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记看蒋介石处理“武力剿共”与“军事抗日”关系的心路历程
——以九·一八事变为中心的考察
2016-03-09洪岚
洪 岚
从日记看蒋介石处理“武力剿共”与“军事抗日”关系的心路历程
——以九·一八事变为中心的考察
洪岚
【摘要】蒋介石在思想意识上是根本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1927年4月,蒋率先武力“清党”,实行残酷的武装镇压和血腥大屠杀,对共产党人决无半点手软。1931年夏,万宝山及中村事件发生,面对日军即将武装侵略东北的严重危机,蒋介石采取“全力剿共不计其他”的误国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坚持“先剿共,而后谋抗日”的方针,对日不抵抗、对内压制学生运动,以对日妥协争取全力剿共的时间和空间,结果导致东北迅速沦陷。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仍然坚持“剿共为先,而后抗日”的主张,但是其“剿共”和“抗日”两个方面开始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
【关键词】蒋介石日记九·一八事变抗日与剿共对日外交
九·一八事变期间,蒋介石以“安内”为根本目标,企图彻底消灭中共及其武装,其安内攘外的重心是武力剿共,对日则以国联外交代替军事抵抗。学界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研究已取得了新进展*参见陈红民、曹明臣:《新资料与新观念: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评(2000—2011)》,载《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载《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熊宗仁:《“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载《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6期。,但是具体涉及蒋介石如何处理“剿共”与“抗日”关系的相关问题,仍需作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保存的《蒋介石日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围绕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发展,探究蒋介石处理“武力剿共”和“军事抗日”关系的心路历程,对于蒋介石在决策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影响其决策的各种因素的细微之处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分析。
一、九·一八事变前夕:“全力剿共,不计其他”
蒋介石在思想意识上根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说和阶级斗争学说。*《苏俄在中国》,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9,第35页,(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4年编印。1927年4月,蒋率先实行武力“清党”,对共产党人决无半点手软,进行极其残酷血腥的大屠杀。5月7日,蒋在南昌对国民党高级将领发表演讲,他说:“现在共产党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国民党,如果我们国民党成功,他们共产党就没有发展的希望;所以他们对于我们国民党没有妥协之可能,我们存在,他们就要消灭,他们存在就要消灭我们;所以他们非决心打倒我们国民党不可……因为立在主义上说,共产党实在是我们国民党唯一的敌人,他是破坏国民革命,阻碍三民主义实行的;我们要国民革命成功,就不能与共产党并存……我们真正的敌人还是共产党……如果我们不能消灭武汉共产党……那我们在南京的真正国民政府,时时刻刻是可以被动摇的……我们一定要打倒共产党啊……若是共产党不消灭,我们就不能存在。打倒共产党,就是实现我们三民主义;实现三民主义,就要打倒共产党。”*《认识我们唯一的敌人》,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258—263页。蒋介石视共产党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中共无论是举行城市暴动还是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蒋介石的一贯政策是要将其赶尽杀绝。
第二次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开始更多地考虑外交问题,思考取消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的时机和条件。论及争取国家独立的国内条件,蒋介石信心不足,他对民众抗日作用的认识较为负面,认为中共起着破坏作用,他说:“北伐完成以后,我们最紧要的工作是在外交……外交是要以实力做后盾的……各国的外交后盾,第一个就是国民的实力,再有一个就是军队的实力。有这两个东西为后盾,外交方能得到最后胜利”,但是,“民众没有纪律,不听党的指挥,不肯守一定的秩序。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民众没有真实的爱国精神,就是没有持久的力量……被共产党反动派利用来捣乱,并且借这个机会来妨害我们国家的秩序,来破坏我们外交的步骤”。*《北伐成功后最紧要的工作》,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332—334页。
