美] B.A.Gross,R.Bonaparte,J.P.Giroud.周潮生译.廖树德校.填筑地渗漏检测层水流估评.浙江水利科技[J],1991(1):11-18,62;[德] J.Kisskalt,E.Cartung.周潮生译.廖树德校.填筑地中无纺土工布的长期过滤功能.浙江水利科技[J],1991(1):32-36..1985年冬,开始参加撰写《钱塘江志》.我是自己主动要求写志,没想到这是个苦差事,一钻进去就出不来了.当时,水利部要出一部全国的江河总志,除了包含水利部直接管理的长江、黄河等几条大江河外,在东南地区选取了钱塘江、闽江、邗江三条中小河流.文到浙江水利厅后,钟世杰厅长提出浙江八大流域都要写志,要求钱塘江管理局负责撰写《钱塘江志》.写志前期遇到很多困难,因从未做过此类工作,对撰写内容、整体框架都没有现成的办法和经验,工作很难开展.撰写提纲拟订后,“河口治理开发”那一篇因为原定撰写人员发生变动,无人撰写.直至戴总退休后上任主编,他将何佩德*何佩德(1923-),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系.1949年后任浙江省水利厅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嵊县水利电力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参见: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水利电力出版社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现代水利人物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90.请来负责撰写治理开发篇.何工接受任务后,到各地方水利局收集相关资料.我们除在本省图书馆、档案馆收集到了大批有关钱塘江的史料外,还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所搜集到许多资料,包括志书和报刊资料等.何工搜集资料回来后立即撰写,很快就拿出了初稿.在参编《钱塘江志》过程中,作为编委会成员及副主编,我主要负责篇目的拟订以及资料的整理、协调工作,同时担任第二篇“治理开发基础工作”的分篇主编,负责该篇的撰写和统稿工作,另外还编写了大事记.

问:在参编《钱塘江志》的过程中,您关于江河志书的撰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关于江河志的思考——修改〈钱塘江志〉篇目考虑的几个问题》*周潮生.关于江河志的思考——修改《钱塘江志》篇目考虑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利:水利史志专刊,1988(2).此文荣获浙江省1988-1989年度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江河志与水利志的异同》、*周潮生.论江河志与水利志的异同[J],浙江方志,1992(1).此文获浙江省1990-1991年度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关于〈钱塘江志·人物章〉的若干思考》等文章.您能谈谈这几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吗?

周:我们写志的主体班子都是搞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的专家,但都没有写志书的经验.基于这种状况,我一直在不断地思考《钱塘江志》的定位问题,所以后来写了“论江河志与水利志的异同”一文.本想将每一部分的思考和写作思路都写一篇小文章,因精力有限,虽有思考但未能全部撰写成文,也就发表了你们提到的那几篇文章,也算是我对《钱塘江志》的编写所做出的一点思考和贡献吧.

问:我们看到《河口与海岸工程》中有几期专刊介绍有关志书的撰写要求、钱塘江历史文献、历史修筑情况的文章,看得出大家对待此项工作非常认真,您能跟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此书撰写情况吗?

周:做工程技术的人员一大特点就是做事要严谨、认真,尤其是戴总做事认真那是出名的.当时,全国方志领导小组组长李铁映指出,“志书是科学的资料书”.根据这一方针,我们编写的志书,首先要方便查阅者使用;其次要做到“横不漏项,纵不断线”,完整记述整体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撰写过程中,我认为江河志要以江河特性演变为中心.《钱塘江志》着重介绍治理开发活动及引起的江河特性演变过程.

问:《钱塘江志》出版后,编纂委员会又做了哪些工作?它在钱塘江史志研究领域的影响如何?

周:刚出版时,戴总就说这部志书的缺点是“字数太少,印数太少”.全志终稿的总字数为101万字.实际上,原稿字数很多,不过很多详细的资料最后被砍掉了.现在来看,印刷已经不算少了,已经第三次加印,每次加印都有订正.我们发现并改正了书中存在的百余处错误,国家规定错误率不能超过总字数的万分之一,所以从总体上看这本书的质量还是好的.初次印刷时,我和戴总在印刷厂待了一个多星期,发现一处错误马上进行修改,但也无法保证百分百无误.

