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组织淋巴瘤的准确性及该病病灶的影像特点
2016-03-08黄宇峰
黄宇峰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但具有侵袭性,患者的预后较差[1,2]。及时准确地诊断该病患者的病情有利于临床医生为其制定良好的治疗方案,提高其治疗的效果。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技术之一[3]。为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诊断脑组织淋巴瘤的准确性及该病病灶的影像特点,我院对近期收治的16例脑组织淋巴瘤患者使用MRI技术诊断其病情,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例脑组织淋巴瘤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病理诊断被确诊为脑组织淋巴瘤。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6例;其年龄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1.12±5.54)岁;其中有14例患者有头痛、头晕的症状,有3例患者有癫痫的症状,有5例患者有肢体无力的症状,有2例患者有言语不清的症状。这些患者共有30个病灶,其中有10例患者(62.5%)的病灶为多发病灶,有6例患者(37.5%)的病灶为单发病灶;其病灶的直径为7~65 mm,平均直径为(33.31±3.22)mm;其中有15个病灶的位置在大脑半球,有4个病灶的位置在基底节区,有8个病灶的位置在胼胝体,有2个病灶的位置在脑室,有1个病灶的位置在小脑。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 Avanto 1.5T MRI仪作为检查仪器(8通道头颅线圈)。扫描序列为横断位T1WI时,将射频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设置为300~400 ms,将回波时间(echo time,TE)设置为14~16 ms,将层厚设置为6 mm,将层距设置为1 mm。扫描序列为横断位T2WI时,将TR设置为4000 ms,将TE设置为98 m,将层厚设置为6 mm,将层距设置为1 mm。冠状位使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技术进行扫描,将TR设置为8000 ms,将TE设置为9104 m,将层厚设置为6 mm,将层距设置为1 mm。横断位使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进行扫描,将b值设置为0和1000 s/mm2。经患者的肘静脉注射0.1 mmol/kg的钆喷替酸葡甲胺,然后对其头部的矢状面、冠状面、横断位进行扫描,激励次数为1次。
1.3 观察指标及相应的判定标准 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单盲法分析这些患者进行MRI检查的结果,计算对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判定其病灶周围水肿的程度。轻度水肿:水肿带的宽度≤肿瘤直径的50%。中度水肿:水肿带的宽度为肿瘤直径的51%~100%。重度水肿:水肿带的宽度超过肿瘤的直径。
2 结果
2.1 这些患者使用MRI技术诊断脑组织淋巴瘤的准确性 这些患者使用MRI技术诊断脑组织淋巴瘤的结果显示,有13例患者的病情被诊断为脑组织淋巴瘤,有1例患者的病情被漏诊,有1例患者的病情被误诊为胶质瘤,有1例患者的病情被误诊为转移瘤。这些患者使用MRI技术诊断脑组织淋巴瘤的准确率为81.25%。
2.2 这些患者病灶的MRI影像特点 在30个病灶中,有22个病灶的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有8个病灶的T2WI呈高信号,有20个病灶的信号均匀,有4个病灶存在小囊变。这些患者病灶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有16个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有10个病灶周围有中度水肿,有3个病灶周围有重度水肿。使用FLAIR技术观察患者的病灶,病灶边界清晰。在这些患者的病灶中,有21个病灶的DWI呈等或高信号,其对应的ADC降低。这30个病灶增强部的平均ADC为(0.72±0.26)×10-3 mm2/s,对侧正常脑白质的平均ADC为(0.88±0.23)×10-3 mm2/s。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有21个病灶均匀强化,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其中有8个病灶出现“缺口征”,有6个病灶出现“尖角征”,有1个病灶出现“握拳征”,有9个病灶不均匀强化,有4个病灶出现囊变,周围组织强化明显,出现“硬环征”。有2例患者的病情累及室管膜,有4例患者的病情累及软脑膜。
3 讨论
3.1 脑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B细胞淋巴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该病患者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90%以上[4]。男性发生脑细胞瘤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脑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颅内压高、头晕、头痛、视野缺失等,与其他颅内肿瘤的临床症状存在重叠。该病患者的病灶一般为多发病灶。该肿瘤的主要发病位置是大脑半球、胼胝体,其次为基底节区、小脑[3]。
