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调血脂治疗对其影响探究
2016-03-08旷萌琦沈玉蓉
旷萌琦 沈玉蓉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调血脂治疗对其影响探究
旷萌琦 沈玉蓉
目的观察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调血脂治疗对其影响。方法93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有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45例与对照组(未合并冠心病的高脂血症)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并根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将观察组进行分组,观察各亚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分别为(255.37±22.43)mg/dl、(233.51±18.59)mg/dl和(64.52±16.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43±21.54)mg/dl、(218.62±13.76)mg/dl、(52.17±13.64)%(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亚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存在明显关系,对高脂血症患者采取调血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冠心病;调血脂治疗
血脂异常在临床中是指机体血浆中脂质的质和量存在异常现象,由于脂质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导致其在血浆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1]。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的脂蛋白颗粒,可被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当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其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流行病学证据均显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心肌梗死和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导致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临床中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的现象,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因此本文以本院93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并给予调血脂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93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合并有冠心病)45例和对照组(未合并冠心病)4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27±10.16)岁。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8.94±10.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选前,均未服用任何降血脂药物,入选后,取静脉血对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AGE非变型梯度凝胶电泳法进行测定,观察两组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的变化。将观察组患者根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混合型高血脂症组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组,给予其调血脂治疗,治疗用药包括非诺贝特和阿托伐他汀,其中非诺贝特2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经过治疗2个月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占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并观察观察组各亚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各亚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总胆固醇(mg/dl) 甘油三酯(mg/dl)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观察组 45 255.37±22.43a233.51±18.59a64.52±16.94a对照组 48 229.43±21.54 218.62±13.76 52.17±13.64
表2 观察组各亚组治疗前后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比较(±s,%)
表2 观察组各亚组治疗前后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 治疗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高胆固醇血症组 14 69.94±19.06 57.11±12.76a混合型高血脂症组 15 67.65±15.24 56.44±9.86a高甘油三酯血症组 16 65.18±16.52 54.02±12.61a
3 讨论
低密度脂蛋白可根据其颗粒大小以及致密度的不同分型,分别为A、B两型,其中颗粒较小且质密度较大的为B型,较易通过血管内皮,进入其皮下组织,而且易被氧化,成为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具有较为明显的致病作用,对胆固醇的清除具有较大的影响[3]。血液中同一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可因其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不同,而导致其致病作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4]。临床中有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合并有冠心病,而有部分患者虽高脂血症病史较长,但未发展成为冠心病,还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并无高脂血症病史,其主要因素不仅因为存在其他危险因素,还与患者血液中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存在较大关系[5]。
在西方人和亚洲人中,血脂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变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系,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6],纠正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现象,目的在于降低患者引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从而降低死亡率。最新的系列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测研究表明,当血浆低密度脂蛋白<1.9 mmol/L(75 mg/dl) 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即可停止。对于高脂血症患者,为其纠正血脂异常是重要的治疗措施,目的在于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以及病死率[7]。据相关研究证明,降低患者的血浆胆固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经初步临床研究显示,当患者的血浆胆固醇降低1% 时,其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8]。许多来自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数据始终显示,不管是在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中,他汀治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安全高效的方法。
在对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效果,其中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抑制剂,通过抑制该酶而减少患者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可使动脉粥样斑块减少,逆转动脉硬化。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将合并以及未合并冠心病的高脂血症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分组后,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百分比分别为 (255.37±22.43)mg/dl、(233.51±18.59)mg/dl和 (64.52±16.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29.43±21.54)mg/dl、(218.62±13.76)mg/dl、(52.17±13.64)%(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各亚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综上所述,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存在明显关系,对高脂血症患者采取调血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合临床推广。
[1]黄岳青.不同类型高脂血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调脂治疗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2):4377-4378.
[2]沈昊,沈国荣,李晓平,等.来适可对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5): 289-291.
[3]王骁腾,梁可意,孙敬雯,等.新疆高脂血症病人证候分布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6):567-569.
[4]陈力平,林杰,孔维菊,等.不同血脂水平人群小而密LDL胆固醇分布及其与血脂组分的相关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354-358.
[5]解琳莉,王亚红.中老年原发性高脂血症辨证分型特点及相关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4):5-7.
[6]符自清,周明欢,张建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湘西苗族高脂血症的相关性.广东医学,2011,32(6):739-741.
[7]王谊,吕昊宇,蒋建勤.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西北药学杂志,2012,27(2):188.
[8]肖芬,吴建新,任海花,等.心脉隆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作用及对肝脂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 225-2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32
2016-07-15]
518000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笋梨田社康内科(旷萌琦);深圳市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沈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