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独立的外部条件,也作了专门分析。1929年7月,蒋在北平陆军大学演讲时说:“我们之所以革命,乃是革帝国主义者的命,所以革命的对象,即为外国帝国主义者,但外国帝国主义者不只是一个,乃是连带的,势不能一一将其打倒,更不能同时都打倒,必须利用机会,始能成功……至于中国独立之机会,果在何时?盖在国际战争再起之时……大家知道帝国主义者之在东方,或者在中国,其冲突随时可以发生。他们的利害,无一时不相冲突,英美之于日,日之于俄,其冲突尤觉显然。冲突之焦点,必在中国。第二次大战之起,亦必在中国……所以第二次国际大战的时候,就是我国兴亡的关键,关系极大。”*《中国前途与军人责任》,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417页。蒋介石的预言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得不承认蒋介石对中国问题的思考确有前瞻性和世界眼光。中国是一个弱国,要战胜强国争取民族独立实非易事,况且中国还是遭受多个列强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蒋介石从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出发,设想利用列强在中国争权夺利和彼此间矛盾斗争的机会寻找突破口,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用列强的矛盾首先应该立足于自身,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日军的侵略进行积极抵抗。但是,蒋介石对列强国家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英、美等大国出面干涉,阻止或延缓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
蒋介石对于日本这个后起的东亚强国有长期的关注和警惕。蒋介石自述青年时期留学日本,是因为“目击当时国家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奋发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最大的刺激……我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学习军事”*黄自进:《蒋中正先生留日学习实录》,第856页,(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1926年8月,蒋介石在《政治党务报告》中明确指出日本是中国潜在“最危险的敌人”和“最大的劲敌”。*《政治党务报告》, 1926年8月25日,见《蒋校长演讲录》,第187—189页,中央政治军事学校1927年版。蒋又亲历1928年的济南惨案,他在日记中写道:“五时起床,六时后入济南城,沿途日本军队沙袋、铁丝网警戒甚严不许我军及人民通过,如此横暴其必亡。”*《蒋介石日记》,1928年5月2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收藏(下文不再标明藏所)。
万宝山及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兆,蒋介石当时就确知:“日人之侵略,其将日益加进乎”;万宝山案,日人退而又进,中村事件,更大肆宣传,“侵略之势,日益相逼矣”。*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第121—122页,(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78年版。日本的武力侵略迫在眉睫,军事抵抗以保卫东三省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当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蒋介石在此关键时刻,置抵御外敌的责任于不顾,几乎将其全部精力和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武装进剿共产党。1931年6、7月,当日本关东军不断在东北制造摩擦准备武力侵略时,蒋介石日记却记载了有关筹划、安排军事剿共的各项事宜:6月11日晚上,“研究江西战略”*《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11日。; 13日下午,“与益之讨论……江西剿匪区分事”*《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13日。; 21日下午开会至17时结束,因“剿匪布置复杂”*《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21日。; 22日,“今在艇中研究作战计划”,22时到达南昌,立即开会“决定作战计划”,直到23点半才入睡*《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22日。;23日,上午召见各官长,下午开会讲“剿共”战术2小时,“叮嘱各高级将领以作战注意之点,先占领重镇然后再行政治”*《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23日。;27日,电令剿共部队“隐蔽兵力,多用假旗号”,“此次剿赤惟有隐蔽兵力、声东击西,预备强大兵力出匪不意”*《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27日。;28日,下午再次研究“剿共”战略,“决定右翼地形复杂进展困难故取守势暂不求进步,而以重兵贯注左翼,另以强大部队第6、第9两师”控制建宁等核心区域*《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28日。;30日,蒋介石亲自拟定“劝匪标语”*《蒋介石日记》,1931年6月30日。。7月3—8日,蒋介石在前往南昌途中一直忙于布置剿共作战所需粮草等事宜;4日上午,蒋介石“令县长计划作战粮食缺乏和渡河困难”*《蒋介石日记》,1931年7月4日。; 8日,蒋介石于10点半到达南昌之时,发现作战粮草不甚缺乏,因而“颇足自慰”*《蒋介石日记》,1931年7月8日。。
