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经验,活达三维目标
2016-03-07邵建美
邵建美
摘 要 叙述了遵循课程标准中“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理念,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食物腐败 食品保存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食品保存”是苏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技术”第二十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后,进一步学习食品保存的有关知识,也为后面学习第十单元“健康地生活”埋下伏笔。
本节的知识点清晰,教学重点围绕食物腐败的原因、食品保存的方法等内容展开。食品放置久了就会腐败变质,学生容易理解这一现象,但对于腐败的本质缺乏理论性的解释,因此说明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本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探究实验、社会调查、列表比较、资料分析、观看视频等多元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说明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
(2) 能力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
3 教学过程
3.1 新闻链接,导入新课
教师联系学生生活,设计问题情境:本市沃尔玛、家乐福等3万家超市便利店参与了2015年的双12活动,让不少消费者大呼过瘾,市民使用支付宝结账就可享受全线五折50元封顶的优惠。老师也带上全家人,参与了此次“血拼”,满载而归。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战果”——肉、鱼、蔬菜、水果等照片,提出问题:老师买了这么多食物,时间放久了容易腐败,那就带来了如何保存的问题,你能解决老师的燃眉之急吗?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寻求新知的欲望。
3.2 探究实验: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
(1) 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照、单一变量、重复性)。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
(2) 提前3 d布置兴趣小组的学生用新鲜的肉糜煮成肉汤,将叠成4层的纱布垫在漏斗上,将肉汤过滤后平均分成两等份,放置在甲、乙两个同样大小的培养皿中,甲培养皿封上保鲜膜,乙不封。
(3) 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浑浊度比较甲、乙两个培养皿中的肉汤。仔细比较后,学生发现,不封保鲜膜的培养皿中的肉汤颜色更深、浑浊度更高、酸臭味更浓,从而得出敞口于空气中的肉汤比较容易腐败。
(4) 学生进一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乙培养皿中的肉汤有大量细菌等微生物,而甲培养皿中很少。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食物腐败常常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生殖引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体会感悟,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知识,从而理解了食品的腐败的本质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3 刨根问底:防止食物腐败的原理
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
① 英国《每日邮报》:英国每年有830万吨食物被扔进垃圾桶,这里包括130万袋没有打开的酸奶、500万个土豆、100万片面包、100万片火腿和44万份快餐……平均下来,每个有孩子的英国家庭每年丢掉的食物约值680英镑(合人民币约7 100元)。
② 杭州某贸易有限公司通过私自篡改保质期的方式向烘焙企业销售、供应大量的面粉、奶油等烘焙类食品的过期原料,有些原料甚至过期1~2年。案发后,该公司包括法人代表吴某在内的8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③ 191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发现了一坛3 000多年前的蜂蜜。这坛蜂蜜至今没有变质,也没有干燥成块状,仍然可以食用。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①和②,分析得出:食物腐败造成很大的浪费;过期食品中可能有致病微生物在生长、生殖,食用过期食品会危害人体的健康。通过阅读材料③,教师引导学生引发思考:为什么蜂蜜可以“永葆青春”?
在学生思考无果的情况下,教师给出提示:蜂蜜的浓度如何?细菌、真菌由细胞组成,细胞正常生活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蜂蜜不易腐败的主要原因:蜂蜜中水分含量少,是一种饱和的高浓度溶液,许多微生物自身细胞中的水分会在渗透作用下流失,不能在蜂蜜中存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分析得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的原理: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生殖,能有效地保存食品。这样为学生下面进一步学习食品保存的方法做了知识铺垫。
3.4 归纳提升:食品保存的方法
3.4.1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69页的内容,归纳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尝试填写表1。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3.4.2 社会调查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并收集多种食品的包装袋(盒)。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包装袋(盒)上有关食品保存方法的信息,讨论交流哪些食品保存方法使用较广泛。
3.4.3 解决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保存食品,使食品不易腐败?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解决了课堂导入时教师设置的悬念,前后呼应。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此环节,学生掌握了食品保存的方法,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价值,从而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也顺利地达成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3.5 联系运用:食品安全之烦恼
3.5.1 学生开展小型辩论
教师提出:有的人认为防腐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建议使用;有的人认为添加防腐剂保存食品,虽然添加的量不会引起急性中毒,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长期食用的潜在危害。你是赞成添加防腐剂,还是反对添加防腐剂?并组织学生说出自己的主张,陈述理由。
3.5.2 新闻回放
教师回放新闻:一位年仅24岁的女大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一个月内连续吃方便面。由于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规律的作息方式,加之平日对胃部疼痛的轻视,当女大学生终于来到医院检查时,已被医生确诊为胃癌晚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方便面里添加了防腐剂,长期食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5.3 知识链接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防腐剂的资料:防腐剂主要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抑制物质腐败的药剂。我国已批准了32种允许使用的食品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且都为低毒、安全性较高的品种。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这些防腐剂是很安全的。长期大量使用防腐剂会危害健康,伤害神经系统及肝脏等器官。
通过分析资料,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对于防腐剂,消费者应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学生通过增进对防腐剂常识的了解,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3.5.4 播放视频
教师播放“吃腌菜过量,亚硝酸盐中毒进医院”的视频,提出问题:吃腌菜过量为什么会中毒呢?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① 亚硝酸盐的含量在腌制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增长高峰,在不新鲜的蔬菜和肉类中,硝酸盐会转变成亚硝酸盐。② 亚硝酸盐如果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将血液中血红蛋白氧化,可减弱血红蛋白运氧的能力,导致缺氧引起食物中毒。③ 亚硝酸盐在胃部细菌作用下会变成亚硝胺类物质,具有致癌作用。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学生总结得出:无论采取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方法保存食品,都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防止食品的腐败,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3.5.5 总结归纳
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关注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① 关注食品保质期、新鲜度;② 留意包装袋上推荐的食品保存方法;③ 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最合适的方法保存;④ 少吃腌制品,少吃添加防腐剂的食品。
设计意图: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这也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通过小型辩论、新闻回放、知识链接、观看视频,学生意识到关注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顺理成章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4 教学感悟
教师从日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入手,将探究活动和课外调查相结合,剖析了食物腐败变质的根本原因,从而总结出防止食物变质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