《钱塘江志》出版后,在钱塘江史志研究领域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中引用率还是很高的,这充分说明这本志书的编纂得到了本领域同行的认可,表明我们的工作受到了充分肯定,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编志时搜集的资料,也为《明清钱塘江海塘》、《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天下奇观钱江潮》等书奠定了基础.我们还希望这些资料能继续发挥作用,推进钱塘江史志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 钱塘江涌潮和海塘历史的研究

问:读您所发表的成果,除了关于江河志书撰写的思考之外,还有文章和著作涉及钱塘江海塘修筑史、涌潮研究、国外研究动态等方面,涉猎面非常广.譬如,您曾发表《钱塘江的观潮胜地为什么会变》、《休嫁弄潮儿,潮今亦失信——钱塘江涌潮为什么会失期》等文章及专著《天下奇观钱江潮》,您为什么会关注这个研究方向?能谈谈这些研究内容吗?

周:我关注钱江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1974年上海科教片厂来拍钱塘江(大)潮影片.因上层领导布置任务,必须完成拍摄工作,后来了解到是江青的要求.为此,上海科教片厂最好的设备、人员都来杭参与此片拍摄.钱管局和河口所领导派我(作为编委之一)协助查阅资料并陪同拍摄.由此开始接触涌潮,并常去杭州大学*杭州大学于1998年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和浙江图书馆搜集资料,结识了杭大图书馆的一位老先生,他教我如何查阅古书资料.

上海科教片厂拍的片子,还加入长影拍到的(一个镜头.)1974年第13号台风与大潮相遇所造成钱塘江老盐仓的回头潮,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在上海科教片厂拍成片后,我们利用多余的素材剪辑成一部资料片.这部片子还有英语解说拷贝,经水利部、文化部批准,在国际会议上放映,并曾与英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交流.

以此为机缘,我开始关注与钱江潮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钱塘江搞治理开发,首先要研究清楚涌潮问题.历史文献资料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查阅,可以清晰地了解潮汐历史、潮汐演变、古人对钱江潮的认识,从而慢慢摸索潮汐演变规律,为钱塘江涌潮研究提供史料支撑,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理方略.根据史料文献记载结合钱江潮现状,就写了几篇相关文章.

问:您与人合作发表《钱塘江潮区的主要水文特征》、《潮水位组合频率分析法》*杜明球,周潮生,等.潮水位组合频率分析法[J].风暴潮,1983(1).此文获浙江省198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塞文河口潮汐能开发研究近况》《关于涌潮的研究》这些有关潮汐的专业研究性文章,您当时的工作内容,还是您的兴趣点?

周:20世纪60年代,钱塘江治理工程的关注点在于潮汐能的开发利用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钱塘江一直想搞潮汐开发.那时,我承担科技情报工作,翻译了许多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同时,钱塘江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涌潮.随着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开始有专人研究潮汐和波浪问题.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制定江道治理方案和标准海塘设计标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沿江新建标准海塘,都是根据对海潮和波浪的测算结果而设计确立的塘高和塘型.正因为钱塘江涌潮的独特,从而使得浙江水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我这些文章是紧随治江工程的发展而展开的,工作的需要成就了我个人的研究成果.

问:您与戴总和陶工合作撰写了《明清钱塘江海塘》,这本书是如何酝酿的呢?

