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6-03-09潘文明
潘文明
梨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潘文明
(河北省魏县林业局056800)
1 主要病害
1.1 梨黑星病又称梨疮痂病。主要危害梨树地上部分所有绿色幼嫩组织。被害果实、叶片、新梢、花序长出黑霉,果实龟裂,病梢芽鳞长期不落,严重时叶片提前落光,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梨果经济价值大大降低。
1.1.1 症状在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层。叶片染病后在正面发生圆形褪绿斑,逐渐变黄,叶背面产生辐射状霉层,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幼果期染病容易形成早落或病部木质化形成畸形果。果实膨大后染病,常发生龟裂,伤口易被其他霉菌感染而腐烂。
1.1.2 发病规律病菌为梨黑星菌,属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等在腋芽鳞内或落叶上越冬。在芽内越冬的菌丝,梨芽萌动时开始活动,到芽鳞开放时在芽或花朵上危害,并很快形成分生孢子,传播后成为当年初侵染来源。危害时期从落花期到果实成熟期,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湿度大的果园或树势衰弱易发病。
1.1.3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落叶,修剪时剪掉被害枝梢。2)合理施肥,疏除过密枝,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抗病能力。3)花前、花后各喷一次1∶2∶200波尔多液,坐果后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微乳素剂8 000~10 000倍液。
1.2 梨腐烂病以侵染和危害主枝和较大的侧生枝组为主,在主干上也有发生。当病斑环绕整个主枝时,主枝即死亡,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死树和毁园。
1.2.1 症状在主枝上,病斑初期为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大小变化很大。随病情加重,可导致整个皮层腐烂,病斑略凹陷,潮湿条件下病斑呈水渍状。2年生以上病斑密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春、秋季湿度较高时,从分生孢子器中溢出橘黄色黏稠汁液,为分生孢子角,遇雨即可传播,造成新的侵染。
1.2.2 发病规律病原为梨壳囊孢,属真菌。病原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部越冬,次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造成新的侵染。病菌先在树皮的落皮层组织上扩展,以后向健康组织侵染。该病一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春季发生严重,夏季停止扩展,秋天再次活动,但危害较春季轻。西洋梨、黄梨、苹果梨受害较重,鸭梨、白梨发病较轻。
1.2.3 防治方法1)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注意有机肥的使用和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增强树势,合理控制负载量,平衡大小年,提高树体的抗病力。2)休眠期清除病残枝,集中深埋,消灭病源。冬季树干涂白,防止冻害,刮除树体上的病组织和粗皮。3)发病初期,刮净病皮,及时涂药。可选用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1%硫酸铜液进行防治。
2 主要虫害
2.1 中国梨木虱我省各梨区均有分布。中国梨木虱以成虫、若虫吸食梨树芽、叶及嫩梢汁液,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枯斑,严重者全叶变黑,造成早期落叶。排泄物诱发霉污病,污染果面,影响品质。
2.1.1 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2.6~3.0 mm,黄褐色,前翅后缘在臀区有褐斑,中胸背板上有4条红黄色纵条纹,翅脉淡黄色。成虫有冬、夏型。越冬成虫体形较大,体长约4 mm,体色深黑褐色。夏型成虫体形较小,体长2.5 mm左右,体色黄绿。2)卵。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色,夏季为乳白色。3)若虫。体扁椭圆形,第1代初孵若虫体淡黄色,复眼红色,3龄以后扁圆形,绿褐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虫为乳白色,稍大后即变绿色。
2.1.2 生活习性我省北部地区一年发生4~5代,中南部地区一年6~7代,以冬型成虫在枝干裂缝内越冬,少量在杂草、落叶、土缝中越冬。次年梨树花芽萌动期,成虫出蛰,3月中旬为出蛰盛期,此时正是第1代卵出现初期,产卵盛期在4月中旬,4月下旬第1代若虫大量发生,世代重叠。若虫有群集性,喜阴暗,多栖息于卷叶或重叠叶片的缝隙内。第1代若虫危害刚萌发的芽。第2代以后的各代若虫多在叶片上危害,分泌大量蜜液,诱发煤烟病。
