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2016-03-09范双利黄甫全

关键词:国家主义国家教育

范双利, 黄甫全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范双利, 黄甫全

【摘要】诞生于近代的国家主义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形成国家主义学派,风靡一时。当今,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教育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杰出人才严重流失、极端个人主义与经济主义盛行等诸多挑战,促使我们要弘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培养捍卫国家利益的人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培养国民对国家的深厚眷恋之情,以捍卫国家安全和保护国家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因此,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研制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

1989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教训时强调:“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25年之后,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第30个教师节的座谈会中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2]在2013年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勉励当代青年时,习近平还说:“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3]进入21世纪后,若要避免教育的“失误”并有效培养“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需要革除当今中国教育的时弊,深刻领会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借鉴国家主义教育理论,大力推进国家主义教育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彰显教育应有的国家价值。

一、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呼唤国家主义教育

尽管教育不是政治的奴婢,但却应当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教育应有的职能。2012年,习近平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其中,呈现出时代特点的国家安全危机、严重的杰出人才流失现象以及经济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现象,都呼唤中国教育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源泉。

(一)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4]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面临的严峻国家安全形势的论述,发人省思。在走向“中国梦”的进程中,国家领土安全和主权日益受到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受到更大而更隐蔽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能源安全等日益受到挑战;在中国日益加大对外开放过程中,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概而言之,当今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呈现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时代特点。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4]2013年10月,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追求“中国梦”伟大征程中,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种“人才”应当是“能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的人才[5],应当是“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中华民族利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捍卫者和保卫者。欲培养这种人才,需要“正确的教育”。这种“正确的教育”,应是以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强盛和国民福祉为目的和宗旨的教育。

(二)中国高端人才日益流失的现状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人,学成回国仅为109万人,人才流失“赤字”超过了150万人。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中,基本以知识精英构成的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人员目前回归的太少,而新一代以技术和资产为依托的出国人员还在大量流失,“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6]。这种人才流失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服务国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尽管国家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决心很大,并采取了有力的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是出国与归国的“巨大赤字”已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不少人在总结国家吸引留学人才归国为国服务的经验时,依然仅仅聚焦于进一步加大物质条件力度和改善创业环境。对此,必须认识到,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创业环境以吸引留学人才归国固然重要,但远非问题的实质。爱国主义情怀并非天生的,而是经教育化成的,尤其应归功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基础教育与本专科教育阶段。当今有人倡导“科学无国界”“地球村”等,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国民对国家本质模糊与淡漠的认知。因此,从教育的立场来看,只有实施“正确的教育”才能防止或减少我国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当今中国教育的异化

中国高端人才的流失,与当今中国教育出现了“失位”和“错位”的“异化”现象有关。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不断加深。事实上,这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偏差,均已深深地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致于大学已逐渐沦为了制造和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工厂。[7]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在当今大学生就业意向中表现得更具有普遍性。据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只有14.7%的人把“有利于贡献社会”放在首位,而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8]这应归咎于中国大学“就业引导教育”的教育理念。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还进行过批评。[9]经济主义过热和极端个人主义对中国教育领域的消极影响*参见周作宇:《论高等教育中的经济主义倾向》,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有着广泛的全球背景。哈瑞·刘易斯批评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精神:“经济动机成为‘象牙塔’教育的主题,这导致大学的指导思想失去了根本的教育宗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对学生把大学作为取得经济成功跳板的想法诚惶诚恐,却没有向学生传达关于大学教育重要性的完整信息,也不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远大的人生目标。”[10]14可见,即使是崇尚“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的美国,也无时不在反思和重建教育的国家价值。奥巴马向全美学生郑重指出:“教育如何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11]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教育理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发展应有的国家价值,彰显国家主义教育的诉求。

