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2016-03-08唐蕾
唐蕾
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唐蕾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6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AIST)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酯(TG)等指标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治疗60 d后观察组患者PANSS总分为(45.09±4.79)分,阴性症状评分为(9.15±0.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14±4.09)、(13.09±1.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观察组患者BMI、WAIST、TG显著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片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患者出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帕利哌酮;利培酮;首发精神分裂症;血脂代谢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中常见病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以及认知功能上的障碍,影响影响到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近年来临床调查显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使得精神疾病的治疗更加复杂[1]。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观察探讨了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3±6.6)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3±2.3)年;观察组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2±7.3)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7±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符合国际疾病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排除存在严重消化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③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口服进行治疗,起始剂量1 mg/d,3 d后增加至3~6 mg/d;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片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6 mg/d,3 d后逐渐增加剂量至9~12 mg/d。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患者BMI、WAIST以及HDL、FPG、血清TG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比[2]。同时,采用PANSS对患者精神症状进行检测,与治疗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PANSS评分比较 治疗60 d后,两组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以及阴性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60 d后,两组患者BMI、WAIST、HDL以及FPG、TG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BMI、WAIST、TG显著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60 d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PANSS 对照组(n=40) 观察组(n=40)治疗前 治疗60 d后 治疗前 治疗60 d后总分 83.22±5.04 54.14±4.09a82.7±5.09 45.09±4.79ab阳性症状评分 25.32±2.09 14.37±1.04a24.17±4.09 12.35±1.03a阴性症状评分 18.49±1.87 13.09±1.65a18.74±1.02 9.15±0.26ab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60 d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指标 对照组(n=40) 观察组(n=40)治疗前 治疗60 d后 治疗前 治疗60 d后BMI(kg/m2) 22.09±2.09 26.15±1.25a21.26±2.25 24.25±2.46abWAIST(cm) 83.15±5.29 93.04±6.29a84.16±5.23 82.04±5.46abFPG(mmol/L) 4.46±0.34 4.27±0.14a4.48±0.37 4.05±0.27aTG(mmol/L) 1.42±0.24 2.21±0.14a1.49±0.39 1.36±0.05abHDL(mmol/L) 1.34±0.28 1.04±0.03a1.35±0.56 1.54±0.17ab
3 讨论
临床上,精神分裂症常采用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需要把握好种类以及剂量等,同时确定治疗的疗程,最终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消除意识障碍。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在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上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对血脂代谢影响小,提示了两种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本次研究中,治疗60 d后观察组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BMI、WAIST、TG显著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P<0.05)。药理学研究发现,虽然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同属于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主要成分均为9-羟利培酮,但帕利哌酮缓释片采用了独特渗透泵控释技术,通过该技术可延缓9-羟利培酮在肠道内的释放,从而使得患者血浆内的血药浓度较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同时,帕利哌酮能够阻断α2的释放,促进5-羟色胺(5-HT)与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最终有效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意识症状[4-7]。临床研究发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过程中血药浓度越小其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越低。与利培酮进行对比,帕利哌酮缓释片依据OROS技术可使得药物在24 h内持续释放,避免了因药物快速释放而引起血药浓度较大波动。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帕利哌酮可有效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帮助患者胃肠道持续性的吸收药物成分,保证药效的持续稳定发挥,降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与利培酮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1]谭西英,甘景梨,高存友,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33-36.
[2]陈大春,李艳丽,修梅红,等.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 (9) :529-532.
[3]何艳玲,张明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国常模和因子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65-69.
[4]丁国安,余国汉,马静山,等.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2):1095-1097.
[5]那万秋,苏伟,李建华,等.帕利哌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11,20(8):708-711.
[6]汪作为,周天骍,张少平,等.利培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 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50-152.
[7]喻东山.帕利哌酮的精神科应用.临床荟萃,2011,26(3):272-2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86
2016-07-12]
443005 湖北省宜昌市优抚医院精神科五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