关于朝鲜排华事件,蒋介石在日记中仅有寥寥数语,谓:“对倭人残杀案宣言,复张汉卿电”*《蒋介石日记》,1931年7月18日。;“下午拟对朝鲜侨胞惨案宣言稿”*《蒋介石日记》,1931年7月22日。。中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朝鲜排华风潮的呢?蒋介石写道:“下午与雨岩谈日本惨杀朝鲜侨胞案,为之发指,而王儒堂馁弱无能极矣。余意即应对世界各国宣言及提出国际联盟会暴露日本政府有组织的杀害侨民之罪恶与其已无统治朝鲜之能力,而鲜朝合并且我国未经承认,中日所订条约皆认朝鲜为完全独立国也。儒堂不注意于此,而一味萎缩,以致国不成国……可恨!”从日记可见,蒋介石内心希望将中日矛盾及朝鲜排华问题国际化,提出国际联盟和平解决;而此时蒋介石更为关注的“甚忧”之事,却是“沙溪龙岗之匪帮之抵抗不能一时解决”。*《蒋介石日记》,1931年7月24日。
此后,蒋介石一直集中精力要剿灭共产党,剿共意志的坚定性从日记可见一斑,谓:“我仍先击破赤匪为第一任务。”*《蒋介石日记》,1931年7月28日。8月12、13日,蒋介石分析剿共之不利因素,认为:“剿匪之难甚于大战,彼利用地形熟识与民众协助……而我官兵……疲于奔命。如欲剿灭赤匪决非一朝一夕,故必集中兵力构筑据地”*《蒋介石日记》,1931年8月12日。;“匪又节节阻碍,地形不熟,民众附匪。落伍兵与病兵皆在途中为乡中农匪所杀害,故各乡视剿匪为畏途矣”*《蒋介石日记》,1931年8月13日。。22日,蒋介石又信心十足,认为“只求赤匪消灭则粤逆最后图亦可,以不足为患也”*《蒋介石日记》,1931年8月22日。。23、24日,蒋介石拟定《告将士书》,声称:“须知赤匪为我民族之大患而剿赤乃我革命军人最重要之任务”*《蒋介石日记》,1931年8月23日。; “赤匪一日不灭则剿赤军一日不撤……忍痛一时以求根本解决之……希今后我剿赤官兵为最后最大之努力以完成此历史惟一重大之使命以保我国民革命军最大之光荣”*《蒋介石日记》,1931年8月24日。。
1931年9月3日,此时离九·一八事变爆发只相距15天,蒋介石对日本何时对东三省发动军事侵略毫不关心,反而暗自推测:与中共“决战之期当在22、23日之间乎”?*《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3日。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明知日军侵略东三省的危机迫在眉睫,其处理“武力剿共”和“军事抗日”的方式即其所谓:“中正惟有一本素志,全力剿共,不计其他。”*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第122,129页。蒋介石曾经坦白地说:“日本侵略我东三省,不是从9月18日起的,我们早已知道这回事;奈因国内叛徒迭出,没有功夫去顾到,以致今日才有这一回事发生。”*蒋介石:《对〈对日问题专门委员会报告〉补充说明》,1931年11月20日。
二、九·一八事变爆发至锦州沦陷:暂缓剿共,对日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天,蒋介石正赶往江西剿共,“九时半登永绥舰……下午研究地图,看中山全集,筹划对粤对匪策略……对匪决取包围策略以重兵掩护修路以大肆赶修道路,待路成再剿匪徒,否则欲速不达,难见成效也”*《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18日。。次日,蒋介石接到事变消息,并当即作出了准确判断:日本“欲乘粤逆叛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蒋介石日记》,1931 年9 月19日。。蒋介石准备如何应对呢?他在日记中写道:“日本侵略东省是已成之事无法补救,如我国内能从此团结一致未尝非转祸为福之机。故对内部当谋团结也。……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下午乘船由南昌出发回京。”*《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0日。蒋介石内心检讨此前对日本的军事侵略疏于防范,决心先谋求国民党内部团结。
蒋介石回南京后,为处理亟待解决的日本侵略东三省的问题,被迫“将讨粤及剿共计划悉予停缓*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第122,129页。,但他内心仍然坚持“先剿共,再谋抗日”,蒋介石曾经说过:“国民政府决定‘安内攘外’的政策,先剿共匪,再谋抗日。这一决策的坚持不变,就是第五次围剿成功的根本因素。”*《苏俄在中国》,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9,第63页。
九·一八事变初始,蒋介石对国际联盟寄予较大希望,9月2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昨日国际联盟决定中日两国停止战时行动,双方军队退回原防驻矣。联盟会派委员查察裁判,此实为一外交之转机,亦对内统一之良机。此天果不亡中国则此次外交当不致失败也……此时,国际联盟即出而干涉,如我国内不能一致对外,则中国如此无人格矣。晚上与万福麟详谈,外交形势与东三省地位与其单独交涉而签丧权辱国之约急求速了,不如委之国际仲裁,尚有根本胜利之望。否则亦不惜与倭寇一战以决存亡也。上午致汉卿函……晚研究外交,国际仲裁事决取声明可接受而不取要求方式……电天翼来京,电汉卿来京,组织紧急委员会与外交顾问会……惟国际联盟会理事会不闭会以待中日问题之解决,此乃外交上一好转机也。”*《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3日。
