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联
—优选思想的话语解读模型建构研究

2016-08-31曹燕黎

关键词:标点制约关联

曹燕黎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基于关联
—优选思想的话语解读模型建构研究

曹燕黎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了解自然语境下汉语理解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就具体语言现象的理解建立计算机模型。本文首先述评了关联论和优选论视角下话语理解的相关研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认为可采纳优选的思想充实最佳关联制约下的话语解读程序。接着,根据自然语料归纳话语理解中的制约假定及其等级体系,提出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程序,并建立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关联;话语解读;优选;制约假定

话语解读是关联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关联论提出了关联的认知与交际原则、最佳关联的假定、关联理解程序等理论假设,认为听话人凭借最佳关联制约下的话语理解程序进行话语解读。然而,第一解读的获取有时还包括对不同候选项的取舍,但该理论对此选择过程交代不够。因此,有必要细化第一解读的形成机制。鉴于关联论处处体现了优选的思想,并且优选机制的操作性较强,笔者认为优选论的优选操作可以充实第一解读中最佳关联的形成机制,解答上述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回顾关联论话语理解的基本思路和基于优选论的话语理解研究,指出其贡献和不足,进而重构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一、关联论框架下的话语理解程序

关联论认为理解话语就是按照关联理解程序找出符合最佳关联的第一解读(the first interpreta⁃tion),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一些语用次任务,例如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补充省略、明确其他明说层面欠明确之处等[1]。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的假定暗示了执行这些任务的程序:听话人遵循最省力的途径,从明说的层面对解码意义进行充实,并结合语境假设推理隐含的层面,从而得出足够的结论或其他积极的认知效果,直到最终的解读符合他对最佳关联的期待[2]7。研究者认为,听话人的话语理解终止于符合最佳关联的第一解读是合理的,因为倘若存在另外一个同时满足最佳关联的竞争解读项,必然导致听话人花费多余的努力去进行选择,也会违反最佳关联的假定b,即该明示刺激信号就说话人的能力和偏好来说是最具关联的。

然而,笔者发现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特别当常规指称采用新颖意义时,第一解读的获取并非总是如此容易,例如:

(1)别了,“豆芽菜”!

(2)还记得小时候每次上音乐课都会碰到的“豆芽菜”吗?它们一会空心,一会实心,一会杆朝上,一会又杆朝下,是否曾让你苦恼不已呢?如今,这些“豆芽菜”要远离音乐课本了。

该例(1)是一则新闻标题。读者一看到“‘豆芽菜’”,很可能迅速激活两个常用意义——作为蔬菜的豆芽菜或者“豆芽菜”一样瘦的人。这是由于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这两个意义高度可及以至于其调用基本不花费心力。这两种意义对于读者来说熟悉程度都很高,似乎都符合最佳关联。然而,继续阅读新闻正文(2),读者会迅速发现这里的“豆芽菜”实际指五线谱的音符,而非蔬菜豆芽菜或者“豆芽菜”一样的人。“音乐课”、“音乐课本”等关键词所在的正文语境充分提示新闻标题中的“豆芽菜”实为五线谱的音符,从而迅速剔除首先联想到的蔬菜豆芽菜或豆芽菜一样的人,读者对关联的具体期待得到调整和满足,解读终止。从该例可以发现,第一解读的获取有时还涉及复杂的筛选过程。因此,关联论中符合最佳关联的第一解读的说法需要进行充实,有必要对其中的选择机制加以阐释。

根据Hendriks和de Hoop的研究[3],语言的产出与理解都是优选的过程,只是涉及的角度不同:说话人对语言形式进行优选,而听话人则对语义进行优选。很多语用学理论都体现了优选的思想。以关联论为例,最佳关联实际上就是一种“优化关联”。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达了自身具备最佳关联的推定”[4]158。听话人一般都会相信说话人选用了能够实现其交际意图的最为关联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自己只需投入最少的处理努力就可收获最大的认知效应。不仅如此,处理努力与认知效果之间达到一种优化的平衡:付出的认知努力在认知效果上会有相应的补偿。充足的认知效果完全满足听话人对于最佳关联的具体期待。所以,关联论处处体现了交际中的优选思想。