二、国家主义教育的内涵

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学说或理论,国家主义教育来源于18—19世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所产生的国家主义学说,[12]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在西方,国家主义及其教育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于国家(城邦)优于公民而存在。[13]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的政治构想是,城邦对公民在数学、音乐、政治以及军事等方面担负着教育职能,以培育具有高尚品质的公民为己任。[14]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只有融入政治体之中获致公民身份,才能享有自身利益,即人是国家(城邦)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15]可见,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国家主义的影子。到了中世纪,作为该时期思想巨匠的奥古斯丁与阿奎那,提出了神学国家观,推进了国家主义的演变。[16]至近现代,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国家主义思想学说。开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思想巨擘马基雅维里,以《君主论》为蓝本表达了其国家主义学说,深刻体察到国家强势的意义,赋予国家一词新的内涵,并宣称个人必须把他对国家的义务置于所有其他义务和一切考虑之上。在《主权论》中,让·博丹开宗明义地宣称,主权是共同体所有的绝对且永久的权力,意味着权力在力度、作用和存续时间上可以永久延续。主权理论成了公民对国家服从的义务的合理性。[17]霍布斯更是一个彻底的国家主义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服从的话,统治的权力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根本就不会形成国家。人所有的一切价值、一切精神的实在只能经由国家而有之;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为国服务是绝对律令,不存在任何前提条件。[18]重温西方政治思想关于国家主义的重要论述,可以使人们从“自由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偏执中矫正过来。

直接将国家主义的政治理论应用于教育,形成系统的现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当以德国的费希特,英国的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法国的拉夏洛泰为代表。[19]尤其是拉夏洛泰的《论国民教育》一书和费希特的《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影响最大。拉夏洛泰在《论国民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团结感和为国家尽忠的能力。”因此,这部著作也被认为是现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之作。[20]费希特在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德意志民族,呼吁全体德意志人:“我们必须立刻成为我们必须成为的那样,即德意志人。”[21]其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号召培养新一代的具备德意志精神的德意志国民。他在致信卡尔·奥古斯特·封·哈登伯格时写道:“我将通过生动有力的讲演激起德国人的良心,更高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22]在他看来,能救国的手段只有教育,“能够拯救德意志的独立性的,绝对仅仅是教育,而不是其他可能拥有的手段”[23]。国家主义教育理想是促进近代欧洲国家统一和国家认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2]

(二)国家主义教育的内涵

国家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学说,有其基本的核心原则。而作为时代的产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西方,现代国家主义教育被看成通过新闻媒体、社交活动、公开演讲以及学校教育等诸多途径对国民性的形塑,它唤醒了人们对于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遗产的自我意识,唤醒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求人们对于某一国家在政治上的绝对忠诚。[24]我国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代表人物余家菊提出,国家主义教育的基本精神为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奠定国基,拥护国权以延绵国脉。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国民教育为立国之根本。国民教育不发展,无论政治失其凭依,即就国防言之,亦无术健全。”[25]教育要“培养国民之同心,融合国民之情意,使全体国民成一协和的团体”[26]5。国家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陈启天强调,国家主义教育的宗旨是唤起国民对国家的自觉心和责任心,能够培养国民对于国家的深厚感情,能够自觉抵抗外来侵略以保卫国家。由此可见,国家主义教育是以培养国民对国家在政治上绝对忠诚为宗旨,培养国民对于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遗产的自觉意识与高度认同,培养国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的教育。

要真正把握国家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必须要厘清“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这是因为,在当今中国,国家主义被狭隘化为民族主义的代名词,一个人们忌讳谈论的概念。一方面,有批评者运用“教育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理论批评国家主义,认为它压制个人主义,是对个性的戕害。[12]其实,国家主义教育非但不反对个人主义教育,反而赞同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使儿童各尽其才的观点。余家菊指出:“故教育应重视自动,而任其自求自讨,自造而自得之,故教育应以充分发挥其性能为目的,庶几人人得尽其才。”[26]16国家主义教育要反对的是“不健全”的个人主义——“知有一身而不知有国家”的自私主义和“人类之行为全为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其实,即使是偏向个人主义教育的先哲们,未必都认可教育是要完全顺应个人的。如较为偏向于个人主义的苏格拉底提出“不因尊重个人之故而忽视国家”的思想,柏拉图则认为“个人欲善谋自性之发展,惟有忠心于国家福利之是求”,亚里士多德亦主张“个人性癖不可以妨碍国民义务之履行”。[26]10-13这些思想都具有鲜明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色彩。另一方面,一些当代的学者如沃尔隆、努斯鲍姆力图超越国家主义的教育理想,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教育理想,致力于培养有同情心的“世界公民”。世界主义认为每个人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已的祖国,一个是人类大家庭。每个人具有所在国家的公民和世界公民的双重身份,因此人们应将对于人类的“忠诚”放在对待国家忠诚的前面。在当今“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的思潮下,国家的实质和本质也变得模糊不清。即使作为“世界主义代言人”的美国,近几年来也在不断地检讨美国教育在为国家服务中的失位与错位:“美国大学的重点正偏离国家的利益,他们不再那么关心美国的未来。”[10]16此外,美国的大学教育还进一步加强为国家服务的功能:“我们有义务通过这些民主原则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这样的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10]56事实上,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强化和实践国家主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因此,中国的教育在平衡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中,也应需要弘扬和实践国家主义教育。

