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6-03-08丁丽霞
丁丽霞
所谓创造能力,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定式,创造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积极求异、丰富想象、突破常规、寻求独创。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认识和自我超越,具有不同于前人和他人的创造性见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开拓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练习、写作中,在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引发学生开拓思路,进行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黛玉外貌的描绘,是通过宝玉眼睛观察的,写得井然有序,动静交错,一个外在体弱貌美、内质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但如果教者只拘泥于文字,甲、乙、丙、丁地讲解其特点,教师可能津津乐道,学生怕会感觉味同嚼蜡。
教学中,我首先设疑:“厮见毕归坐”后,宝玉才“细看形容”,此时,黛玉在宝玉眼中应是“闲静时”,怎么会出现“行动处”的情态呢?双方初见,都有一见如故的喜悦,此时的黛玉怎么会“泪光点点”呢?彼此初会,尚未言谈,宝玉怎知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呢?顿时,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有的欲寻答案而有所感触,有的似有所悟而难于言表。
我见时机恰好,并未直奔主题,而是从侧面入手,以期引导学生想象的参与,就指着某同学启发说:“我看到他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眼中虽是他在教室里的坐姿,脑海里却能想象出他活跃在运动场上的情景。”同学们似有所悟,纷纷发表见解:“见黛玉体弱多病,宝玉就想象她走路时是‘弱柳扶风的样子。”“看到黛玉满脸愁颜,宝玉就想象她很爱哭。”“宝玉一见黛玉就很喜欢,根据她的形貌,就想象她聪明。”让学生充分发表了意见后,我说:“宝玉观察黛玉时,展开了想象,参与了感情,因而把闲静时的黛玉写得有动态美、立体感。我们读者如果不展开想象,又怎能深入理解呢?”为了使学生理解这段文字从眉、目、靥、身等几个方面极有顺序的描写特点,我启发学生回想所看影视中通过剧中人物目光观察景物和人物的镜头。同学们神思飞越,不仅理解了本段描写,而且拓展了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我或常出些“假如我是……”“我希望……”等题目激发学生幻想,或把读写结合起来,进行想象训练。
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步入思维王国。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由知识储备式教育,转化为智能开发式教育。
二、打破常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一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办法。”如果在教学和考试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我尽量不给学生现成的唯一答案,或是让学生自己讨论,或是列出多种看法,供学生参考。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论,全方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我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和一条横线,让学生口头作文,任意说它们是什么。有的从直观的角度说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有的从变化的角度说是倒着的10,有的则创造性地说成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结果真是“登山千条路,同仰一月高”。这种全方位的思维训练,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才能。而运用思维的魔球机能,寻找远离的两个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联系,并使之具有实用价值,这就是创造发明之举。
三、破除迷信,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
创造力发挥的障碍是头脑中形形色色的迷信。只有使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才能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为了打破学生的盲目性,我有时故意设误,让学生明白教师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我一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些学生“鸡蛋里挑骨头”,我也只是引导而不加责备,以保护学生的批判意识。这样,学生思维的盲从性渐渐被打破,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日益加强。
比如在教《祝福》时,我分析了祥林嫂的悲剧之后,颇为得意地“挑战”道:“祥林嫂的悲剧我已经剖析得很详尽了,恐怕再难有‘创造性的看法了吧。”不少学生脸上立即显出“那不见得”的表情,平时几个“总不满足”我的讲解的学生立刻站起来“开火”了:“老师只分析了人物的‘哭,我认为她的‘笑是和‘哭映衬的,而且更能突出人物的麻木、不幸。”“作品中最大的悲哀不是给祥林嫂的,而是给那个社会的……”这样的理解,不人云亦云,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标新立异,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拓思路、打破常规、破除迷信,归根结底是要学生摒弃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敢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敢于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比如,在小说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爱好影视和表演的心理以及小说可以变成影视剧本的特点,自读中,叫学生尝尝当导演的滋味,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发掘潜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小说《药》中,华大妈与夏四奶奶上坟这一场景,学生经过艺术的再创作,分镜头突出表现了两位老妇人的心态差异。特写揭示华大妈苍老的面容、呆滞的神态,是为了表现她的失子之痛。而特写夏四奶奶褴褛的衣衫,惨白的脸上现出踌躇、羞愧的神情,终于硬着头皮上坟,这是暗示人们,她在失子之痛外,还承受着一种无形的重压。 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告诫他的弟子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绘画是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为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除了上面所说的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探讨“为何这样写”中出新意,在揣摩“妙处在哪里”中找新解,在切磋“还可怎么写”中辟蹊径,在思考“我能否另写一种”中创新路,在评说“这样写好不好”中树独见。
总之,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创造力是极大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这是当前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