二、优选论框架下的话语解读研究

优选论用于音系、句法领域是针对语言产出形式的优选过程,而用于语义、语用领域则是针对语言接受或理解的优选过程[5]。Blutner[6]认为,就自然话语的理解而言,说话人产出和听话人理解的过程不能隔离开来考虑,提出整合说话人和听话人视角的双向优选论(Bidirectional OT):一方面,说话人为特定的意义选择一个优选的形式;另一方面,听话人为一个特定的形式选择一个优选的解读。不可否认,双向优选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然而,双向优选论主要应用在词汇语用层面,形式—意义配对相对忽视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因此对于话语解读而言,还需进行拓展。

王宏军[7]在双向优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视角话语解释模型。该模型以语言内和语言外两类制约条件为中心,在会话中优选出最佳的话语输入和输出,最终达到最佳的话语解释。语言内制约条件是忠实性制约条件,指语言使用常规、社会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常规所触发的非推理型默认意义,其理解不需要语境的帮助。语言外制约条件则是标记性制约条件,包括了原则控制、知识库和心理认知机制。原则控制又包括所有的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在话语产出和理解时得到激活、调用。知识库由一般情境(百科知识)、文化情境和社会情境构成,在具体语境下影响话语的解读。心理认知机制指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语用推理等。

笔者认为,王宏军的研究虽然考虑了语言内和语言外两类制约条件,但是关于制约条件的分类有重叠而不够简洁,在实例分析时也看不出两类制约条件如何参与意义的优选过程。以语言外制约条件中的知识库为例,它包括百科知识、文化情境和社会情境,笔者认为百科知识和文化情境属于认知的范畴,主要是从认知上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而社会情境则属于语用的范畴,涉及与交际任务、交际情境有关的语用因素。因此,诸如知识库等制约条件的表述将认知与语用制约糅合在一起,不够清晰明确,并且一些制约条件之间出现重合。本文将重新界定各类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探寻制约条件参与话语解读的筛选过程。

三、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为了充实关联论中最佳关联原则的形成机制,本文将借鉴优选论思想,建立话语解读的理论模型。笔者认为,优选论中关于制约条件等级体系和语法操作过程的优选思想可以细化基于最佳关联原则的话语解读的选择程序。

(一)制约假定及其等级体系

根据关联论[2,4],字面、松散、修辞话语同属言语交际的基本过程,具有普遍的心理机制。根据优选论,话语理解本质上是语义优选的过程。一种语言输入形式与数种意义中哪一个意义对应是若干语言内、语言外制约条件共同进行筛选的结果。因此,对话语解读进行关联—优选论分析的关键在于发现自然语言中相应的制约条件和排序。由于听话人在理解具体话语时受到语言、语用、认知等制约条件的影响,可以假设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中至少存在语言、语用、认知三类制约条件的语境假定,可简称为制约假定。

1.语言制约假定

语言制约假定,顾名思义,主要指语言规则,包括(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①口语中,标点符号制约假定不存在。、语法、语义的使用规范。语言制约中的标点符号制约假定主要指汉语书面语中引号的使用。具体来说,理解者拥有下列关于引号的制约假定:在书面语中,作字面解读的词汇不使用引号。例如:

(3)车型外观设计体现出最新潮流,且高性能、低燃费二者兼顾,车价以在中国生产为前提,目标价格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

该例中“车型”不加引号,做字面解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表示车辆的类型或型号。由此,归纳出标点符号制约假定:汉语书面语中,词语甚至更大的语言单位不允许带有引号。不过,笔者在阅读报纸、浏览网页时却可以发现,一些词语常常加上引号,主要有两类情况:①需要强调论述的对象;②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例如:

(4)首次接触一款车,相较之于“型”,“色”更能给人以直接的感观冲击,这在营销学上被称之为“七秒钟色彩理论”,即对一个人或一件商品的认识,可以在7秒钟内以色彩的形态留在人们的印象里。

该例中“型”、“色”虽然仍理解为本意“车型”、“颜色”,却加上了引号,视觉上更为凸显,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因此,第一种情况还是根据字面意义来解读。观察语料还可以发现,特定含义的词语往往加引号,用于提示特定的解读方式。例如:

