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措施
2016-03-0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150016
王 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150016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措施
王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1500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菜品。牛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美味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由于消费需求旺盛,使得牛肉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很多农户也因此看到了商机,纷纷投入到牛养殖的行列中。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牛放线菌病却制约着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放线菌;防治;养牛业
牛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该病多发生在牛的头、颈、上下颌和舌等部位,当牛有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容易感染发病。此病在感染初期并不容易被察觉,后期病变时牛会出现进食困难、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的症状。
1 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1)病原。该病的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他细菌如衣氏放线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杆菌等细菌也参与致病作用,也可由多种细菌混合导致发病。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仅凭一点进行病理分析,而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诊断。
通过前期实验观察,牛放线菌在培养基上呈现杆状或者棒状,病变后肉眼即可观察。牛放线菌大小如别针头,颜色呈黄白色,外观类似于硫磺颗粒的菌块,质地分为软、硬两种。其涂片在显微镜下,病变后的牛放线菌的菌种呈菊花状,中间部位是菌丝体,呈丝球状,革兰氏染色体是阳性,外围呈放射状的棒状体,染色体为阴性。此菌主要侵害牛的骨骼,产生硬结或硬物,使牛无法站立或者行走,严重时导致牛丧失行动能力。
在前期实验室培养基中观察,呈现出在组织中菌块的结构和牛放线菌相似,但中心不呈丝球状,而是许多细小的短杆菌,大小和巴氏杆菌接近。周围也有放射状的棒状体,但比牛放线菌的短,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此细菌主要侵害牛的软组织,使软组织逐渐硬化,软关节的活动能力逐渐丧失,最终威胁牛的生命而导致病牛死亡。
上述两种细菌虽在形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相似,部分临床表现也较为相似,但是我们要有区别性地对待,多方面地进行考究。
(2)流行病学。此病多发生在牛犊时期,在牛换牙、口腔黏膜或皮肤发生损伤时最容易感染此病毒,进而引发病变。放线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在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用水中都可以长时间地存在,也可以寄生在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上,有时也可以寄生在植物上,例如寄生在小麦、大麦和青稞等麦穗上,在牛进食时,含有病毒的植物组织扎破口腔黏膜即被感染。从上述的情况来看,放线菌多发病于口腔及周围组织上,而且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感染。
(3)临床症状。放线菌病导致的病变常见于牛颌骨、口腔、头部皮肤与皮下等部位。
牛颌骨病变多在牛颌骨的第三、四臼齿处,出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和不能移动的肿胀,发病初期会有发热和疼痛的现象,后期此现象消失,无特殊感觉。肿胀的发展十分缓慢,一般很难被发现,通常是牛颌骨无法移动时才被发现。随着病变的发展,病牛的牙齿开始脱落,无法正常进食,身体也因为营养不良而逐渐消瘦。牛的颌下、头和颈等部位多为侵害的软组织,会产生不痛不痒的硬结。当牛的舌头等部位出现硬结时,牛无法进食,多流口水。牛乳房患病时,多有肿大的硬瘤出现,而且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2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措施
(1)治疗方法。如果牛身体发生病变明显时,即硬结较大时,要及时切除。痿管也形成,就连同痿管一同切除,并用磺胺粉进行消毒处理,用碘酊纱布包裹,隔1天更换1次。在伤口的周围肌肉注射10%碘仿醚,同时将碘化钾混合在饲料中让牛服下,成年牛服用4~6g,牛犊服用1~2g,每日服用2次,直至伤口肿胀消失。病情严重的病牛,可以每天静脉注射10%碘化钠50~100mL,隔1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5天。
在用药过程中如果病牛出现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都是碘中毒的表现,可以暂停用药一星期,根据后期病情变化酌量用碘元素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利于提高此病的治愈率。牛放线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比较敏感,林氏放线杆菌对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在无法确切区分病原菌时,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2)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放牧环境,在进行放牧时,应多选择干燥的环境,避开低洼潮湿的环境。在饲料的选择上,多选用精细的饲料,即使是坚硬的饲料,也应做软化处理,避免伤害牛的胃部和口腔黏膜。一旦在预防无效出现病情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尽快隔离病牛,严重的要及时进行处理,深度掩埋或者焚烧病牛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