次日,外交形势却发生了逆转,日本复函国际联盟声称“满洲事件”不容国际联盟及第三国置喙,日本态度蛮横,国际联盟态度便软化。25日,蒋介石获知有关信息,“闻暴日不接受国际联盟通知并主张中日直接交涉,而国际联盟态度因之转化……如果直接交涉或地方交涉则必无良果,我不能任其枭张决与之死战以定最后之存亡。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存我中华民族之人格,故决心移首都于西北,集中主力于陇海路也”*《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6日。。蒋介石意识到依靠国际联盟解决事变的希望要落空,产生过抗战的念头,但从当时采取的行动来看,军事抵抗只是一句空话,此后除继续作一些外交努力,国民政府实际并未组织有效的抵抗;相反,蒋介石压制国内各界武力抗战的诉求,特别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竭力压制学生要求军事抗日的请愿和示威游行。*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学潮起落,参见陈廷湘:《政局动荡与学潮起落——九一八事变后学生运动的样态及成因》,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9月下旬,以沪宁两地为主的青年学生向南京政府请愿,要求迅速出兵东北,驱逐日军,收复失地。国民政府发表《中央告全国学生书》,宣称宣战之权在政府,学生不应过问。*《大公报》,1931年9月29日,第1张,第3版。蒋介石更是“心甚嫌恶”,认为“请愿者……其必为反动派所主使,显有政治作用”。*《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8日。
自11月上旬开始,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陷入困境,日军不断向黑龙江、锦州方向扩大进攻,并且在天津、汉口挑起事端,国际联盟却无力阻止。国内舆论一致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援助马占山抗日,北平、青岛、武汉、徐州等地学生如潮而来,学潮呈蔓延之势。蒋介石非常反感,认为“各方学生为反动派所鼓惑,咸来京请愿北上,故意捣乱破坏政府,勾结日本、广东,人格丧失殆尽”*《蒋介石日记》,1931年11月25日。。11月26日下午,请愿学生情绪激昂,千余学生聚国府门前敦促蒋择日出兵,蒋介石愤恨至极,谓:“学生千余人在国府强守不走,必欲余亲书誓师词,国民程度至此,殊为国家危也。共党与粤派必欲毁灭国府。败坏国家,灭亡民族而后快,可叹亦可恨也。”*《蒋介石日记》,1931年11月26日。
12月初,锦州危急,学潮更加激烈,学生由此前的请愿转向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高呼“反对政府出卖东三省”“打倒卖国政府”等口号,公开反对政府。蒋介石十分不悦,谓:“北平大学生示威团来京示威,殊为可叹。不向敌国示威而向政府示威,此中国之所被辱也,设法制止之。”*《蒋介石日记》,1931年12月4日。5日,蒋介石授意军警拘捕示威学生,“惟禁止军警开枪”*《蒋介石日记》,1931年12月5日。。
蒋介石不顾各方的反对,固执己见,谓:“东北之事最后之决心牺牲个人以求保全政府维持党治则尚有救国之道。第一步肃清赤匪整理政治以巩固基本势力保全中心区域,则牺牲个人亦不失于革命负责之精神。”*《蒋介石日记》,1931年12月10日于永绥舰中。12月15日,蒋介石在内外交困中被迫下野。21日,日军向锦州进犯,张学良下令全面撤退。1932年1月3日,锦州沦陷,日军未遭到任何抵抗。
三、余论
坚持剿共为先是蒋介石对日不抵抗的根本原因。中共在国民党围剿下未曾屈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继续发展,直接威胁到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区域,蒋不惜对日妥协,宁愿丢失东三省,也要为彻底清除中共势力争取时间和空间。蒋介石“剿共为先,后谋抗日”的政策,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严重削弱了抵抗外侮的力量,导致东三省迅速陷于日寇之手,也刺激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野心。
一·二八事变爆发当日,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仍坚持剿共为急务,明令:“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先安内。”*《蒋委员长告剿匪政治宣传人员攘外必须安内条示》,见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续编(三),第34页,(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1年版。中国与日本外交谈判过程中,蒋介石置东北主权于不顾,下令上海问题先行解决。*外交部长罗文干公开发表声明,指出:“中国领土主权是整个的,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曾经历次国际公约之保障,决无在整个国家之领土主权之范围以内,东三省问题与上海问题,可以分别解决之理。” 《外交部公报》,第5卷,第1号(1932年1—3月)之《附录》,第27页。1932年3月1日,日本傀儡伪“满洲国”宣布成立。
然而,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仍步步紧逼、贪得无厌,蒋介石也认识到中日矛盾极其尖锐,“倭寇一日不败,中国一日不能统一”*《蒋介石日记》,1932年8月27日。。他指出:“世人但求苟安,以为承认割让乃可了事,殊不知倭无信义,得寸进尺,今日得满洲,明日占平津,据山东,不惟不使中国内部有统一之日,而且必乘机打击政府,丧失领袖信用,必使中国无人可以统一也。”*《蒋介石日记》,1932年12月9日。蒋介石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调整应变之策,此后,无论是“剿共”还是“抗日”,都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
