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16-03-09凌继尧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凌继尧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凌继尧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

2015年8月18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准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是启动下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动员令和风向标。按照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理念的理解,建设艺术学理论一流学科,应该实行“十二个字”的方针:以马为导,以中为体,以外为用。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为导向,以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为本体,以西方艺术理论为主的外国艺术理论为借鉴,为我所用,从而实现马、中、外的融通。实施这样的方针,应该根据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话的精神,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艺术学

2015年8月18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对我国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实施路径,这对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准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是启动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动员令和风向标。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思路的出发点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靠国家重点投入,而且要引入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机制。

我国上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实施“985工程”,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这项工程称为“985工程”。“985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众多“985”大学近年来在国际上的排名不断攀升。“985”工程采取的是一种举国体制的路径,这种路径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实现一些“硬指标”上采用非常规手段迅速取得成效。

然而,这项工程也有弊端,它破坏了开放竞争机制。迄今为止,我国“985”大学共有39所。在“985”大学内部,按照经费资助的多少、建设时间的早晚、建设目标的难易、行政级别的高低又分为等级森严的四个层次。经费资助最多的,是经费资助少的好几倍。其中9所大学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他则是建成国际知名大学。行政级别大部分为副部级,也有一些为正厅级。第一、二层次的9所“985”大学还结成联盟,号称“C9”,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明确表示,“985工程”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高校加入这个行列。不再扩容的“985”大学,受到政府的保护性圈养。这些大学的发展,“是依靠大量的资源集中、牺牲其他大学合理资源获得而来的,是靠大量输血而非自身功能造血而来的”。这样的发展“一是胜之不武,过分依赖举国体制;二是破坏公平,难以产生应有的文化价值”[1]。“985”大学过于依赖政府和体制的力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

现在中央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任何学校都可以参与竞争。在2013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江苏省有13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大部分一级学科、即7个一级学科来自非“985”高校,甚至非“211”高校。在上一轮一流大学建设中,它们得不到国家的重点资助。但是,在下一轮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点资助。我国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很多非“985”高校的、但排名靠前的一级学科都有可能得到国家的重点资助。而某些“985”高校由于排名靠前的一级学科不多,它们所获得的资助可能会减弱。这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对资源配置作出重新调整,形成充分开放的激烈竞争。

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也面临着建设一流学科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文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除了技能性很强的一些学科外,很多学科与西方缺乏可比性。什么是文科的一流学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有中国特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按照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理念的理解,建设艺术学理论一流学科,应该实行“十二个字”的方针:以马为导,以中为体,以外为用。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为导向,以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为本体,以西方艺术理论为主的外国艺术理论为借鉴,为我所用,从而实现马、中、外的融通。

实施这样的方针,我们必须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从学理上正本清源,还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本来面目,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世界意义。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简称“三化”)问题已经进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核心地带,成为我国当代思想理论建设领域的主流话语和热点词汇。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围绕“三化”问题讨论之热烈、争论之尖锐,为前所罕见,大批的著作、论文问世。遗憾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

“三化”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21世纪初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26。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并将其与“中国化”“大众化”并论,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两个月后,即2009年11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引领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三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实践相结合,针对中国艺术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解决问题,推动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既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指导中国的艺术实践,又用中国艺术实践的经验以及从中升华的艺术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时代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同当前时代中外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回应当代艺术的挑战,阐明对当代艺术领域重大问题的观点,运用当代艺术的新成就拓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视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艺术实践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新的艺术实践面前不能缺场,不能失灵和边缘化,要不断更新观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改变过时的见解,补充新论断。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指导艺术实践的同时,应该善于把中外当代艺术实践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从而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让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走进当代,实现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时代化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由抽象理论转变为生动具体的形式,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由被少数艺术理论家掌握转变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所掌握。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要做到具象化、通俗化、普及化,“体现大众立场、关注大众生活、运用大众表述、契合大众心灵、诉诸大众实践、解决大众难题”[4]59。

很多研究者研究了“三化”的关系。普遍认为“三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涉及到具体关系,存在着一些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看法。我们认同的观点是:在“三化”中,中国化是主体,内在地包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时代化、大众化是“两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化。因此,“三化”的关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

现实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存在着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不利条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在20世纪20—30年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就影响我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鲁迅、瞿秋白、周扬、冯雪峰、胡风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瞿秋白于1933年初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是我国最早阐发恩格斯致哈克奈斯信的主要内容的文章。1933年,周扬在《文学的真实性》中也简要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中的基本观点,提出艺术真实和政治正确的一致性。1944年身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的周扬在延安编选《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把马恩列斯、普列汉诺夫、高尔基、鲁迅、毛泽东关于艺术的论著搜集出版。

在1949—1966年期间,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对我国文艺理论领域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基本上规约了我国文艺理论研究、以及有关教科书的内容、方法、概念、术语和话语系统,并对制定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制定我国文艺理论的教学大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那个时期我国对外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照搬和模仿,也放大了它的公式化、教条化和片面化的一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大量涌入,也由于外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给人以僵化的印象,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态度变得冷落和陌生。