(5)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该例中,“聪明人”中的引号会触发反语解读,与指示代词“这样的”一起使用,其回声性用法更加突出了反讽的语气。当然,引号触发的也可能是其他特殊的解读方式,例如:

(6)浒苔登陆青岛海岸沙滩变“草坪”

“草坪”上的引号引发了隐喻解读,描写了青岛海滩上浒苔堆积如同草坪一样的景象。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制约假定在自然话语中是可以被违反的,往往会引发非字面解读。

语言制约中的语法制约假定主要涉及语法的规范问题。根据《现代汉语(增订三版)》,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其中,语素怎样组合成各种结构的词,词怎样组合成各种短语,短语或词怎样形成各种句子,小单位用什么手段、方式组成种种大单位,其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8]1。不妨看下面副词的使用:

(7)很好/很幸福的生活/很仔细地看了一遍

该例中,副词“很”分别用来修饰形容词“好”、“幸福”、“仔细”,表示程度高。由此,得出语法制约假定:语句不能违反语法规则。不过,这一制约假定在使用中有时会被刻意违反,以传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效果。以名词来说,前面一般不能加上副词,不能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也不能重叠使用,但实际使用中却有很多反例,例如:

(8)大街很西方,小巷很中国。建筑很西方,人们很中国。

该例中,“很西方”、“很中国”中的“很”作为程度副词却被用来修饰名词,违反了语法制约假定。

语言制约中所讲的语义制约假定,主要与语言使用者关于词汇的语义知识有关,不包含人们借助词汇掌握的百科知识。Chomsky最早提出了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s)的概念,主要指谓词对论元语义角色的制约[9-10]。以著名的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一句为例,该句中动词sleep的主语论元从语义上来看是无生命力的ideas,而不是有生命力human/animal,该句就明显违反了选择限制。由此,归纳出语义制约假定:语句中的语义组合不可违反选择限制。然而,现实话语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的情况比比皆是。刻意表达的语义冲突往往会触发非字面解读,例如:

(9)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

该例中名词短语“毒刑与杀戮”违反了动词“享受”对其宾语语义的选择限制,“享受”与国民党特务对作家的“毒刑”与“杀戮”形成鲜明的语义矛盾,触发反语解读。

2.语用制约假定

语用制约假定指的是认知语境中一些比较动态、临时的假定,如对当前话题的假定。一般情况下,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意义上必须具备连贯性,语篇/会话中所讲述的话题要一致。话题相关性或连贯性是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句子/语篇/会话)获得合理解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由此,得出语用制约假定:话语不能违反话题相关性或连贯性。一般情况下,语用制约假定不会被违反,否则相关话语就无法解读。例如:

(10)*“志”是怎么得来的呢?是天生的吗?不。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即教导人们要有恒心,要善于做长期艰巨的工作。古时李时珍花了一生的精力,攀山涉水,走遍天涯海角,才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

该例中该句群第一句提出疑问,而后从第四句起的若干句并未就“志”的来源进行解答,造成语意不连贯,无法从整体上加以理解。

3.认知制约假定

认知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用特定的结构对知识进行组织加工,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型(ICM)、认知域(domain)、框架(frame)、脚本(script)等关于认知结构的概念假说。在百科知识中,诸如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邻近性等联系为话语理解提供认知上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话语不会偏离百科知识,例如:

(11)这种植物只要保证足够光照,按时浇水,定期修剪,就会叶色亮丽、定期开花。

该例中的植物养护细节与笔者百科知识中植物适当的养殖方法相吻合。然而,因个体认知能力、处理经验的差异,有些话语并不总是能激活背景知识,或者在交际者的典型经验中就相关概念建立具体的认知联系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

(12)????①????表示认知极度困难。大夫跟齐老师的爱人黄老师说,只要保证足够光照,按时浇水,定期修剪,齐老师的生命能维持很多年。

该例中,“保证足够光照”、“按时浇水”、“定期修剪”似乎与植物的养护更有关联,而与某人生命如何联系令人费解。从该例可见,有时提取合适的语境假定需要付出较大的认知努力,甚至可能失败。就后种情形而言,由于交际的时限性,交际者很可能最终放弃解读。这显然不是理想的交际情形。一般情况下,自然话语不会违反认知制约假定,否则,人际交流将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失败。由此,得出认知制约假定:话语传递的信息不得违反百科知识。

(二)三类制约假定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语言、语用、认知三类制约假定中,语用制约假定一般不能被违反——一旦违反,话语将无法得到与当前交际目标相关的解读。因此,根据语用制约假定的相对不可违反性判定它位于制约假定等级体系的较上端。那么语用制约假定与其他制约假定的关系又如何?再来看一例:

(13)A:(教室里)昨天你看《楚汉传奇》了吗?演到哪儿了?