2.1.3 防治方法1)冬季清扫果园内枯枝、落叶、杂草,刮除翘裂树皮,剪除病枝、病叶,集中深埋,减少越冬虫源。2)越冬成虫出蛰盛期(3月中旬左右,鸭梨花芽鳞片露白期)可以喷4 000~6 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在梨树花序分离期、落花80%时和套袋前各喷一次24%亩旺特4 000倍液,在梨木虱卵孵化高峰至低龄若虫期可以喷施3.15%阿维菌素·吡虫啉乳油1 500倍液。25%噻虫嗪10 000倍液。
2.2 梨黄粉蚜又称梨黄粉虫、梨瘤蚜。危害果实和枝干。我省各梨区均有分布。成虫和若虫常聚集在果实的萼洼部位吸取果实的汁液,被害部不久变为褐色或黑色。受害严重时,果肉组织逐渐腐烂,全果脱落。
2.2.1 形态特征1)卵。椭圆形。2)若虫。淡黄色,与成虫相似,体较小。足淡黄黑色,口器退化。3)成虫。倒卵圆形,体长0.7~0.8 mm,体鲜黄色。触角丝状,3节。足短小。无翅,无腹管,无尾片。
2.2.2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8~10代,大部分以卵在梨树枝干上的翘皮裂缝中越冬,少部分在果台和坏死芽鳞处越冬。越冬卵4月上旬孵化,卵和成虫均为黄色,似黄色粉末,因此叫梨黄粉蚜。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龄若虫爬到梨果的萼洼处、果面伤口处开始危害。6月上中旬后,大量一龄若虫转移到梨果上,8月下旬梨果上的一龄若虫开始向翘皮裂缝中转移,寻找越冬场所。转移到越冬部位的若虫发育为成虫后产卵,卵孵化为雌、雄蚜。两性交尾后,雌蚜只产1粒越冬卵后死亡。该虫喜欢隐蔽环境,其发生数量与雨季降水有关,温暖干燥对其发生有利,雨量大或持续降雨对其发生不利。天敌有瓢虫、草蛉、小花蝽、捕食螨、寄生菌等。
2.2.3 防治方法1)冬季刮除老皮、病皮、翘皮,剪除秋梢,集中深埋。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2)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3)生长季节,特别是若虫上果危害初期,选喷1.8%齐螨素6 000倍液、10%吡虫啉3 000倍液、24%亩旺特4 000倍液。因为药剂对入袋的梨黄粉蚜防治效果较差,故而受害率达20%以上的园要解袋喷药。
2.3 梨小食心虫又称梨小蛀果蛾、梨姬食心虫、桃折梢虫、东方蛀果蛾,简称“梨小”。全省各梨区均有分布。危害梨、苹果、桃、杏、樱桃、山楂、枣、沙果、海棠等果实,以幼虫多从萼、梗洼处蛀入,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虫粪排出,晚期被害则无虫粪。遇到高湿环境,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
2.3.1 形态特征1)成虫。雌虫体长约7 mm,翅展13~14 mm;雄虫体长约6 mm,翅展12~13 mm,灰黑至暗褐色。触角丝状,前翅灰黑,前缘有13~14条白色较细的钩状斜纹,翅面散生灰白色鳞片,足灰褐,腹部灰褐色。2)卵。扁平椭圆形,直径0.5~0.8 mm。初产时为白色,后逐渐变成淡黄色,中央有一黑点。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14 mm,桃红色,头褐色,前胸盾不明显,臀板铅黑色,有臀栉4~7个。4)蛹。体长6~7 mm,纺锤形,黄褐色。腹部末端有4对齿和4对钩刺。茧白色,长椭圆形,长10 mm左右。
2.3.2 生活习性一年3~4代,以第3代和部分第4代幼虫在果树根颈、枝干老翘皮下、裂缝处及土中做茧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开始化蛹,成虫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生期不整齐。卵主要产生于中部叶背和嫩枝条上,散产,每头雌虫平均产70~80粒,每个叶片1~2粒。第3、4代幼虫主要钻蛀梨果,蛀入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危害果仁。
2.3.3 防治方法1)休眠期刮除老皮、翘皮,集中深埋。2)可在成虫产卵前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并在整个卵期释放赤眼蜂4~5次,667 m2每次用蜂2万~3万头。幼虫蛀果危害期间,定期摘除虫果,并拾净虫害落果,降低田间虫源。3)卵孵化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用20%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甲维盐2 000~2 500倍液等,视虫情连喷药2~3次,间隔15 d左右。
S436.612
B
10.19440/j.cnki.1006-9402.2016.05.008
2016-07-30
潘文明,女,工程师,从事林业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E-mail:13722674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