无论是照搬、模仿,还是冷落、陌生,造成这两种极端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研究存在着表层化、肤浅化的缺陷。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只是这样一些问题:典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的内容决定形式,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艺术的党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等,使人感到这种艺术理论只是说教式的、枯燥的、干巴巴的几条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许多独创性的、鲜活的、深刻的理论建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理论建树缺乏完整的了解和清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当前,有必要去除教条化、公式化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独创性、深刻性的遮蔽,彰显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鲜活的魅力,正本清源,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进行价值重估。

为了在实践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回到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首先要廓清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地平线,“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文本,特别是马克思的文本,弄清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内涵和历史语义”。回到马克思,“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本人说过的某些‘话语’”,“而是依据马克思的文本,结合历史与现实,采用科学的方法,找到本真的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真理性认识”。[5]232-233

马克思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阐述了艺术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不同于哲学掌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马克思写道,人以两种原则上不同的方式——理论方式和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第一种方式表现在“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中,能够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思维实现这种加工:科学,其中包括哲学,是理论思维活动的产物。掌握现实的第二种方式——实践精神方式——在艺术形式和宗教形式中得到实现[6]38-39。

根据文献记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早在1933年就对马克思的这段著名论述作出研究。马克思在这里提到文化的三种成分:哲学,艺术和宗教。黑格尔曾经把文化划分为三种成分:艺术——宗教——哲学。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是否以黑格尔的文化划分的方法作为出发点?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如果不了解马克思理论的来源,这些问题根本进不了研究者的视野。可见,回到马克思,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不仅要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文本,而且要在历史语境中理解马克思文本的历史语义。

“回到马克思”,不仅需要返本归真,找到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源头,还要研究马克思的学生、追随者、继承者、阐释者的著作。因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的艺术理论,马克思并不是马克思艺术理论的唯一创始人。

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奠定了新的艺术理论的基础。德国的梅林、蔡特金、卢森堡、法国的拉法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以马克思哲学学说为基础,阐述艺术理论问题(不是阐述马克思本人的艺术理论)。普列汉诺夫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起到特殊的作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哲学给予高度评价。普列汉诺夫对艺术现象进行了唯物史观的研究。在审美意识的产生问题上,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加以系统化,并强调社会心理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环节的极大重要性,提出著名的表达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文学为社会意识之一)关系的“五层楼”(或称“五个环节”)公式。20世纪20年代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奠基人是普列汉诺夫,而不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一个比马克思艺术理论远为宽泛的概念,我们对马克思以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研究还很不深入,主要表现为:研究比较粗疏,不够精细;偏重于描述,缺乏哲学分析;文献阅读浅尝辄止,未能深耕。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很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建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理论建树,我们若明若暗,未能深刻把握。实际上,这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富矿。例如,我国主流学术界近年来提出并论证的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被认为是一种理论创新。事实是,早在100多年前,即1910年,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就明确提出并论证了“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的命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广泛讨论了图像问题,认为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早在70多年前,即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就提出“视觉文化”问题,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

柏林在1932年首次用德语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部分第3册,柏林),就在同一年,就有艺术理论家深刻阐述了马克思的这部早期著作中的艺术理论观点。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广泛发表,马克思散见于各种著作的艺术理论论述被汇集到一起,开始得到深入研究。1933年,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编选了随后流行于全世界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前辈们这些筚路蓝缕的研究工作令人钦佩,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创举。

“回到马克思”,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内部流派的争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争论。

“卢卡奇—布莱希特之争”主要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内部。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如何评价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并给予借鉴的问题。卢卡奇认为现代主义作品失去了整体感,人格的分裂伴随着外在世界的分裂,具有一定的颓废倾向,但是他未能理解现代主义正是凭借分裂的形式反抗资本主义的整体控制。布莱希特、布洛赫则认为,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新的表现形式的产生有其艺术的和社会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应当合理地借鉴这份遗产。论争焦点之二是现实主义形式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巴尔扎克时代的现实主义形式是否过时的问题。在卢卡奇眼中,坚持描写现实的客观态度,塑造能反映某一特定发展阶段、进化趋向或社会集团本质方面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需要坚持的基本要素。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需要发展革新。到了20世纪下半叶,阿多诺晚年在《文学笔记》和《美学理论》中,继续对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展开抨击,为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进行辩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3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的继续。

西方马克思主义分为人本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两大类型,前者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后者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如葛兰西、布洛赫、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阿尔都塞、杰姆逊、伊格尔顿等,都标举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分析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现实,从而在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他们的调整在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启迪。我们应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进行总结和清理,吸收有价值的内容,剔除非马克思主义因素。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289强化问题意识,立足实践,持久不懈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1] 陈先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鲶鱼效应”[N].光明日报,2015-09-0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 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

[4] 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5] 陈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J0-02

A

1671-511X(2016)03-0115-05

2015-1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5AZD035)阶段性成果。

凌继尧(1945—),男,江苏南通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美学。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