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肥东县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工程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营林技术
2016-03-08王行舟
王行舟
(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林业站 安徽肥东 231600)
浅论肥东县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工程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营林技术
王行舟
(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林业站 安徽肥东 231600)
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工程实施以来,肥东县改变林业发展模式,改善树种结构,选择多树种造林,强化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1 项目背景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政治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肥东县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富县兴县的首选基础工作,通过营造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工程等措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美化景观效果,进而推动本地区农、林、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2 基本概况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2.1 地理位置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是省会合肥的东大门,南临巢湖,东与县级巢湖市、全椒县相邻,北和定远县、南谯区,西和瑶海区、包河区、长丰县毗连。东西宽53.2km,南北长78.8km。全县总面积2211.4km2(包括巢湖水面45km2),其中耕地面积1260.88km2;林地面积 191.71km2;湖、库、塘、坝、河、渠等水域面积 474.44km2;村庄、集镇等占地面积213.05km2,境内国道干线长178km,各类交通用地面积70.92km2。
2.2 自然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肥东县地属江淮分水岭地区,境内地势起伏明显,南部湖圩平畈,东部丘陵蜿蜒,北部岗冲交错,中部波状起伏,总的地势特点是自东向西倾斜。海拔高在9~90m之间,最高山峰浮槎山418m。
(2)气候
肥东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但降水年际分布不均,易旱易涝。春季晴雨无常,时有倒春寒;夏季降水集中,常成涝灾;秋季降温快,雨量骤减,形成夹秋干。年均气温15.5℃,降水量879.9mm,日照时数2081.2h,无霜期237d。
(3)水系
肥东县地域受东部低山丘陵和北部江淮分水岭、中部花(张)王(铁)岗垄的分割,形成池河、滁河、南淝河三大流域。此外,建国后开挖人工渠3000多条,总长408km。
(4)土壤
根据1985年县土壤普查资料,肥东县土壤分为四个土类,即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和水稻土。其中水稻土和黄棕壤是两大主要土类,分别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66%和33%,大多数土壤有机质缺乏,缺磷、少氮,钾不足。
(5)植被
肥东县地带性植被为混生少数耐寒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自然植被在丘陵、岗地以残次林为主,新造林以杨类、黑松、栎类、刺槐和桃、枣、柿、李、石榴等小杂果类树种为主。乡土树种颇多,主要有黄檀、麻栎、臭椿、苦楝、乌桕、棠梨等;引进树种主要有银杏、国外松、黑松、杨树、雪松、水杉、柳杉、泡桐等;灌木树种主要有蔷薇、柘刺、盐肤木、六月雪、黄杨、山胡椒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狗牙根、蒲公英、小蓟、狗尾草、黄蒿等。
(6)社会经济条件
肥东县现辖18个乡镇和2个开发区,340个村(居、社区),全县总人口108.7万,其中乡村人口95.2万,城镇人口13.5万。全县2015年地区生产总产值481.7亿元,其中林业产值3.5亿元,占0.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2元,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3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滨湖新区建设为契机,采用营造防护林体系(苗木兼用生态林)的办法,充分发挥森林在景观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各种功能,把肥东建设成为山川秀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县。
3.2 规划原则
(1)生态效益优先,努力提高景观效果,把营造森林长城工程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
(2)根据每个绿化地点本身的立地条件、功能要求以及周围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布局。
(3)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及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适地适树的选择树种,特别要重视应用适应力强、景观效果好、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及经过当地长期驯育的优良树种。
(4)通过多种手段,修复、协调、改善经济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不利影响,使流域周边环境大大改善,提高我县全境的生态质量。
(5)尽量采用大规格苗木,高标准栽植,尽快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3.3 规划目标
全面提高县内江淮分水岭岭脊的生态保护水平,营造一个以绿色景观为主,兼有农林产业功能,点、线、面结合,绿化、美化融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形成有气势、有韵律的生态序列。
4 项目建设布局和实施措施
4.1 造林地规划
造林地选择在江淮分水岭岭脊每侧3km范围内。造林组织形式为公司承包造林,工程管理方式为总承包管理。
4.2 整地
整地时间:按照适地适树原则进行,整地一般安排在当年秋冬季进行。
整地方式:植苗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和耕翻土壤。
植被清理:翻垦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灌木、杂草、杂木。清理的方法为割除、化学药剂、综合利用等。
土壤翻垦:为整地的主要工作内容。对造林地的土壤普遍进行耕翻。
4.3 造林
(1)造林形式:公司承包造林;
(2)造林林种:林苗兼用生态林;
(3)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植苗造林采用穴植法,实生苗栽植深度一般比苗木地径原土印深2~10cm,栽植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层覆土,层层踏实,穴面覆一层虚土;
(4)造林密度:42~167 株/亩;
(5)造林树种及搭配:以香樟、桂花、紫薇、石楠、女贞、雪松、红叶李、法梧等为主,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4.4 造林苗木
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1)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的原则。
(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美化、绿化相统一,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原则。
(3)实行多树种合理配置(长方形),突出地方特色,形成不同季节,五彩斑斓的森林景观。
4.5 造林后抚育管理
未成林抚育从造林当年起到幼林郁闭止,一般连续进行3~5年,第1~2年每年2~3次;第3~5年每年1~2次。幼林阶段要防止人畜破坏,防止病虫害。
(1)锄草松土:栽植后20d,施尿素30g/株,以幼苗50cm为半径锄草松土;第二次在7~8月;第三次在8月下旬~9月中旬。松土深度一般7~10cm。施肥后及时培土。
(2)幼林抚育:栽植第二年,全面锄草,每株幼苗施复合肥250g,幼苗周围直径1m以内松土培兜。
5 效益评估
5.1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项目建设通过造林和减少人为干扰破坏来提高植被盖度,项目区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大大地增强了汛期滞洪、枯季增流的效果。
通过项目建设,森林覆盖率和林分平均郁闭度的提高以及群落层次结构的改善,有效地保护水质和生态。
此外,项目建设还在防噪降尘、保护物种和基因多样性、调节小气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5.2 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通过项目建设,优化了项目区的资源配置,不断增强项目区及周边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项目建设对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项目建设是以获取最佳的生态防护效益为目的,但通过合理经营,在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5.4 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项目通过实施营造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工程建设,在肥东县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区域森林生态环境,提高了蓄水、保土、保肥、减灾等功能,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建成达产后,经济效益合理。项目建设还将并对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明显。
[1]郑荣辉.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06).
[2]梁玉红,唐秀芳,王惠东.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6).
S725
A
1005-7897(2016)12-0058-02
201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