(三)国家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诞生于近代欧洲的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在19世纪中后期就通过多种途径陆续地传入中国。1860年后,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开展的洋务教育和兴办的各种新式学堂,就积极地体现了国家主义的教育理想。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李磺、陈启天和余家菊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流派,其中以余家菊的贡献为最大。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再次兴盛。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不同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有所不同,但是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一直在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中得到系统而鲜明的体现。1958年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国家主义的教育理想开始意识形态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主义教育理想有了“科教兴国”的新形态。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再到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都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地被理解成为不同时期的为经济增长服务,导致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经济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实践国家主义教育,既有历史的深厚基础,又有现实的客观需要。

三、国家主义教育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要在中国有效实施国家主义教育,需要建立和完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重点在于构建适切中国文化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课程。

(一)构建适切中国文化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27]要在中国真正实践国家主义教育,其根本前提是要构建适切中国文化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回顾20世纪中国国家主义教育的曲折道路可以发现,作为一种舶来品,国家主义教育之所以尚未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从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8]459要构建适切中国文化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需要切入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性能让其扎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世情和教育现状;时代性能让其保持足够的生命力。面对中国当今社会整体信仰缺失、思想混乱、价值观多元的国民精神状态,面对当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复杂交织的时代特征,面对中国在走向“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刻更应该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推进国家富强进程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8]121教育哲学也是如此,它既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是一个民族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精粹所在,又是影响教育实践的一面旗帜,是变革教育现实、推进教育发展的理论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指导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这种“德”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就是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民族性的,又是时代性的。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人才”当然是“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而言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就是以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统一和强盛、国民福祉和民族文化为目的和宗旨的教育。从微观的角度看,这种教育价值观念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目的的选择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师生关系的处理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到批改学生作业、与学生谈话等,都会受到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二)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

在“功利化”教育的现实面前,要切实贯彻国家主义教育的理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是根本保障。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29]这一是体现在要坚决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上,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习近平近期指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0]四是纠正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在大力推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进程中,面对“高考是高中的指挥棒,就业是大学的指南针”的教育现实,中国教育既要避免“因噎废食”现象,更要杜绝“顾客点菜”现象——“学生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讨厌的,我们就淘汰——如此时尚的教育理念”[31]。其次,加快学校法的立法,明确界定学校的权责利边界。近年来,学校(教师)的责任无限任意被扩大,“从品德发展到能力培养,从学习到生活,即使学生在学校争吵不慎摔了一跤,即使学生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一切都似乎是学校(教师)的责任”[32]。在这种“缺位”和“错位”的教育环境中,在媒体渲染、社会舆论、家长起诉、教育行政部门动辄问责,甚至在学生喜好的巨大压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教师如何能够进行自由自主的教育?教育质量如何能够得到保证?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无所为也无所谓——学校难以有办法作为。学校承担过多的监护责任反而遮蔽了其本来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追求教育本真需要教师坚守浪漫的教育情怀,更需要通过完善法规来保护他们的教育热情。再次,完善督学制度的建设。不管是要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还是加快学校法的立法与颁布,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落实与执行,这都需要通过更为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来督促监管学校的办学和教育情况。

