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利化浊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3-09邹济源
邹济源
清利化浊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邹济源
目的探究清利化浊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清利化浊方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利化浊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总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清利化浊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不良反应
慢性胃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胃病中发病率居于首位。慢性胃炎往往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反复性较强,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困扰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从中医理论出发慢性胃炎中较为常见的证型即为湿热证,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在临床上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涉及到的种类相对较多,其中清利化浊方便是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一种[2]。在本文的研究中就对本院收治的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中医验方清利化浊方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患者以往病史确诊为慢性胃炎,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3,4]。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7.35±11.55)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病程(6.89±4.37)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7.69±11.10)岁。病程4个月~18年,平均病程(6.65±3.7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85岁;知晓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类疾病;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孕妇;文化水平较低或者理解能力较差。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雷贝拉唑20 mg,左氧氟沙星0.2 g,克拉霉素分散片0.5 g)治疗,治疗组采用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马万千主任医师清利化浊方治疗。方剂组成:黄连10 g,厚朴10 g,黄芩10 g,半夏10 g,茵陈10 g,陈皮10 g,佩兰10 g,防风10 g,枳壳10 g,薄荷10 g,茯苓20 g,白豆蔻10 g。将上述药物加水400 ml,浸泡1 h,煎30 min,取汁200 ml;二煎加水400 ml,取汁200 ml,两煎混合,分早晚2 次,饭后服用,连续服用14 d。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 。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判定参考文献[5]进行判定。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一般而言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刺激性食物等因素所引发的,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到目前而言尚不明确[6]。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清利化浊方进行治疗,其方中的黄连、黄芩能够清热燥湿,茯苓、陈皮健脾祛湿,茵陈、薄荷可以清热解毒,白豆蔻、薄荷芳香化湿,而厚朴、枳壳、陈皮则可以行气解郁[7],防风能够行气化浊,法半夏可以降气降湿[8,9]。在本文的研究中对患者采用该种方法后总有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
综上所述,清利化浊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总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13,18(1):24-3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0-333.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天津).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72-177.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58-363.
[5]王智勇.清热化湿舒胃法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10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44-45.
[6]唐丹丹,王翼洲.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社区医学杂志,2016,14(4):84-86.
[7]季梅,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湖南中医杂志,2015,31(4):176-179.
[8]张岩,张焱.中医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研究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15-117.
[9]韩茜宇,李铁男,刘定,等.清热和胃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0例.中医药信息,2013,30(3):92-9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71
2016-05-26]
101300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脾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