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课堂实录
2016-03-08许明霞
许明霞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音乐。(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思乡,是一个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对她远离了几十年的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一杯春酒。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尝,尽情的陶醉吧!
二、美读课文,寻找美点
师:前几天学习的《端午的鸭蛋》,在第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写端午的鸭蛋,那么作者写了什么?
生:写家乡的风俗。
师:很好。《春酒》中,作者一开始写什么?
生:写家乡的风俗。
生:老师,我从单元提示中也知道是写家乡的风俗。单元提示中写道:“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
师:这位同学阅读文章很仔细,同学们要向他学习。那我们可以归纳其中的一个美点是什么?
生:风俗美。
师:教师板书:风俗美。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结合文本,给我们描绘一下这幅美丽的农村风俗画卷。
生: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道喜贺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师:很好!同学们,本文除了写风俗写春酒,还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生:“我”、“我”的母亲、阿标叔。
师:这些人物美不美?
生:美!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美在哪里?
生:家家户户轮喝春酒,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师:村子里的人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而且人与人之间都很有浓浓的感情。这份美丽的亲情乡情始终让“我”难以释怀。同学们,这是什么美?
生:人情美。
(教师板书:人情美)
师:本文的语言清新淡雅,如行云流水,但不乏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语句很有情趣,很有感染力,你感受到了吗?请从文中找出几处,把喜欢的读一读,品一品,并圈点批注。
生1:“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这一句中“巴结”一词属于贬词褒用,这里指人做事勤快。表现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生2:“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体现了母亲热情助人的朴实、快乐。
生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这段文字活泼生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春酒的珍视。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很细微但很生动传神,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这叫什么描写呢?
生:细节描写。
师:归纳总结: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事物特点等。
(教师板书:细节描写)
三、深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荷塘。而这方荷塘或多或少的占据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空间。那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文眼。
生齐读: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我们可以从琦君的生平经历去了解作者。我从课外资料上了解到琦君。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远离故土的游子,都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思乡怀旧成了这一代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
师:这位同学回答正确。这就涉及到解读文本的一个方法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利于我们解读文本。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解读文本,那就是链接琦君的相关作品。
师:有人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教师板书:思乡怀旧)
师总结:思乡,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四、作业布置
思念故乡的文章诗词从古至今都不少,同学们下去收集一些喜欢的作品,细细品读,在周记中把感觉写出来。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周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