(三)科学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国家主义教育理念与体制要真正不折不扣落实到培养人上,科学研制课程是关键。首先,国家主义教育主张改进历史课程,培养国民意识。历史学涉及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国家、历史、祖先、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和耻辱感,所培养的国家历史意识是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国家主义教育深刻地批评了历史学习中的“妄自菲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表现为:“于固有文物有毁弃而无阐发,于先圣昔贤,有鄙视而无尊崇;不事了解,妄肆讥评;不顾历史的背景,率以现代理法指摘前任;历史上无一可敬可爱之人,无一可歌可泣之事。”[26]39针对“英国人崇拜女皇,日本人崇拜天皇,法国人崇拜拿破仑,美国人崇拜华盛顿”,何新感叹万分:“一个没有值得崇拜的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遗忘了他们的伟大英雄的民族也是可悲的。”[33]173-174同样地,近几年来美国学者则严厉批评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缺少爱国主义教育的缺陷:“居然没有一门涉及美国独立战争或美国内战的,也没有关于美国开国元勋思想或美国宪法发展方面的课程……哈佛在21世纪的课程改革非但没有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美国,反而坚持认为学生应该更多地了解世界其他地方。”[10]52因此,国家主义教育要加强本国历史教育,培养国民对祖国的观念与民族的感情;要加强国耻史的教育,教育学生了解本国过去的一切困苦羞辱而发愤图强。其次,国家主义教育反对重理轻文,提倡课程设置要文理并重。目前中国教育危机的表现之一是“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在集体无意识中,人文学者已经被剥夺了作为一个知识人的“智者”地位,不是自然科学知识就被剥夺了知识的身份,从而导致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功利主义”课程设置。国家主义教育指出,这种“功利主义教育”会误导年轻一代在过于专门化的学习中,“不知各科皆为吾人所应习”。事实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对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同等重要而不可或缺。所以,国家主义教育主张“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编制均衡原理”[26]49,要求改革和构建文理整合的课程体系。再次,要完善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国家主义必须依靠对全民进行灌输!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信念!全民共同的信念”[33]3,这种“强制”灌输的有效形式就是实施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能够增强公民的现代国家观念和国防意识,能够培养公民的尚武精神和国防行为能力。长期以来,中国民众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一直缺乏现代国家观念。梁启超曾痛陈国人观念痼疾:“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独善其身,乡党自好,畏国事己累而逃之。”[34]孙中山认为,中国老百姓对国家的认识就是完粮纳税,更愿意为宗族利益而牺牲身家性命,对于国家却不能以极大精神去牺牲。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总体安全观的理念和体系,需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35]203。欲实现“强军梦”,需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35]221这一切都在呼唤加强国民的国防教育。但是,我国高中阶段学校和普通高校恢复学生军事训练工作30年来,依然步履蹒跚。所以,必须改革国防教育课程,优化学校国防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国防教育学科,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有效落实和促进国防教育。

国家主义教育之所以曾经在国家和民族存亡之际成为救国药方,是以对国家、对民族深厚和朴实的爱为基础的。当今中国教育受到众说纷纭的各种思潮影响,受到社会转型的多重张力冲击,导致了教育价值的失位和错位,出现了“教育功利化”“教育私利化”与“职业导向化”的现象。国家主义教育提倡“教育强国”和“教育兴国”,提倡培养民族自尊和国家认同;同时,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唤醒国民性和民族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10(02).

[3]习近平. 勉励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057.htm,2013-05-04.

[4]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

[5]习近平.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10-22(02).

[6]新华网.逾150万中国留学生未归国新华社:为啥不回来[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31025/18108601.html. 2013-10-25.

[7]谢湘.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 中国青年报,2012-05-03(03).

[8]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 功利主义侵蚀“五四”遗产[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0/9276727.html. 2009-05-11.

[9]施一公.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EB/OL]. http:∥edu.ifeng.com/a/20141207/40894968_0.shtml.2014-12-07.

[10][美]哈瑞·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第二版).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美]奥巴马.我们为什么要上学[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2/09/837391_313882637.shtml. 2013-09-12.

[12]石中英.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 教育学报,2011(6).

[13]于浩.国家主义源流考.浙江社会科学,2014(10).

[1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8—129.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9.

[16]杨龙.从城邦主义到国家主义——近代早期西方国家观的演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1).

[17][法]让·博丹. 主权论. 李卫海,钱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29.

[18][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65—66.

[19]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22—471.

[20]吴式颖. 拉夏洛泰及其《论国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21]J.G.FICHTE. Addressess to the German Nation.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22:207—208.

[22][德]费希特.费希特书信选. 洪汉鼎,倪梁康,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260.

[23][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9.

[24]Cyrus H. Peake. Nationalism and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Howard Fertig, Inc.1970.

[25]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上).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70.

[26]余家菊. 国家主义教育学. 上海:中华书局,1925.

[27][俄]列宁.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1.

[28][德]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0]习近平.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EB/OL]. http:∥www.gmw.cn/sixiang/2014-05/30/content_11469824.htm 2014-05-30.

[31]陈平原.教育三题. 书城,2005(12).

[32]刘春花.对教育责任失衡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33]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何新近期政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34]梁启超. 新民说. 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70.

[3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童想文】

(作者简介:范双利,广东陆河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武装部副研究员;黄甫全,四川洪雅人,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2-0058-07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军队专项课题“普通高校学生军训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PLA113138-LX-201226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军事课)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实证研究”(高学会2011—31号)

猜你喜欢

国家主义国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边疆治理现代转型: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