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集序》汉译英转换中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2016-03-08任庆亮邓晶晶

关键词:语意兰亭集序汉语言

任庆亮,邓晶晶

(1.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 重庆 400031; 2.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兰亭集序》汉译英转换中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任庆亮1,邓晶晶2

(1.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 重庆400031;2.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510632)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兰亭集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文章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分析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兰亭集序》英译过程中,译者如何跨越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实现原作思想内涵与文化元素的准确传递,对汉语文言文的外译有着重要意义。

英汉对比;翻译;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作为“书圣”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流传了十几个世纪,不仅是后人争相临摹的书法精品,更是一篇情感真挚、文辞清新、简练的优秀散文。这篇序言语言简净、清新自然;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内容上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的高度赞扬。同时,在对其英译方面,也是成果斐然,包括林语堂、罗经国等大家均有翻译。但“词无定义,词无定译”,[1]翻译从一开始就是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根据个人的粗浅理解,笔者认为前人译文中仍有可改进的地方,稍作调整,并尝试重译《兰亭集序》。本文即为对试译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对比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一 《兰亭集序》与翻译

罗曼·雅各布森在他的一篇重要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提出三种翻译类型: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即用同一种语言的其他符号来解释某些语言符号;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即用另一种语言解释某种语言符号;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即用某种非语言符号来解释语言符号。[2]

《兰亭集序》原文是文言文,属于中国独创的文学形式。文言文的英译中,暂时还不能在目的语即西方文学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文学形式。因此,翻译这一类的经典文言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文。这也就是雅各布森所指的“语内翻译”,之后才能进行英译即“语际翻译”。在此过程中,就牵涉到对原文意义的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全面把握以及英汉语言、文化巨大差异背景下原文语言风格、文化元素的正确转换等。其中,在正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翻译过程中笔者更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以及如何协调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准确再现原文的文化底蕴。

二 英汉语言的句法差异:形合与意合

1.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3]英语造句讲究结构完整、语意分明,经常采用各种形式手段链接词、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以形显意。因此,整体看,英语属于形合语。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3]汉语造句很少使用显性的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接,语意的理解主要靠语境、顿悟等,注重以意役形。因此整体看,汉语属于意合语。

“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4]中国人自古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直觉感知,表达意思时强调句子的内在语意逻辑,往往忽略显性的语言形式和词汇形态,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注重逻辑推理、分析,强调严谨的实证研究。因此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就使汉语呈现出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外在特征。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有时汉语语篇表面上由几个短句或词语并列而成,缺少表达其内在逻辑的连接词,但其意义往往是完整的,需要读者深入语境,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及逻辑变化;而英语强调语法结构完整、连接手段清晰无误,如果缺少某个连接词语,意义往往变得模糊不定甚至南辕北辙。因此,这样的语言差异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充分认识其差异,在忠实于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力求找到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表达手段。具体说来,在汉译英时,译者必须首先明确原文的内在逻辑,通过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原文意义;继而根据实际情况将汉语语篇进行切分表达;最后尊重译入语即英语的表达习惯,增添必要的连接词以使句子语法完整、意义明确。英译汉时,则要全面把握原文意义,省略原文不必要的连接词,力求用简洁的汉语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认识英汉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既保留不同语言的内在特色,又能实现文本信息的准确传递。

2.《兰亭集序》中的意合及其英译处理。

翻译从一定层面看是指“运用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对以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或符号为载体表达的信息,进行转述的语言交流活动。”[5]《兰亭集序》作为中国古典散文的代表,语言流畅、内涵丰富,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在原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为达到最优的“交流”效果,在英译《兰亭集序》时,译者必须尊重汉英语言差异,力求找到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表达手段。

(1)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翻译为:“we scholars, old and young, assemble at the Lanting located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to celebrate Xi festival.”汉语重视语境、语篇的整体把握,因此常省略必要的语法成分。此句中转换为白话文应该理解为“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来举行修禊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句子的发出者是“我们”,目的是“举行修禊活动”。因此,笔者译为增添显性连接,分别译为“we scholars”“ to celebrate Xi festival”。

(2)“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翻译为“We sit by the brook and though there are no musical instruments, everyone also can express personal feelings to heart’s content with wine and poems.”汉语表意习惯运用大量虚词且把一系列动作、事实陈列出来,让读者来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此句中,同样省略了动作发出者“我们”;“一觞一咏”表示与会者实现“畅叙幽情”的手段,原文出于汉语意合特点,并未指明,不过译为英语时必须表现出来,译为“with wine and poems.”除此之外,译文还增添“though”“also”等逻辑词以帮助读者理解且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于。”翻译为:“Different as their choices and moods are, they, with no doubt, would become temporarily so fulfilled with things which appeal them that they forget they will grow old soon. ”这段话译文虽未进行过多顺序调整,但也增添了“as”“would”“so...that...”等连接手段。“由此可见,文言文流水句较多,意念相间,语言求形散神聚,重意合。相比而言,英语句式紧凑严谨,语义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句与句之间形态标注明晰,语段呈聚集性扩展”。[4]