3.2 脑组织淋巴瘤的MRI影像特点 临床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内并无淋巴结,淋巴瘤主要来源于脑血管周围呈“袖套状”分布的未分化的多潜能间叶细胞[5]。肿瘤细胞通常呈弥漫性分布,细胞核较大,染色质呈粗颗粒分布。该病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显示,其LCA、CD20、CD79均为阳性。MRI技术是临床上诊断脑组织淋巴瘤常用的影像学方法[6,7]。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有22个病灶的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有4个病灶出现了小囊变,这可能与病灶的位置在脑组织深部有关。对病灶进行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有34个病灶均匀强化。这可能与乏血供肿瘤浸润生长,破坏脑血屏障有关。多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脑组织淋巴瘤经MRI增强扫描时出现的“缺口征”“尖角征”“握拳征”等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该病[7,8]。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有8个病灶呈现“缺口征”,有6个病灶呈现“尖角征”,有1例病灶呈现“握拳征”。笔者认为,这与肿瘤细胞“袖套状”分布的特点及生长速度有关。这些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也证实,上述特征的出现与肿瘤细胞嗜血性生长有关。
DWI是测量活体水分子扩散与成像的唯一方法。临床医生可通过观察对应的ADC值来了解水分子弥散受限的程度。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内外大分子分布的情况、核浆比等会发生变化,影响水分子弥散的速度,进而导致DWI表现异常[9]。据了解,DWI信号与对应的ADC值呈负相关。由于淋巴瘤细胞排列密集、核大、细胞间隙小、水分子运动受限。因此,使用DWI技术扫描淋巴瘤的结果为高信号,而对应ADC值则较低。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病灶的ADC值显著低于对侧正常的脑白质。这与梁建晓[10]的研究结果相符。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DWI技术扫描胶质瘤、脑膜瘤的结果呈低信号,其对应的ADC值上升,并显著高于健康人[11]。
3.3 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 1)胶质瘤的MRI特征。使用MRI技术扫描胶质瘤的结果为长T1WI信号和长T2WI信号,病灶存在囊变、坏死、出血等情况,病灶边界不清晰,存在明显的占位效应。对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使用DWI技术扫描胶质瘤的结果呈低信号[12]。2)转移瘤的MRI特征。转移瘤好发于脑灰质和脑白质的交界处。使用MRI技术扫描转移瘤的结果为明显的灶周水肿和占位效应,大部分病灶会出现囊变。对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结节状和环形状增强。此外,转移瘤患者通常有恶性肿瘤史。3)脱髓鞘病变的MRI特征。女性发生脱髓鞘病变的几率高于男性。该病好发于侧脑室。对病变部位进行MRI扫描的结果为长T1WI信号和长T2WI信号。对病变部位的矢状位进行扫描后,可见“直角脱髓鞘征”。
综上所述,脑组织淋巴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点,使用MRI技术诊断脑组织淋巴瘤的准确性较高。
[1] Sebastian C, Vela AC, Figueroa R, et al. Primary intracr anial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A rep ort of two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 Neuroradiol J,2014, 27(4): 425-430.
[2] 顾康康,费强,张鑫,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9):949-953.
[3] Malikova H, Liscak R, Latnerova I, et al. Complications of MRI-guided stereotactic biopsy of brain lymphoma[J].Neuro Endocrinol Lett. 2014, 35(7): 613-618.
[4] 刘玲,肖家和,魏懿,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43-47,55.
[5] 李春生,胡元明,李新文,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6):14-16.
[6] 王继伟,郑红伟,祁佩红,等.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4):8-11.
[7] 马新星,陈铟铟,王中领,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瘤的DWI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27(5):493-497.
[8] Slone HW, Blake JJ, Shah R, et al. CT and MRI findings of intracranial lymphoma[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5,184(5): 1679-1685.
[9] 许士明,吴昆鹏,张伟,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H-MRS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1882-1886.
[10] 梁建晓.磁共振波谱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36-2638.
[11] 娄晓宇,程敬亮,杨涛,等.DWI和ADC值测量在脑肿瘤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4):81-84.
[12] 王健,钱银锋,杨奇芳,等.多b值DWI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及脑转移瘤[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0):154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