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独立的“这一个”: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谈
2016-03-08陈苑
陈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注重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那么,课堂怎样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价值,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探究性地解读文本。
一、对话互动,让自由在安全氛围中实现
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发表多元理解时,可能会遇到阻力,教师要理解、鼓励、引导他们,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意味着主体的突显,个性的张扬。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独特见解,个性才能在互动中闪光。
二、学会质疑,让自主在问题情境中生发
1.含义深刻处质疑
“含义深刻处”,一般是指概括性强,在文中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质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质疑,我引导道:“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是否发现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的话能概括这些内容?”学生交流:“她的生命……仙人掌花。”“这是一句总领全文的句子,如果你能在这句话上停留的时间长些,你会有许多有价值的疑问。”学生质疑:“从课文的哪些文字中感受到她生命的艰辛与壮丽?为什么把她比喻成‘仙人掌花?”我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紧扣夏洛蒂的“艰辛”“奋斗”“成功”进行合作探讨,之后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讨,思想碰撞,学生不仅真正感受到夏洛蒂的顽强不屈,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与自信。
2.内容矛盾处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为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让学生紧扣“……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句话进行体会。目光敏锐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质疑:“船上不是应该有61人吗?这不和船长说的60人相矛盾吗?船长为什么说60人而不说61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且给予表扬,接着引导学生紧扣船长一系列的语言以及动作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层层感悟分享,学生体会到船长的舍生忘死、忠于职守。这样,就通过课文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走向课文纵深处。
3.反复出现处质疑
许多课文中都有反复出现的句段,这些句段体现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为师者,应该敏锐地引导学生捕捉。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根据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具体“好在哪里”这一问题教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纵观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质疑:“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之后,学生果然有了质疑:“这篇课文一连出现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四次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有了这样一些深刻的认识:“作者对安塞腰鼓所描写的舞蹈场面、声音、后生们的力量以及舞姿都给予了大力的赞叹!”“作者被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壮阔、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想通过不断地反复来强调表达自己的叹为观止,正所谓一唱三叹。”
4.貌似无关处质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似和课文主要内容无关、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探究文字描写的用意,体悟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在课前导学作业中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几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为什么还要描写麋鹿在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美好生活呢?这是否是画蛇添足?”在学完课文重点内容后,我肯定了这个含金量极高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交流补充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描写不是画蛇添足,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唤起我们的阅读期待。”“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我猛然发现开头的这段文字是在表达对麋鹿美好的祝福,希望麋鹿在遭遇无数次的坎坷经历之后能自由、平静地生活。”
三、深入探究,让思维在智慧牵引中拔节
1.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最后两句话时,我这样引导道:“说明文的基调是朴素理性的,而最后两句话读来又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畅所欲言:“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已经把麋鹿当作人来写了,从‘漂流不定‘颠沛流离这几个词中感受到麋鹿就像是远离祖国的孤儿,经历了多年的沧桑终于能回归故土了,多么美好。”“我感受到作者对麋鹿的回归非常感慨,因为它们常年漂流在外,许多麋鹿因为杀戮而离我们远去。经历了这么多年,还有一些终于能回归故土,很不容易。我读出了作者美好的期盼。”可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课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2.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阅读。记得上《船长》一课时,我通过学生导学单上的质疑引导讨论:“如果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船长真的会对男人开枪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船长会开枪,因为:“在那种嘈杂的情况下,船长一定要有威严,假如一个人违反了命令他没有开枪,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吓唬他们而已,便会有再一次的混乱,那时情况不堪设想。”有学生认为船长不会开枪,是因为:“上文讲到船上一共61人,而船长却说60人,他把自己忘了,可见他心中始终装着60名船员,连自己都顾不上的人,怎么会打死其他人呢?”以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迸发出个性的智慧。
四、课外阅读,让能力在系列活动中积淀
要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学生必须要有更多的积淀,也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而这两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和报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上网查阅信息。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但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收不到实效。因此,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检查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愉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阅读深入推进。
在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认真执行新课标中的关于个性化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就能在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方法,使自己的语言与精神得到发展,让自己成为独立的“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