从“剿共”方面看,一方面蒋介石认为“因为长江一带,中枢各省,遭此匪患,正是国家腹心之患”*《清剿匪共与政治修明之道》,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620,622页。,所以 “阶级斗争急于民族斗争”*《蒋介石日记》,1932年5月27日。,“要抵御外侮,保卫民族,必须先把共匪消灭”*《剿匪要实干》,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1《演讲》,第1页。, 他“决心必先剿赤,而后对日”*《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28日。。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蒋介石“剿共”政策之目的和方法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一些变化。首先,蒋介石将“剿共”与长期抗战联系起来考虑,提出:“今日匪区政治注重在经济与教育,实际则在土地与保甲问题。苟能解决则抗倭之基础立矣。”*《蒋介石日记》,1932年9月20日。其次,对红军不再单纯地运用武力进剿,蒋谓:“赤匪剿抚,兼施为宜。应晓谕之。”*《蒋介石日记》,1933年2月2日。最后,解决中共问题更加注意运用政治手段。蒋介石提出:“最应当注意的是政治清明……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清剿匪共与政治修明之道》,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620,622页。,“以后剿匪方针决以开辟道路为首,此以组织民团整顿警察,再次以救济贫民施行教育宣传主义平均地权以为根本之图”*《蒋介石日记》,1932年6月8日。,“合作是肃清匪的利器,合作社是国民革命的经济基础……要救中国就要先救农村”*《合作训练之意义与目标》,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671页。,“县长一定要真正的做到‘亲民’……消灭土匪不可专赖军事,县长如能治好县政,则匪不剿而自灭”*《县长是政治的基本力量》,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637页。。
从对日政策方面看,首先,蒋介石政府不得不放弃以往的不抵抗政策,采取以有限的、局部的军事抵抗求得暂时妥协的对日方针。蒋介石强调:“国家危难到今日这种地步,不论和平或战争,日本对于我国积极侵略的计划,必更尖锐化。这个时候,我们若是不能抵抗日本,中国就没有希望可以独立起来。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整理军队、统一军事;而且还要想出秘密办法,来改进我们的军备,充实我们的力量,使敌人不能意料,然后一旦作战,我们才有胜算的把握。”*《整理军队、统一军事》,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484页。其次,蒋介石预计世界大战将在1936年爆发,强调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他说:“我们观察世界未来的趋势,英美法俄各国,非到1936年,似不会起来同他开战的,如果这个推测不错,那么1936年已经很近了……以举国一致的精神,刻苦奋斗,沉着准备起来。”*《党员在危急存亡之中对于主义更应具坚定的信念对党更应竭诚的拥护》,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520页。“但是现在敌人,不容许我们有这一个从容准备的期间,我们只能在抵抗的时期内加急做准备的工作……1936年……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怕就要开始……这次大战起来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国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我们中国一般国民在这5年中间能够努力准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就可以做一个奋勇无敌的战斗员,就可以从世界大战中建立出一个新的中国,就可以在国际上得到独立平等,就可以富强,就可以复兴。”*《复兴中国之道》,见《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0《演讲》,第489页。
总之,全面抗战爆发前,尽管蒋介石长期坚持“剿共为先”的政策,但是随着中日矛盾日益尖锐激化,蒋介石或自觉、或被迫地调整内外政策,以适应抗战的需要,这也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必要条件。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大会通过《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指出满洲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日本为此宣布退出国际联盟。次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联报告书昨已通过,因此倭寇横暴,必更进一步,从此蛮横无忌,狰狞毕露。”*《蒋介石日记》,1933年2月25日。
【责任编辑:肖时花】
(作者简介:洪岚,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2-0175-05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