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功秦的新权威主义思想
2016-03-09王田
王田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萧功秦的新权威主义思想
王田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新权威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是萧功秦,他指出从二战后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后发展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无法支持民主制度的运行,很多情况下,这些国家不是陷入混乱就是返回到威权政体,因此,作为一个具有悠久的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中国的现实条件不允许立刻实现民主化,而是应当建立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威权政府,在民主的社会条件成熟之后再进行民主化改革。
关键词:权威主义;民主化;现代化
新权威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二战后现代化理论和民主化理论的观点。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中都提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出现了一波反民主化的浪潮,军人政府在很多国家推翻了民选政府,很多具有极强威权主义色彩的政府纷纷登台。在此之后,很多政治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化发展的前景,权威主义的理论在这些探讨随之成形。但是很快随着1974年葡萄牙军政府的倒台,第三波民主化就开始席卷曾经的威权政府,并在没有实现民主化的国家产生了巨大动荡。
萧功秦最初是研究中国史的,因此在转向中国当代政治研究的时就自觉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方法分析审视民主化,这一研究纬度与上文中提到的西方二战后民主化研究有所契合。在他早年关于清末现代化和中国近代士大夫的研究中,他就注意到了在吸收西方文化要求激进改革的士人中已经存在了一种中道的政治思维,力图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他自言“在阅读《严复集》的过程中,开始了思想的转向。严复在批判激进反传统时,指出‘方其汹汹,往往俱去’,‘设其(传统)去之,则其民之特性忘,而所谓新者从以不固’”,其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向新保守主义和新权威主义。
新权威主义认为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远不成熟,因为根据后发国家民主化的经验来看,民主是西方社会的产物,而后发民主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考虑也没能考虑到本国的政治社会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只是硬性的移植。这些后发国家普遍存于教育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工业化程度很低,资本主义远远未发展成熟的境遇,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民主政体,往往造成参与爆炸、社会动乱的现实政治社会局面。更为严峻的是处于转变中的社会还要面对文化失范的危险,而具有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市场秩序”还没有达到整合社会秩序的程度。在出现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之后,国家往往会由一位强人统治,以维持社会的有序,这在后发国家的历史上比比皆是,韩国的军政府时期,墨西哥的迪亚士时期,而这一段时期,往往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社会稳定的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化的社会条件日渐成熟,政府在某一时刻便转向了稳定的民主体制。
萧功秦把新权威主义定义为:非西方后发展国家中作为对早期议会政治的反向运动而出现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以铁腕与军事实力为政治资源的家长政治。具体说来就是实行权威统治的人物要满足以下三个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条件:首先是治国者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导向。他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应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即市场经济导向趋同,因为他权威的合法性就部分的来自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目标,同时,经济发展和普及教育产生的中产阶级也将是其执政的支持。其次,他在政治上要依靠庞大而有效的官僚体制及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以反对同时存在的左与右的激进运动,意识形态上偏向传统和民主主义。第三要对西方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一次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由此在国内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和政治实力的中产阶层。
萧功秦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面临的正是改革带来的社会危机,这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一方面在“放权让利”的改革思想主导下,中央将很多权力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手中,中央权力部分上具有了权力空虚、令行不止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后,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化,无论在中央和地方都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同时,改革也带来了政治合法性的危机,因为社会利益分化已经出现,政府部分地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来管理社会也造成原有的意识形态的空洞化,再加上由于前三十年的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破坏,造成了各种社会连接纽带的缺失,这些共同导致了民众思想的浮动和社会行为的失序。稳定是改革的基础,只有存在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转型才能顺利实现。因此,萧功秦于1988年正式提出了新权威主义思想。
当然,萧功秦的这一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中国之后的政治发展中,萧功秦似乎也认识到了新权威主义自身的不足,他多次谈到中国有可能出现权威锁定状态,呼吁改革的再起航,这让新权威主义理论受到了很多质疑,因为在实行过权威主义的国家,大部分威权的解体都是由于民主运动的压力和经济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发生的,政府自己约束自己的现象既不现实,也是一厢情愿。他曾强烈呼吁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但是没有私有产权的有力保障,这方面的呼吁显得无力,在那些实行过威权的国家中,社会自身的力量往往在国家权威化以前就存在了,而且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公民社会的强大而不是如中国现在这样的虚弱。所以,新权威主义思路对于中国的改革来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想。在社会没有充分发育的情况下进行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在政府对经济社会的超常干预还存在的背景下,这种经济发展是一种无法让人感到安全的发展,原先期待的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并没自发地形成。
参考文献:
[1]萧功秦.萧功秦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萧功秦.反思的年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荣剑.新权威主义——中国的误区[J] .开放时代,1989(5).
作者简介:王田,男,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