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学习兴趣)研究
2016-03-08康蓓蓓
康蓓蓓
何为学习的情感因素(学习兴趣)?据相关书籍记载,即是一种对某种知识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知识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某个领域、探求这个领域的一种重要动机。学习兴趣是调控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针对义务教育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首先,七年级位于起始年级,是刚入学的第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直观兴趣的最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因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压力的加大、学习任务的加重而遭受挫折,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也会因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六年级)变成初中的低年级(初一)阶段,心理难以适应;当然也具有新生共同的心理特性——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所以针对以上特点而采取以下措施:
(一)学生乐学的前提应是老师的乐教
只有教授者本身享受教授的过程,也只有先让学生喜欢带这门课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因此老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个人魅力——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演,形象生动的比喻,色彩鲜明的图形展示,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都能对培养学生的直观兴趣起作用。
(二)教授知识时,注重教材中有关数学史的阅读学习及辅助阅读材料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日后解决数学中如方程、不等式及函数的应用问题和统计、概率问题的理解奠定基础。在初中的教学中,每当涉及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学生最大的心理障碍不是知识点本身难以理解,而是因“读不懂题意”而望而却步。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都不明白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想而知,若连题意都没有弄明白,何谈正确的解出此题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数学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设置恰当的趣味游戏增强学习兴趣
游戏中获得知识体会要比一味的说教来的直观、有趣,并且参与度高。如教学七年级第二章《代数式》,在本区汪洪潮主任的指导下设计并借班上了一节“游戏中的数学”(主要设计了猜数游戏:①两人一组,每人各想一个幸运数字——从1~9中选一个整数;②将第一人写的数减去1,再乘以5,再减去2,再乘以2;③第二人将第一人的结果与自己的幸运数字相加,并将结果告诉老师,老师便能说出两位同学的幸运数字是几,以及扑克牌摸牌魔术),从游戏中让学生体会代数式的妙用及学习代数式知识的趣味性和必要性。
(四)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授课者总是希望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课堂模式是老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因此,在课堂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尤为重要。
其次,就到了八年级的转折时期,随着对学校环境、学习生活的适应,这时的学生不再是七年级刚入学时的“新鲜人”,减少了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一些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握好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就要在此时期中处理好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因此,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尤为重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觉兴趣。若能抓住此时期学生好奇、敏感、争强好胜的心理,就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了。
(一)恰当的分组,形成竞争意识,安排学习任务,塑造学习氛围
如何树立学习目标并实施?不是老师在讲台前长篇大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目标明确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八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数感、符号感要求更高,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讲授已不能满足他们探知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可将班级分成3~4人一组,分配任务给各组,竞争讲课,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注重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可设置每周一题,分小组思考此题的解决方案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高斯曾说过:“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探究几何题目的解题策略,应充分挖掘条件及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三)阅读课仍需在八年级阶段进行,以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此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和需求,关爱学生。只有爱学生,才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也才能让学生更青睐这个学科
最后,到了紧张的九年级阶段,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倍增,情绪也会波动很大,在兼顾七、八年级的措施时,就更需要及时培养学生的潜在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此阶段,不能只盯着学生的中考,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而是应该注重课堂中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道路能够更宽、更广而努力,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处理好学生关于“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
总之,每个阶段的措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贯穿于整个初中三年的,只是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的不同而更侧重对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从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角度去引导,才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第六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