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土拉弗氏菌病的防控
2016-03-08魏应超李瑞仙河南省临颍县畜牧局462600刘凯歌河南省临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2600
魏应超 李瑞仙 河南省临颍县畜牧局 462600刘凯歌 河南省临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62600
人畜共患病土拉弗氏菌病的防控
魏应超李瑞仙河南省临颍县畜牧局462600
刘凯歌河南省临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2600
该病又名野兔热,是由土拉弗氏菌引起的多种野生动物、家畜和人共患的传染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淋巴结肿大,脾和其他内脏出现坏死性病变。该病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涉及欧洲大部和亚洲、美洲部分地区,我国也曾发现过该病。
1 病的发生和传播
病原体为土拉弗氏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和荚膜,是一种多形性小球杆菌。该菌对自然条件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水、肉和皮毛中可存活数十天,在尸体和皮革中能生存40~133天。对60℃以上高温和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该病的自然疫源地主要是森林、草原、河滩及沼泽等。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自然带菌动物148种,主要保菌动物都属啮齿目,特别是鼠类。其他野生动物、各种毛皮兽,以及各种畜禽和人都可感染。其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兔与野生啮齿类动物,通过蜱、蚊、吸血蝇类、虻等叮咬皮肤而传播,也可由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或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
2 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1)动物野兔热。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也有秋末冬初发病的报道,这与各地野生啮齿类动物和吸血昆虫的繁殖时间有关。在野生啮齿类动物中可呈地方性流行,但不引起严重死亡,大流行一般见于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或在繁殖过多、食物不足之时。家畜发病一般只有个别或少数病例出现症状。有些地区的绵羊有时病情较为严重,可引起较多的死亡。该病的潜伏期为1~9天。
牛感染后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有麻痹症状,妊娠母牛发生流产。犊牛呈全身性衰弱,体温升高,腹泻,常呈慢性经过。水牛表现为不食,寒颤,咳嗽,体表淋巴结肿大。羊体温升高达40.5~41℃,精神沉郁,常卧地,反射机能降低,步态不稳,行动迟缓,后肢软弱或瘫痪,体表淋巴结肿大。2~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随后又回升,一般经8~15天痊愈。妊娠羊流产或产死胎。羔羊还可见黏膜苍白,腹泻,后肢麻痹。有的表现为兴奋不安,呈昏睡状态,很快死亡。山羊与绵羊的患病症状相似,但山羊发病较少。母马常于妊娠4~5个月时流产,流产后15~35天血清中可出现凝集素。驴患病时体温升高1~2℃,可持续2周,并伴有全身症状。猪则多发生于小猪,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不食,行动迟缓,全身衰弱。咳嗽,腹式呼吸,病程7~10天,较少死亡。
病理剖检可见牛的肝脏变性和坏死;绵羊见颈部、咽背、肩胛前及腋下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化脓灶。肝和脾肿大,有结节和坏死病灶。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呈纤维素性肺炎病变。皮肤感染处水肿,有出血和硬结。山羊脾肿大,肝有坏死灶,心外膜和肾上腺有小点出血;马的肝、脾和肾肿大,散在有灰白色小坏死灶。流产胎盘有炎性病灶和小坏死点;猪的淋巴结肿大、发炎和化脓。肺脏呈支气管肺炎病变。肝实质变性,脾肿大,其表面散在有灰白色坏死性肉芽肿结节。根据上述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需作血清学检验(凝集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病原体分离和荧光抗体试验等。为此,应采取淋巴结、肝、脾、肾和胎盘等病料,送兽医检验部门检验。
(2)人野兔热。病原体常由鼠类传至野兔,再从野兔传至人类,人不能作为传染源。此病的传播路径是鼠类→野兔→人。美国统计1824例病人的感染途径发现,其中由于加工兔皮、食用兔肉而被感染者占84.7%。由于传播途径不同,流行季节和类型各异,虫媒传播多于7~9月散发;经水传播常为爆发,见于夏秋季;经食物传播多散发于秋冬季;经空气传播多见于冬春;接触性传播全年可见,而且散在发生。
该病的潜伏期为1~10天。感染者突然发病,恶寒、高热、倦怠、肌肉痉挛、食欲不振、盗汗。有时出现呕吐,鼻出血,持续1~2周,病程较慢。临床上可表现为腺肿型、胃肠型、肺型和全身型。
防治该病需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坚持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驱除和消灭野生啮齿类动物及吸血昆虫,对厩舍、场地及用具定期应用3%火碱、3%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发现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同场、同群家畜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检查,直至全部变为阴性为止。有条件的地区可用冻干弱毒菌苗预防接种。
在疫源地工作的人群要注意个人防护。积极开展杀虫、灭鼠工作,并穿戴防护衣作业。野生动物肉须煮熟后食用,同时不饮用被污染的水。有条件的地区可应用弱毒活菌苗进行皮肤划痕或气雾免疫预防接种,效果良好。该病用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治疗有效。每日治疗2次,7天为一疗程,但一般不能根治。为了防止复发,应一段时期或间歇性地给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