周:这本书实际上是上面交下来的任务.1997年8月18日,第11号台风在温岭石塘登陆,宁波、台州等地海塘损毁严重.事后省长万学远视察钱塘江海塘时,问陪同的钱管局韩曾萃局长能不能写一本明清钱塘江海塘.韩局长回说:“我是写不出,但我们局有人可以写.”随后便找陶存焕高工和我传达了编写《明清钱塘江海塘》一书的指示.当时我们正在编撰《钱塘江志》,搜集了许多钱塘江海塘史料,有条件撰写.于是在《钱塘江志》初稿基本就绪时着手撰写此书.这里要特别提出,戴总不但审阅了全部书稿,而且提出增加并撰写了第十二章全章的书稿.故此书实际作者是3个人.但是,戴总不愿署名,所以《明清钱塘江海塘》在正式出版时,作者只有陶总和我两人.

问:能否请您谈谈明代和清代钱塘江海塘建筑技术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周:明清两代海塘修筑工程在修筑区域、塘型结构、防御思想、防御体系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就区域而言,明代海塘已海盐县为主,而清代集中在海宁县.就塘型结构来讲,改变较大.明代海塘是自土塘改建石塘,创建双盖鱼鳞塘;清代海塘修筑技术发生很大改进,如:海盐段修筑工程减少了魚鱗塘起脚横石数,塘前加潜堤以削减破坏潮浪的冲击力;海宁段则减少石塘层数,减小条石尺寸,塘脚增加坦水,塘前增加护塘丁坝,防止地基淘刷.明、清两代治河方略有着根本的不同.明代随岸线坍蚀,逐步筑塘退守,属被动防守.清代,则采取筑塘固守,寸土不让;多未雨绸缪,先时经纬.清代防护体系较明代更为完善.明代时,海盐、海宁开始加筑土备塘,开浚备塘河,逐步构建防洪体系;清代,这一体系得到很好的完善,除土备塘、备塘河外,还加筑横塘(鬯塘)以缩小潮水满溢时受害范围,构建有纵深的防御体系.

问:关于钱塘江历史文献价值,您是怎样认识的?

周:资料,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新的,都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收集是一方面,资料的鉴别,更是不可少的.只有去伪存真,取得可靠的资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可靠的资料愈丰富,就愈容易得到正确的成果.

问:这些历史资料,为钱塘江治理工程提供了哪些帮助?

周:研究历史还有一个任务是防止历史经验失传.这方面,钱塘江海塘建设有过教训.如道光十七年(1837年),礼科给事中沈鑅就在一个奏章里提出“坝基应当顺而不逆,当挑而不应迎.二者尤宜短不宜长,宜密不宜疏.盖短则费用省;而出水浅密,则前坝塌而后坝又挑,皆当随时随地斟酌至当而后兴工.”然而这奏章普通人看不到.以致直到1949年开工实施杭州四堡保滩护岸工程,在原有诸丁坝的坝间插建1-3座短丁坝,共建7座,并使新旧坝坝头位于一顺势线上,才首次实现“短坝密据”保滩护岸.两者相距竟达112年!

另外,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发现了海塘弱点,指明进一步加强海塘的方向.如鱼鳞石塘塘身结构虽然坚固,但存在基础太高;丁坝虽能挑流,但坝头易于冲刷.为后来建设者指出了研究目标.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现在这两个问题都已解决.

再如,过去的海塘,虽然避免了许多潮害,但塘顶高程普遍偏低.1974年13号台风,两岸都发生潮水漫顶.于是,提出了加高的要求.但加高多少,能防御什么几率的潮水?这是个研究课题.前面提到的《潮水位组合频率分析法》就是为此提出的,进而有“一期加固”和“标准塘建设”工程.

问:您如何认识钱塘江海塘治理工程的历史演进过程?

周:海塘工程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一样,也要“与时俱进”.由于经济发展,对海塘防御能力的要求在逐渐提高.钱塘江河口治理,已从筑塘御灾进入治江兴利阶段.防御方略自“以宽制猛”步步退守,到“筑塘固守”寸土不让,至“筑堤围涂”主动进攻缩窄江道几个阶段.治理措施从单纯筑塘御潮,至筑坝挑流促淤保塘,再发展成塘前水中修筑潜堤、荡浪桩,塘脚有坦水、护塘墙,塘顶有防浪墙,塘后有备塘、备塘河、鬯塘的纵深防御体系.滩涂地利用从单纯种植,到工农业并举,发展至综合开发.随着两岸经济发展,对防御潮害的要求日益增高,是促进防潮技术发展的动力.现在正在研究如何防御小概率潮患,如天文大潮与台风相遇.

