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提升电影质量的经验与启示
2016-03-09支菲娜
支菲娜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印度电影研究专题·
印度政府提升电影质量的经验与启示
支菲娜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学术主持人语
龚 艳
本期关注的焦点是“印度电影”,印度电影为全球最高产电影大国之一,“宝莱坞”的歌舞片,喜剧片都成为印度标志性的国别电影,为全球观众认识。此次三篇论文分别从政府层面、电影产业、电影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支菲娜这篇《印度政府提升电影质量的经验与启示》,从政府、资金、人才、评奖等方面对印度电影崛起进行了宏观、框架性分析,文章精简、角度清晰。谭政的《2015印度电影产业观察》以2015年印度国内电影产业为例,结合详实数据,并以2015年票房成功的本土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为例进行展开,文章对美国电影在印度票房,印度电影参与国际制作都有涉及,资料丰富,具启发性。西南大学付筱茵、周方元这篇《大众化狂欢与想象化社群——拉库马·希拉尼电影创作探析》,是以一个单个导演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拉库马·希拉尼电影中带有深刻现实隐喻与社会反思,是印度式“严肃喜剧”,同时又具有国际化色彩,给印度社会、印度文化以及整个印度民族提供了一条联通世界与世俗的轨道。可以说,此期三篇论文从宏观、产业、个体导演不同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印度电影的路径和角度。
印度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电影产业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印度电影质量提升明显,多部电影在世界A类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并在国际电影市场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印度政府注重培育小众电影生态,提升电影艺术质量。具体来说,其经验与启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
印度脱离殖民体制后,探索有效管理电影的政策体系。1948年,中央政府在信息广播部下设电影局(Films Division),总揽电影相关事务,并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
一是为电影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952年,中央政府修订《印度电影法》,使其成为独立后的印度发展电影业的法律保障。随后,政府依据《印度电影法》,设立电影审查局(Central Board of Film Censors),确立了电影内容管理机制。1983年6月1日,电影审查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电影许可证委员会(The Central Board of Film Certification),其成员全部由中央政府任命。中央电影许可证委员会负责对电影进行分级,即按照电影内容把电影分为4级:U级、A级、UA级和S级,分别对应不同年龄的观众。
二是设立“智库”机构。1980年,印度设立电影开发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电影制片人、电影批评家、著名电影导演等组成。其职责是专门向政府提供电影发展方面的智力支持,尤其支持少数族裔和小语种、方言电影等小众电影的制作。
三是广泛听取有识之士意见。1950年代,以印度电影巨匠雷伊为代表的印度电影协会,为对抗印度商业电影(即“宝莱坞”电影)的逃避现实主义,坚持宣扬“现实主义的、表达导演自身个性的艺术电影”具有更高艺术价值,说服政府大力支持艺术电影和方言电影等小众电影发展,赋予艺术电影至高的正统性。这些言论、电影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同,使得印度电影创作质量不断提升。
二、财税手段
一是优化财政支持机制。1960年,印度政府设立电影财政公社(Film Finance Corporation,FFC),保障电影发展的资金支持。电影财政公社一开始归属财政部管辖,为更好地发挥财政支持作用,于1964年划归信息广播部。1979年,政府将电影财政公社和印度电影出口公司(Indian Motion Picture Export Corporation)合并为国立电影开发公司(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简称NFDC),对电影业进行整体规划开发。
二是确定以支持艺术电影发展为主的方针。印度中央政府成立电影财政公社初期,以健全商业电影为目的,向制片人提供比民间融资利率低得多的贷款,并对有望票房成功的作品提供优先融资。但经过几年探索后,发现商业电影常常无法收回资金,不少影片也根本无法最终完成。自1968年起,电影财政公社转向重视艺术电影的发展,对其提供融资,并资助刚刚毕业的年轻导演成长。电影财政公社改组为国立电影开发公司后,仍然坚持支持艺术电影发展的宗旨,主要奖励16毫米电影制作,对低预算的影院建设提供融资,提供建设发行网络的资金,资助艺术影院建设等。