B:四面楚歌就是孤立无援的意思。

该例中,A问B是否观看了某部电视剧,而B的回答却围绕一个成语,表面上看似乎与A的话没有关联。但是这样的话题转换可能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如老师突然走进教室。这时,虽然在A听来B的话不具备话题相关性,但是却传达了其他的交际内容:现在不方便讨论电视剧的话题。因此,少数情况下,违反语用制约假定也不要紧,关键在于遵守认知制约假定,这样对话依然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由此可见,认知制约假定的等级必定高于语用制约假定,简写为认知制约假定>>语用制约假定。

图1 自然话语解读的制约假定等级体系

再来看标点、语义、语法制约假定与认知、语用制约假定之间的关系,譬如:

(14)普宅和豪宅的两大品牌同时“中枪”,而且同为精装修纠纷,这在国内房地产发展史上见所未见。

“中枪”虽然违反了标点制约假定(引号的使用),语义制约假定(应该说人—中枪),却没有影响话语整体的可解读性,这是因为该话语遵守了语用制约假定(话题相关性或连贯性)和认知制约假定(基于相似性的联系,“中枪”比喻受到言语攻击)。因此,判定标点制约假定、语义制约假定的等级均低于认知制约假定和语用制约假定。同时,在此例中语义、标点制约假定并没有发生交互联系,因此暂且判断它们在等级体系中属于并列关系。将上述关系简写为:认知制约假定>>语用制约假定>>语义制约假定,标点制约假定。

最后,再来看语法制约假定与各制约假定之间的关系,例如:

(15)家用中央空调很时髦“有木有”?

该例是流行语中的咆哮体,因句式杂糅而违反了语法规则。“家用中央空调很时髦”的正反问句只能是“家用中央空调很时髦,是不是?”或“家用中央空调时髦不时髦?”该句虽然违反了语法常规,用于该新闻语境下却很合适,这是因为该例遵守了认知制约假定和语用制约假定。因此,判定认知制约假定和语用制约假定的等级均高于语法制约假定。同时,该例还违反了标点制约假定(“有木有”上的引号),因标点和语法制约假定之间缺乏制约关系,推断标点制约假定和语法制约假定位置上并列。基于上述讨论,得出:认知制约假定>>语用制约假定>>语法制约假定,标点制约假定。至此,笔者初步推断出制约假定等级体系的排列:认知制约假定>>语用制约假定>>语言制约假定(语义制约假定,语法制约假定,标点制约假定)。

在话语解读的等级体系中,虽然单独或组合起来违反语义、语法、标点制约假定都不会影响话语的可理解性,但会影响话语的解读方式,如例(9)。这里再举一例:

(16)皇马本周末对阵桑坦德竞技,小贝因膝盖有伤而未能入选卡佩罗的18人大名单。趁此机会,他与妻子飞往意大利,参加好友汤姆·克鲁斯的婚礼。小贝夫妇一身时尚靓丽的装扮“谋杀”了不少摄影记者的胶卷。

该例同时违反了标点制约假定(谋杀上引号的使用)、语义制约假定(谋杀—胶卷),引发隐喻解读。这两例说明语义、语法、标点制约假定的单独或组合违反往往提示非字面解读。与之相对,若话语遵循所有的制约假定则产生字面解读。

最后,用一个倒梯形呈现影响话语解读的制约假定组成的等级体系。在图1中,倒梯形的形状表示上层制约假定的等级较高,下层制约假定的等级较低。梯形内部用实线分割为三层,实线表示上下两个制约假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位于梯形最下层的语言制约假定内部,用逗号连接了语义、语法、标点制约假定,逗号表示它们之间缺乏交互关系。

