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6-03-08何春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何春涛

(武昌工学院 思政课部,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何春涛

(武昌工学院思政课部,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它潜移转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精心呵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好其中的素材和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创共有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涵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文化体系,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社会变革时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并精心呵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近些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冷漠无情等道德缺失现象无不是丧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此道德乱象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内环境有关,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激荡有关,也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因素有关。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民族未来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又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在特定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的,这就包含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人心,规范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条件下进行的,也是置身于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这里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比如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言论混淆视听,当今社会中一定程度存在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现象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来抵御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意义重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供方法论原则

古人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当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内在的延续性和统一性。儒家思想在人才培养上以“内圣外王”为目标,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人才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崇尚追求“君子”型人格。“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事业。而且还要积极入世,要人们以刚健有为、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崇高精神与人生态度为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2]当今教育培养人才也是有标准的,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放在首位。邓小平曾讲到“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古今对人的教育两相比较,共通的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重视德的重要性且都排在了重要位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原则。古人修养方法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值得借鉴,如“慎独”——要求道德主体不管有无他人监督都一样注重个人言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慎微”——要求道德主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善做起,从小节改起;“自省”——“吾日三省吾身”,道德主体要经常自我反省;“克己”——要求道德主体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克制不正当的欲望;“知行统一”——要求认知和行为是一致,言行一致。古人认为“言而过其行”是可耻的,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认知认同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践行,否则就会出现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知易行难,是说在价值判断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践行上出了问题,这就需要道德主体学会自律,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知行统一也是我们今天进行道德修养所倡导的重要方法。

(二)为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各种形式的文化成果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素材。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上古神话、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楚辞汉赋、两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各种形式的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观,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上古时期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着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难险阻,永往直前;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爱国故事代表着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惜一切乃至以身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导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无私奉献,为社会做出最大化的贡献。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在契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些内容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契合。例如: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强调集体主义,对青年的教育要求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弘扬的正是一种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公德教育要求我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仁,仁者爱人,人具备仁爱之心,具备善良之心,其外化的行为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帮助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民无信不立”,且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篇》),视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叔孙豹讲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一个人无论是在道德方面、事功方面还是在言论方面,只要有所建树,就能虽死犹生,名垂青史。这与我们今天对人的价值判断具有一致性: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其社会价值,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评价就越高。总之,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

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根据当前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4]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要求

首先,我们要认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虽然国内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从总体上讲是比较薄弱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材水平信仰等问题。有研究者讲到一个具体现象值得重视,由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不足,在校学生学习期间很难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特别是人文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研究学习西方的理论,这样直接的后果是这些专业的博士毕业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师工作后,直接以西方的理论为基础向新一代大学生传授,如此循环下去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文化基础素质。[5]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多元化文化视野的需要。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否则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文化根基。

其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几个原则。

1.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体现其生命力,这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文化,而应将之融入到现代教育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它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这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激活其生命力”,既包括从理论上进行继承、诠释与改造,即从理论上进行激活;也包括从实践中激活,这就是努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6]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激活传统文化,它才能发挥其作用,如何激活传统文化需要智慧和实践探索。

2.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批判继承相结合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继承,而是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中遗留于现实生活的沉渣和糟粕,应当坚决予以抛弃;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例如,“忠孝”的传统文化观念,我们应该赋予它崭新的时代内容,把那种极端的、以单方面绝对服从为基础的旧式“孝道”转化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本质的新式“孝道”;从“礼”的观念中剔除等级名分的封建成分,使之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文明礼貌;从“耻”的观念中去掉虚伪的、不正常的面子意识及落后于时代的“耻言利”思想,而代之以现代人的新式道德观、荣辱观等。[6]

3.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

中西文化均有其价值取向。一般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7]对待中西方不同文化,我们并不是要顾此失彼,并不是要厚此薄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其奥秘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质,我们需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与影响力。既不走“复古”的老路,也不走“全盘西化”的邪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

此外,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要形成一定的鼓励引导教师自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机制,提升其文化修养。在高校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在实践上,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在校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比如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举办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讲座、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以多种形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陆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与路径建构[J].江苏高教,2015,(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

[4]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J].湖湘论坛,2014,(5).

[5]韩聪钰,贾利军.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2,(9).

[6]秦婷婷.论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1,(29).

[7]王杰.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价值及其现代转换[J].中共中央党校党报,2006,(3).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3-0032-03

* 收稿日期:2015-12-28基金项目: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湖北省三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2013B2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