4 对未来钱塘江史志研究的展望

问:现在关于钱塘江的历史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尤其是明清海塘的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周:明清海塘虽已写书,也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还比较粗糙.有些事还未提及,尤其是海塘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随着资料挖掘逐渐深入,已搜集到的资料,也有待进一步消化;认识加深,必然会得出更多有益的成果.

问:直到现在,您还一直在收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吗?

周:正由于历史资料还在逐渐发现,有些已经知道的资料也还未收拢,且治理研究和建设工期程还在进行,资料不断涌现.必须不断收集,以加深认识,总结经验和教训,供今后参考.

问:在未来关于钱塘江的历史研究方面,您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值得继续深入?

周:首先,要加强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现在,唐代至明代的资料搜集得比较多.清代故宫档案,文字部分搜集了不少,但沙水图仅得到几张,应当继续搜集.相对而言,民国资料最缺.水利厅移交给省档案的资料还未全部收拢,还有公安厅乔司农场围涂资料也未搜得.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还没去过,有机会也应去查阅.在资料整理方面,已搜集的资料应梳理汇编成册,以便使用.目前我正在汇编历代海塘史料,已初步编好民国时期海塘史料.下一步拟继续编“清代”、“明代”、“唐宋元三代”几册.第一历史档案馆搜来的清代奏章,还只编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应当继续编完,至宣统为止.

搜集和整理资料,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先要消化.消化后,首先可供目前编纂《浙江通志·钱塘江卷》、《浙江通志·海塘卷》等志书使用,然后编写《钱塘江海塘史》.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可以先编写《唐宋元钱塘江海塘》和《民国钱塘江海塘》,与已有的《明清钱塘江海塘》集成为一套丛书.如有可能,再写《钱塘江海塘史》.在这之前,可以写一些专题研究文章.此外,现在已经搜集到了清代沙水奏章,应下力气勾画江道形势图,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实测江道地形图向过去延长180余年.这对研究江道演变意义重大,但这项工程浩大,不是一两个人、一年半载能完成.应当组织一个班子,花上几年工夫.首先需要调研前人在这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江道形势图更好地勾画出来.

问:近年来,您又在关注钱塘江文化建设,并合作发表《钱塘江潮汐文化长廊》一文.您对钱塘江文化建设有怎样的建议?

周:这篇文章是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研究员合作发表的.他是海宁人,很关注钱塘江潮汐,也写过涌潮方面的书籍.我们之间长期以来一直有合作和交往.

钱塘江文化建设,以前多有忽略.近年在开展水文化建设,才慢慢受到关注.为此,省里曾专门召开会议,参会单位有省社科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钱塘江管理局、绍兴水利局等单位.我也应邀出席.会后,我提出全省各地应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抢救和发掘的建议书.现在,钱塘江管理局正在撰写《浙江通志·海塘卷》,我建议加强文化方面的内容.我自己也写了一篇《走街串巷觅潮踪》的文字,介绍杭州市区内与海潮相关的街道、寺庙等有纪念意义的遗迹.对于钱塘江涌潮景观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非常感谢您多次接受我们的访谈,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责任编辑 黄祖宾]

[责任校对 黄招扬]

2016-07-17.

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CJGC2016-GKD09);浙江省水利厅水利科技重点项目(RB1524);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05WZT002-6).

周潮生(1934-),男,福建长汀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退休教授,高级工程师;王淼(1976-),男,内蒙古赤峰人,科学史博士,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科技史、科学技术与社会;李海静(1979-),女,天津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研究生,中国水利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科技史、水利史.

N09

A

1673-8462(2016)03-0006-06

猜你喜欢

海塘钱塘江水利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钱塘江观潮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