(三)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依据上文对自然话语中各种制约假定的发现以及关联论、优选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形成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理解过程的假设:(1)根据关联理论,假定当前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同时,根据优选论,话语生成一些解读候选项;(2)假定听话人会按照关联理解程序寻找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第一解读;(3)在寻找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第一解读的过程中,认知、语用、语言制约假定同时参与进来,制约寻找过程;(4)在此过程中,符合各种假定的解读项,即字面解读,会被优先接受为第一解读。同样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一条或多条制约假定被违反,假定最低程度违反制约假定等级体系的解读项胜出,被接受为符合最佳关联的优选解读;倘若认知上难以提取相关的语境假定,听话人很可能放弃理解;(5)如果发现某话语违反了(话题相关性或连贯性的)语用制约假定,在没有其他交际需求的情况下,听话人会放弃理解。以上解读过程可以用下图2来展示。

图2 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筛选过程

在图2中,话语首先在关联—优选论的机制下生成一些解读候选项,这里仅举三例(真实语境中可能生成数量更多的候选项),如解读a、解读b、解读c三个候选项;解读项a、b、c的字母大小变化暗示可及性从高到低,即首先生成可及性最高的解读a,以此类推。图的中间一部分是话语解读的评估机制—制约假定的等级体系,用三个柱形表示,柱形边框从粗到细暗示制约假定的等级从高到低,柱形上端之间的“??”符号也表示等级从高到低。在评估过程中,解读候选项要通过三级评估:首先要通过认知制约,其次是语用制约(话题相关性或连贯性),最后是语言制约(语义,语法,标点)。解读a成功穿越三组制约假定到达第一解读,解读a与第一解读中间的三个箭头表示解读a最低程度地违反了等级体系,最终胜出;解读b、解读c均止步于语用制约的筛选,解读b、解读c与认知柱形、语用柱形之间的两个箭头表示这两项虽然通过了认知制约的检验,却因违反了语用制约假定导致不具备最佳关联性而被放弃。

对于解读过程的假设,需补充说明几个问题:(1)可及性高低与情景知识、工作记忆中的上下文知识、长期记忆中的百科知识调用的难易程度有关,并可能受到使用频率、认知主体的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11-12];(2)解读候选项的评估虽然是一次性的、并行的(从理解的迅捷性上来说正是如此),但是思考的实际过程中对候选项的评估有先后之分,即根据可及性的高低检验不同的解读假设;(3)如果解读候选项较难生成,听话人最终可能会放弃理解;(4)如果某解读候选项虽然遵守认知制约假定却违反了语用制约假定,则一般认为该项不具备最佳关联,是否胜出要看有无更和谐的竞争项;(5)如果某解读项遵守其他制约假定却违反了某些语言类制约假定(如语义、语法),一般认为该项具备最佳关联,不过还需处理一些信息来获得额外的认知效果。

四、结 语

根据本文构建的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的理论框架,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中至少存在着认知、语用、语言三类制约假定,它们共同限制了话语解读的范围,筛选出最优的话语解读项。根据关联论[2,4],字面、松散与修辞话语一样具有普遍的心理机制,只是达到最佳关联的方式不同,因此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字面、松散与修辞话语的理解。至于如何以这种思路解决具体的解读问题,笔者将另文再述。

[1]Wilson,D.,D.Sperber.Relevance Theory[M]//Horn,L.R.and G.Ward.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2] Wilson,D.,D.Sperber.Meaning and Relev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 Hendriks,P.,H.de Hoop.Optimality theoretic semantics[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1,24:1-32.

[4] 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995.

[5] 马秋武.优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 Blutner,R.Some aspects of optimality in natural language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Semantics,2000,17:189-216.

[7] 王宏军.基于双向优选论的多维视角话语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8]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 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1965.

[10] van Riemsdijk,H.,E.Williams.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Grammar(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M].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11] 熊学亮.认知语境的语用可及程度分析[J].外国语,1999(6):17-23。

[12]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H314

A

1671-511X(2016)03-0140-06

2015-11-20

曹燕黎,博士,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标点制约关联
标点可有可无吗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有趣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