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临床效果探讨
2016-03-08赵松李中正
赵松 李中正,2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2.南阳市中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临床效果探讨
赵松1李中正1,2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2.南阳市中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行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治疗患者6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效果、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胸腔引流液、术后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等各项临床指标情况,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病死情况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高达100.0%。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27.4±46.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7.7±32.2)min,胸腔引流液为(133.8±54.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8±0.7)d,VAS(疼痛)评分为(1.1±0.5)分。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0%,心功能分级:Ⅰ级39例,Ⅱ级22例,死亡率为0.0%。结论 临床应用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患者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情况和手术效果良好,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无死亡病例,预后较好,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完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探讨
手术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其根本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专业医师进行规范的医疗操作,以诊断和治疗疾病,对去除患者病变,修复机体损伤或改善机体功能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是近年来各大医疗机构中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手术方法,是胸心外科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具有较强代表性[1]。本文旨在观察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1例胸心外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胸腔镜手术[2]和心脏手术的指征,均接受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治疗,收集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5~78岁,平均(56.3±4.5)岁,患者体质量20~69 kg,平均(48.7±8.3)kg。经胸部X线、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心电图检查发现,61例患者中室间隔缺损者13例,房间隔缺损者36例,房室管畸形者8例,法洛三联症4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31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治疗,术前了解并掌握患者实际病情,为每位患者选用适当的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等,常规采用单腔(或双腔)气管内插管。具体手术方法:指导患者取侧卧体位,垫高右侧约20°~30°,抬高上肢,妥善固定头侧。于患者右侧腹股沟做纵切口,切口长度为2 cm,充分分离股动脉与静脉。连接血管和股动脉,使用双极引流管连接股静脉直至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若患者属于体质量较轻类型,则可于患者右心房和股静脉行上腔与下腔静脉插管。分别做1、2、3 孔(每孔约1~2 cm)于患者右胸壁骨旁(第3肋间)、右腋中线(第4肋间)和右腋前线(第5肋间),并选用适当的切口保护套准确进胸。一般来说,手术切口呈三角形,实际操作可根据患者病变位置和所实施的手术方法适当做出调整或变动。确定患者右膈神经部位,于其前方3 cm处做心包切口,沿下腔静脉根部至升主动脉切开心包,使用涤纶线缝合(2针)心包并牵引至2、3孔,若患者心脏未全部暴露,可酌情增加牵引线。缝1牵引线于右心耳,自3孔引出,向下牵拉,维持上腔静脉和主动脉根部线路。待体外循环结束后,通过套带法阻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缝合荷包于升主动脉根部,并于升主动脉插入冷灌针,经第2孔使用长阻闭钳对升主动脉进行阻闭,灌注含血的冷晶体停搏液,待患者心脏停跳,实行心内畸形矫正治疗。待患者心跳恢复后,缝合切口,对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进行开放,复温,停止体外循环,拔插管,间断性缝合心包,于第2孔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对象的手术效果、术中和术后各项临床指标情况以及患者预后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胸腔引流液、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等。并对术后患者进行5 a时间的随访调查,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以及病死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由护理人员在纸面上划一横线,将线两端之间分别标记为0~10分,10分为剧烈疼痛,中间部位为不同程度疼痛,均由患者根据自觉疼痛感在横线上划记号,以此来代表其疼痛程度,其中VAS评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0%,手术效果良好。
2.2 各项临床指标 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64.0~212.4 min,平均(127.4±46.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1~116 min,平均(67.7±32.2)min;胸腔引流液为48~224 ml,平均(133.8±54.5)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9 d,平均(6.2±0.7)d;VAS评分为0~3分,平均(1.1±0.5)分。
2.3 预后 经术后随访记录,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心功能以及病死情况等。61例患者中出现皮下气肿1例,占1.6%;右侧气腹6例,占9.8%;右腋切口液化1例,占1.6%;腹股沟切口液化3例,占4.9%,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0%。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Ⅰ级39例,Ⅱ级22例。61例患者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死亡率为0.0%。
3 讨论
胸腔镜手术属于临床中微创手术的一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3],该手术主要借助于现代摄像技术和先进手术器械装备,于患者胸壁微小切口下完成较为复杂的胸外科手术[4]。目前,临床多将胸腔镜手术用于胸膜、心包疾病、胸外伤等多种胸腔疾病的诊断与胸膜疾病、纵隔疾病以及食道疾病的治疗[5],已有多项研究资料证实手术效果良好[6]。
临床中心脏手术的传统疗法多行胸骨正中切口,但是由于传统手术对机体创伤较大,患者术中易大量失血,导致患者出现机体应激反应,术后恢复较差,且部分患者多伴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所以现阶段临床亟需探讨更为有效的心脏手术方法,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是胸腔镜手术与临床心脏手术的结合,不仅能够实现与传统心脏手术相似的手术效果,且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切口小、患者疼痛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7],临床疗效更佳,在各大医院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中,6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0%,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胸腔引流液较少,且患者术后VAS评分较低,疼痛程度较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8.0%),心功能改善良好,未出现死亡病例,患者预后较好,临床疗效显著。
总而言之,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可有效减轻胸心外科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死亡率较低,应用效果良好,临床价值高。
[1] 肖颖琨,李天远,曾庆诗,等.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和体外循环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6):949-952.
[2] 张晓慎,郭惠明,刘菁,等.三维立体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5,31(2):112-113.
[3] 张莉莉,叶晓青.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9):978-980.
[4] 杭东元,何明枫,陈宇.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24):3013-3016.
[5] 曹宇,杜耘,杨庆军,等.30例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麻醉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6):1812-1813.
[6] 聂燕华,葛建军,高晴云.胸腔镜辅助下二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4):434-435.
[7] 廖祥丽,钟前进,陈建明,等.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3,42(6):682-683.
R 655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2.016
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