三是鼓励小众电影放映。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制定了鼓励放映商改善电影院放映设施的减税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特别基金或特别贷款,来支持艺术电影和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的放映。2000年,印度政府出台取消娱乐税的政策,使得电影票因减免了原来100%的税而大大降低价格,观影人次很快大幅提升。
三、人才教育
印度着力推动电影精英教育。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提供奖学金,支持学生赴海外尤其是赴美国学习电影。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多数进入信息广播部电影局工作,在印度电影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961年,国立的印度电影电视学校(Film and Television Institute of India)建立,培养专门化的电影人才。该学校以推行艺术电影教育、培养电影艺术家为宗旨。除许多毕业生在艺术电影创作方面作出了有力探索外,不少毕业生还直接进入情报通信部工作,参与电影管理,推动印度电影艺术的发展。
此外,1964年建立的印度国立电影资料馆,履行了普及电影大众教育、保存电影资料等方面的义务。
四、奖评推广
对小众进行奖评鼓励是印度提升电影创作质量的一大做法。
一是设立国家级奖项支持小众电影,尤其注重发挥电影支持民族团结的作用。1954年,印度政府设立国家电影奖(State Awards),1961年改称国民电影奖(National Awards),以“奖励具有高度美学和技术水准、具有教育性和文化性价值的电影”为宗旨,最开始只有最佳长片、最佳纪录电影、最佳儿童电影三个奖项。1955年,为促进印度国内多种地域电影文化的理解,国民电影奖给每一种主要语言都设立了长片奖。1965年,还设立了最佳国民团结长片奖(现称“Nargis Dutt”奖)。目前,国民电影奖有以长片为对象的奖项40个、以纪录片为对象的奖项24个,以电影评论为对象的奖项2个。国民电影奖的评委以电影艺术家和制片人为主,侧重对电影作品的艺术性、独创性和技术创新等电影本体的评价,尤其常常将海外评价作为重要参考标准,而不是以思想性为唯一标准,因此获奖作品摆脱了既有商业电影的窠臼。这种奖评体制使得印度电影的艺术水准越来越被世界认可。
二是提升电影节管理水平,打造小众对外交流的窗口。1952年印度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India)举办,这是亚洲第一个、第三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它成为印度向国际集中展示电影创作水准的舞台。自1973年起,信息广播部下设电影节事务局,统领国民电影奖和印度国际电影节。1978年,印度国际电影节新设“全景”单元,在国民电影奖上获奖的作品,可直接进入此单元展映,并配备英语字幕专供国际选片人观摩,大幅提升了被选为海外电影节参赛作品的机会。其选片标准侧重对小众电影的推广:1.能引起海外批评家和海外影院的兴趣;2.非商业电影;3.尽量保持本土电影制作地的地域性平衡。
五、借鉴海外
印度对海外经验采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态度,支持小众电影发展。
一是开放吸取海外电影经验。在管理经验方面,前述赴美留学的电影人在中央政府建立电影管理体系、制定电影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艺术创作经验方面,在殖民地历史条件下,许多印度电影人具有赴欧美学习电影知识的背景。印度独立后,优秀的印度电影人如雷伊等,在提升印度电影创作水平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口电影受到国家管制而难以公映。印度国际电影节举办之初,政府听取印度电影协会意见时,电影艺术家们坚持“大力展映海外电影”的看法,最终使得印度国际电影节成为印度电影人学习海外优秀创作经验、普通观众提升电影欣赏水平的平台。1964年,英迪拉·甘地主导放松进口电影;1973年,信息广播部部长、新德里电影家协会会员出身的L.K.Gujra1其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包容性电影政策”。
二是资金支持对外合作。国立电影开发公司的资金不但资助本土小众电影,而且也对进口电影的发行和放映进行支持。各州政府提供资金帮助字幕翻译、影片出口,尤其是资助与国外资本合作拍摄小众电影,以此提升印度电影创作水平。
三是全面开放市场,刺激本土创作活力。2000年,印度政府成立外资投资管理顾问委员会,开放外国资本进入印度电影业进行投资,2001年补充规定外资可以全资投资印度电影业全产业链,激发电影产业各环节的活力。印度电影放映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不限制进口电影的放映,通过充分竞争提升本土电影生产的水平。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Indian Government’s Improvement in Film Quality
ZHI Fei-na
(BeijingFilmAcademy,Beijing100088)
2016-09-11
支菲娜,女,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副研究员,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电影产业政策,电影艺术。
J991
A
1671-444X(2016)05-0007-03
10.15958/j.cnki.gdxbysb.2016.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