总之,汉语属于意合语,注重语篇的内在语意逻辑,少用甚至不用语意连接词;而英语的形合特点要求英语表达必须有完整的语法成分,常常采用显性的连接手段。因此在对以上几个典型句子的翻译中,笔者注重两种语言的这一差异,英译时将原文语意切分重组,然后用符合形合语特点的英语将原文表达出来,力求忠实、通顺。

三 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文化元素的处理

1.语言、文化与翻译。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认知模式与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意,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文语意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词语的文化意蕴,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6]《兰亭集序》一文中承载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何完整、正确地将其传递给英文读者,是英译《兰亭集序》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译出,并加以讲解、分析。

2. 《兰亭集序》中的文化元素及其英译。

(1)历史与纪年文化。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首先,“永和九年”是古代封建统治下的纪年方式即当政皇帝的年号加上其统治时间长度。因此,如果将此直译过去,英语读者很可能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而不知所云。但是,如果一味将“永和九年”意译,将其换算成具体年份,又有失原文风味。因此,笔者既求英语读者易解又尽量保持原文特色,译为“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Yong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Jinmu(A.D. 353)”。

另外,“癸丑”又牵涉到中国另一种“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熟悉这种传统文化的中文读者理解起来很容易,但要是将其文化元素传递给外国读者,无疑难度很大。笔者认为,翻译这种具有一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且在目的语中找不到文化对等词时,首先“求易解”即忠实传达本意,易于外文读者理解,再而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因此,笔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即“the year of Guichou——a way of counting the years invented in the ancient China and is still being used now.”

(2)古代习俗。

原文:修禊事也。

“修禊”一词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修禊’是一种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7]因此,同“癸丑”一词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目的一样,此词的翻译宜采用音译加注的形式译为“Xi festival——an ancient custom in China where people have baths on the third day of March with a hope to be healthy.”

(3)典故。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引用典故属于一种修辞手法,经常见于诗词、散文的创作。典故的使用能够增添文采,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典故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可以是历史、传说、宗教等有关的人物或事件。因此,典故的翻译更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此句中的“彭”“殇”均为中国古代文化典故。“彭”指彭祖,为古代的长寿者,享年八百岁。因为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所以称他为彭祖。原文里,作者以“彭”实指长寿。而“殇”指“殇子”,意指短命夭折的人,在此指短命的意思。对这两个典故的翻译除了传递其内涵和传统文化元素之外,还要把握作者行文的情感变化。因此,“彭”“殇”笔者主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being long-lived ” 和“being short-lived”。

(4)传统器物。

原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自人类诞生起,音乐便是人类的重大创造之一。人们通过音乐或解闷或抒情,或以乐会友。“丝竹管弦”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在这里,“丝竹管弦”实为以借代的修辞方式泛指一切音乐及其表达方式,且中西乐器也存在不同的名称与实物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传递其内在含义,取其引申义,译为“musical instruments”。同理,“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在英语里找不到其文化完全对等词,但从原文整体语意来看,作者事实上是在表达与会者们通过每首诗、每杯酒得以自得其乐。因此,笔者亦取其引申义,译为“ wine ”。

《兰亭集序》中的文化元素除以上简单叙述的历史与纪年、古代习俗、典故、器物之外,还有明喻、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及文中大量四字格句式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同样,这些都是译者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四 总结

《兰亭集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章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英汉互译不易,但将古文中的经典篇目,准确理解并转换为白话文后,再将其译为外语,更是多了几分障碍。一方面,英汉语言在句法结构上有“形合”与“意合”之分,翻译时译者必须处于两种语言之间,均有照顾,方能既译出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英语规范;另一方面,《兰亭集序》一文中含有众多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必须在忠实传递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文化元素,努力让译文读者能够欣赏到原文的异域风采之美。

[1]叶小宝. “任性”翻译 何其任性——兼谈“另类”汉语新词英译[J].中国翻译,2015(4).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8:5.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

[4]韩燕.从意合与形合看《兰亭集序》的英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

[5]胡开宝.翻译定义之反思 [J].东方翻译,2015(3).

[6]彭翠.从《兰亭集序》的英译看传统文化的翻译[J].科教文化,2012(2).

[7]王辰晖.英汉对比研究视角下《兰亭集序》翻译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

Class No.:H0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Elements of Preface of the Collection of Lanting’s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Ren Qingliang1,Deng Jingjing2

(1.School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China)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llis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PrefaceoftheCollectionofLanting, a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is ric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t is rewarding for transla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works through discussing how the translator crossed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ts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alized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original ideas and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ir cultures.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ranslation;PrefaceoftheCollectionofLanting

A

任庆亮,在读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

1672-6758(2016)08-0079-3

H059

邓晶晶,在读研究生,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语意兰亭集序汉语言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卢曼理论中“Semantik”一词的翻译问题:语意/语义还是语义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探讨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