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成本
2016-03-09小康鄂璠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幸福的成本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天下并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幸福需要“成本”,诸如时间、精力、金钱、情感,等等,都是获取幸福所需要的“成本”,过半受访者认为用“成本”换来幸福是值得的
“我怎样才能嫁给一位年薪超过50万的有钱人呢?”这是一位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在美国一家大型的网站论坛上留下的问题。面对这个有些世俗的问题,一位华尔街金融分析师进行了回应。
金融分析师这样写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跟美女结婚其实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道理很明显,美女想嫁给有钱人,其实这只是一笔简单的“财”与“貌”的交易:甲方(美女)提供迷人的外貌,乙方(富翁)出钱。
这是一个貌似公平的交易,不过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美女的美貌会消逝,富翁的资金却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位金融分析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年薪超过50万的人都不是傻瓜,他们只会与美女交往,而不会选择跟她结婚。
金融分析师的回复让提出问题的美国女孩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交易。那么,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金钱能够成为交易幸福的筹码吗?获取幸福需要成本吗?
幸福是门“经济学”
你想获得幸福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就不要像前述美国女孩那样,只是在网站论坛上问如何“傍大款”这样的问题,还是自己脚踏实地研究一下经济学吧!
“幸福这个概念和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江西财经大学幸福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海欧告诉《小康》记者,“一位经济学者曾经这样为经济学下过一个定义,‘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们变得更幸福的科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学其实与幸福密切相关,经济学存在的价值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获取幸福。”
当幸福与经济学相遇,能碰撞出“幸福经济学”的“火花”吗?答案是肯定的。“幸福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主要关注的就是如何让人们变得更幸福。”周海欧介绍道。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师田园所著的《幸福经济学》一书中,对“幸福经济学”如此定义:幸福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它告诉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作出抉择才能够让自己走在通向幸福的路上。
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周海欧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在其引导下,周海欧阅读了一些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文献,逐渐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期以来,人们明白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好,但是却不知道所谓的好应该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是用类似于GDP这样的物质性、金钱性的指标来反映、度量人们生活的好坏,但这种指标其实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它无法正确地概括和描述人们生活的好坏,甚至对政策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导。”周海欧称,“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种现实,所以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共同提出了一个质疑,我们是否应该回归到‘让人们变得更幸福’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角度去判断、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40后”眼中的幸福经济学
文|《小康》记者 鄂璠
代表人物:杨力
身份: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年龄:70岁
幸福心声:一个人有了成就之后,就会感到很幸福。
“我这个人是不太看重金钱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说,“如果我注重金钱,就不做学问,而是去从商了。我过去不注重金钱,现在不注重金钱,将来也不会注重金钱。我觉得我的幸福和金钱没有关系。”
出生于1946年的杨力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国学大家、中医学家、易经专家,她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艰苦坐写二十年,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洋洋洒洒六百万字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现在,年届七十的她还每天奔波忙碌于讲课讲学等工作,她非常享受获得成就而体验到的幸福感。“一个人有了成就之后,就会感到很幸福。”她说。尤其是在国外讲学的时候,杨力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人比以前更加受重视、受尊重了,这种民族自豪感也让她感到幸福。
当然,成就的获得是要付出辛劳的,杨力的成功,既要感谢天赋,又离不开勤奋,杨力最愿意为获取幸福而进行的消费是买书,她酷爱读书,文史哲医,无所不读。“幸福绝对不是享受。”杨力表示,多为国家做贡献,便是她最大的幸福。
近七成人认为金钱买不来幸福
既然幸福是门“经济学”,那么用金钱能够买来幸福吗?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所进行的“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69.7%的受访者坚信金钱买不来幸福,另外30.3%的受访者则认为用金钱能够买来幸福。
虽然大部分国人都坚信幸福是不能用金钱来换取的,但这并不代表金钱与幸福完全没有关系。
“您认为金钱与幸福程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面对这个问题,66.7%的受访者回答称,“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28.4%的受访者认为“钱越多,越幸福”;4.9%的受访者认为“钱越少,越幸福”。
在周海欧看来,幸福和金钱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毋庸置疑也无法回避,“不然人为什么要去挣钱呢?”他反问,然后继续补充说道:“钱对于幸福的意义在于,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越多,就越有可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但要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完全由他的金钱决定,这又是不对的。金钱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一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但它也有很多办不到的事情,例如它无法买来爱情,无法买到健康,也无法买到很好的环境质量。所以金钱是决定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外国人如何看待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田园所著的《幸福经济学》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福布斯》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谁是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总统”的调查, 最后统计的结果是曾经历过性丑闻的克林顿荣登榜首。为什么有丑闻的克林顿能获此殊荣?原因就在于克林顿很懂经济。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闻名,而在克林顿任职期间,美国财政赤字却转为盈余,为美国赢得了更多的财富。在克林顿执政的8年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年均增长3.5%,就业形势也是一片大好,而且克林顿很会把握时机,他在美国人均收入增长停滞多年、刚刚出现上升势头的时候,适时提出增税,使联邦政府的收入出现大规模的盈余,正是美国的繁荣和经济的强势发展,为美国国民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幸福。
“从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幸福,但财富仍具有决定作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财富的增加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在书中,田园对此总结道。
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便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收入、财富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相比,今年认为金钱与幸福程度“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的受访者更多了,去年有52.5%的受访者持此观点,今年持此观点的受访者比去年多了14.2个百分点。
周海欧分析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不强,是因为他们把幸福更多地理解为一个人的心情或者情绪的快乐程度,如果我们把幸福理解为一个人心情的好坏以及是否快乐,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微弱。”
在“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还有三道题的调查结果值得关注。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上,收入以52.5%的得票率位列第三,比位居第一的健康低了9.1个百分点,比排名第二的家庭关系低了7.2个百分点,可见,收入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威力”上远不及健康和家庭。并且,提及“幸福”二字,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家人,其次是健康,再次是家庭美满,第四是美好,而有钱仅排位第五。但是,“哪些事情会让您觉得不幸福?”面对这个问题,受访者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钱不够花”。
葬送幸福也需要成本
经济学领域有一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实幸福也是如此——天下并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
“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幸福需要“成本”,在这些人看来,幸福所需要的“成本”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其次是精力,再次是金钱,接下来依次是情感、健康、经历、知识、资源、关系。
“幸福肯定是有成本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免费’的,你要获得幸福,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上,都必须要做一些事情、付出一些代价。从个人层面来讲,你要让自己的生活与理想的生活更接近,就必须去工作、去获得收入,要不然你的现实生活就会很贫穷,就会跟你想要的生活有差距。”周海欧说。
“不仅追寻幸福需要成本,葬送幸福也需要成本。”刚刚办理完离婚手续的李悦深有感触地说,“就拿我和前夫的感情经历来说吧,我们恋爱三年,在追寻幸福方面可谓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花费时间当然就要付出精力与金钱,但是,这一切过往的幸福还是被葬送了,我们结婚两年,基本上有一年以上的时间都在不幸福的‘矛盾’中度过,葬送幸福不仅仅浪费的是结婚以来这两年的时间成本,在我看来,应该是从我们认识到现在的这五年的时间成本,而葬送幸福所耗费的精力和金钱成本同样也是翻番的。”
“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之“2016婚姻家庭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离婚的最大成本体现在孩子抚养权归属的问题上,其次是感情及心理创伤,而财产必然受到损失仅位列第三。此外,人际关系及亲属关系受损、付出巨大时间成本以及影响工作等,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三大离婚成本。可见,离婚成本并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
男人和女人,谁更愿意为幸福埋单?
你真的担负得起葬送幸福的成本吗?如果担负不起,就去追寻幸福吧!
除了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外,周海欧指出,还有一些人,会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去克制自己的欲望,放低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要求,让自己的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更加接近,“但在我看来,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来获取幸福,是另外一种代价,而这种方式也是相对消极的。”
不过,“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国人普遍倾向于选择用付出的方式去获取幸福,54.7%的人认为用“成本”换来幸福是值得的,25%的人表示用“成本”换来幸福是不值得的,其余20.3%的人则觉得不好说。
几乎所有参与“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做某件事情能够让自己获得幸福感,那么自己宁愿通过“消费”的方式来获得这样的幸福感。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六成人(60.1%)认为将钱花在可心的房子上能够获得幸福感;五成人(51.6%)认为将钱花在吃美食上能够获得幸福感;49.2%的人认为将钱花在旅行上能够获得幸福感;40%的人认为将钱花在购物上能够获得幸福感;此外,将钱花在请家人吃饭、健身、给家人买礼物、买车、请朋友吃饭、看电影等事情上,也都能够获得幸福感。
“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还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加认可为幸福而“埋单”,在男性受访者当中,有七成人表示愿为幸福而“埋单”;而在女性受访者中,愿为幸福而“埋单”的人有六成。
20世纪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被广大经济学家和民众普遍认可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大越痛苦。
“如果把效用看作是一种心理感觉,欲望得到满足就是效用,那么,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而消费物品与劳务就要有收入。”田园对于“幸福方程式”的分析则回归到了幸福与金钱的关系问题上,“从这种观点出发,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也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而言,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于高收入者而言,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
正因为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幸福是可以计算的,却是不可以比较的。
“50后”眼中的幸福经济学
文|《小康》记者 鄂璠
代表人物:梁戈亮
身份:前世界乒乓球冠军、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年龄:66岁
幸福心声:健康快乐,就是幸福!
“要想获得幸福,一定要付出。”这是前世界乒乓球冠军、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梁戈亮的心声。
为何要强调付出?因为在梁戈亮看来,幸福与金钱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而钱必须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要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没有钱不行,没有目标也不行。
提及目标,梁戈亮举了自己当运动员时的经历:“我们那个时候打球,除了锻炼身体之外,为国家服务、为国家争光的目标非常明确,打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这么多年来,我基本上都是沿着自己设定的理想和目标去做事情的,没有荒废时光,所以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幸福的人。”
1950年出生的梁戈亮有着非常豁达的“幸福消费观”。他表示,该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消费,“挣钱的时候要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为推动社会前进做贡献,只要是自己付出所得,必要的消费就一定要舍得,要懂得生活。”
梁戈亮的家离市区较远,平时,他喜欢种种地、种种菜,做做家务,养养宠物,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当然,他仍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乒乓球运动,不仅在家里放置了乒乓球台,他每周仍会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体育馆教小孩子们打两次球。2002年12月,梁戈亮乒乓球俱乐部成立,现在14年过去了,乒乓球早已成为66岁的梁戈亮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每周三晚上和每周六上午,都会看到他手把手地教小孩子们打球的身影,他倡导快乐乒乓,认为健康快乐就是幸福,教孩子打球让他觉得很幸福,当然,这还要感谢乒乓球运动。
梁戈亮早就说过,“一辈子结缘乒乓,这项运动大大提升了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