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柳霜:华裔的百年演员梦

2016-03-07

方圆 2016年4期
关键词:宋美龄好莱坞

后来的调查揭示,访美的宋美龄代表团里一位姓熊的先生曾专门交代不要邀请黄柳霜,因为宋非常厌恶好莱坞电影中表现的华人形象

《黄柳霜》的副书名叫“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这句话,如一个好莱坞式的励志故事,简要概括了黄柳霜戏剧性的命运流转背后,克服障碍的勇气和智慧。

童年的黄柳霜,如很多少女一样,在电影院当影迷的过程中生发出演员梦。9岁的她,在帮自家洗衣店送衣服的过程中拿到一笔不菲的小费,便偷偷跑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小小的决定,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她再也没能从电影的“魔咒”中走出来,而是即刻着了迷。她常常向老师编造各种谎言逃课去看电影,连吃午餐的钱也省了下来,只为可以坐到前排。还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镜子表演好几个小时。

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她生病,且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强烈反对她的梦想,因为在中国的传统里,“好男不从军,好女不从艺”,何况好莱坞根本“不需要中国人”。母亲则认为摄影机会把人的魂儿摄去。为了阻挡女儿,父亲曾用竹鞭抽打她,导致她得了忧郁症。

然而家人的反对并不能阻止其通向好莱坞的决心,14岁的时候,黄柳霜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电影角色,《红灯笼》中的一个龙套。她终于半只脚踏进了好莱坞,成为闯荡好莱坞的第一位华人,只是彼时的柳霜并未意识到,真正的障碍还在后面。

彼时的美国,排华风潮盛行,社会与政治对华人充满了敌意:银幕上,柳霜只能演配角或反面角色,那些角色往往沦为情色和危险的符号,她们不配得到爱情,不可接吻,甚至没有抱拥,结局也大抵是自杀或被杀;生活中,白种人嫌弃她是黄种人,黄种人则嫌弃她是美国人。

有两件事典型地表现了柳霜的尴尬:1942年至1943年冬春之际,宋美龄赴美,在美国国会发表了那次著名的演讲,好莱坞为宋美龄的访问做足了工夫,可谓是倾巢而出。亨利·卢斯和大卫·塞尔兹尼克为她举办了有200位好莱坞明星参加的特别茶会,稍后又举办了一场有1 500位社会名流参加的派对。宋美龄被安排与一群美丽动人的女演员坐在一起,包括英格丽·褒曼、芭芭拉·斯坦威克、金吉·罗杰斯和洛蕾塔·扬。舞台上明显缺席的是黄柳霜。后来的调查揭示,宋美龄代表团里一位姓熊的先生曾专门交代不要邀请黄柳霜,因为宋非常厌恶好莱坞电影中表现的华人形象。

和这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抗战爆发后,黄柳霜不仅积极投身拍摄反法西斯电影,而且到处发表演说,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并公开拍卖自己的珠宝、首饰、服装,将钱款全部汇往国内,因此得到了张恨水、邹韬奋等人的赞扬。

另一件事是,根据赛珍珠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选角时,柳霜觉得作为好莱坞唯一的华裔面孔,来演中国人,再合适不过,所以曾极力争取,最终片方却选了一位白人演员来演中国人,而他们拒绝柳霜的理由竟然是“太东方”。

但当命运令其生活与事业双重受阻时,柳霜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独立地找到了出路。

从1928年3月开始,她独立于好莱坞,自发游历欧洲,三年间,去了柏林、巴黎、伦敦等名都,寻求到不少电影和戏剧的表演机会。1936年1月26日,《大地》落选后,失意的黄柳霜带着自己的莱卡相机,踏上了去往中国的旅程。这是她出生后第一次“回”中国,她对外宣称,是为家庭团聚,但从其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规划看,更像是文化上的寻根。为期10个月的行程,她去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香港、广州等城市,会见了梅兰芳、胡蝶两位老友,向梅兰芳讨教了京剧表演的要义,得到了外交家顾维钧夫妇的接待,接受了《良友画报》的专访和长篇报道,并与林氏夫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而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探讨的生活中戒急用忍和平和之道,几乎就成为柳霜与好莱坞的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经营自身形象这件事儿上,洗衣工女儿的平凡出身也成了有利条件,柳霜对时尚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因而在发型、衣饰乃至仪态上都十分讲究。其穿衣风格,可中可西,可男可女,父亲结婚时的礼服也可以被她改造成新潮的男人装。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品位,让其成了彼时着装与思想皆新的摩登女郎,更成了安娜·苏、约翰·加利亚诺、华伦天奴的设计师和伊夫·圣·洛朗等时尚设计师寻求东方元素的艺术缪斯。

刚刚过去的2015年由王家卫担任艺术总监的主题展览“中国:镜花水月”为她专设主题展厅。

从1919年第一次触电,到1960年收官,黄柳霜一共参演过61部电影。由于被选角色的限制,银幕上,她并未塑造出太多经典的角色。但在现实中,却凭借着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将自己的人生角色演绎得荡气回肠。正是她的出现,引领了日后好莱坞短暂的亚裔黄金时代,才有了日后的李小龙、陈龙、陈冲、关南施等。

如今,随着时光的澄澈,原本遮盖在黄柳霜身上的偏见的面纱逐步被揭开,本书的出版算是关键一步,书中,在作者翔实的史料资料的底子上,她称不上一个传奇,而是一个有着演员梦且勇敢追逐的平凡女孩。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作者:郝吉思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2月

主持人:靖力

好书推荐请发至:johannes_cq@163.com

所谓“宛如走路的速度”,让我想起《步伐不停》中一家人走路的样子: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波澜不惊,走得地久天长。走到最后,各种争吵与交锋都像路上飘过的落叶一样,落了地,平静下来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并没有全部有幸看过。上大学时看过《步伐不停》,一个家庭的几人顺着斜坡车道往下走时的结尾如此隽永;前段时间又看了《海街日记》,从乡下来的小女生如何在几位姐姐的爱护下长大。是枝裕和给人沁人心脾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背上痒,但挠遍了十方经纬,也没有挠到痒处。

《宛如走路的速度》使我有机会从文字的角度去体验这种痒。所谓“宛如走路的速度”,让我想起《步伐不停》中一家人走路的样子: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波澜不惊,走得地久天长。走到最后,各种争吵与交锋都像路上飘过的落叶一样,落了地,平静下来。

是枝裕和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也不是神或法官。”或许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得她在看人与物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这种距离又带来旁观者清的效应,能让她不被四周强大的声音所影响,从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个人世界。她的电影如此,她的文字也是如此。

和有些追求标新立异的导演不同,是枝裕和的价值观是那么的自然,令人不禁想要去批判那些自以为引领了时代的价值观的导演或者作家,他们的所谓“主流语言”,看上去就像阳光下的泡沫,具有彩虹的颜色,却在下一秒就要破灭。

用浓重的感官刺激去挑拨大众思考方式的那些人,何尝不是以一种看似“自由”的方式绑架了“自由”。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喜欢是枝裕和的原因。人们所崇尚的,是能够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却又能尊重相对立的思考方式的人,不需要吼着喊着嘶哑着让别人同意你的人生。人们所探寻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内里,而非简单地制造言语或思维垃圾。

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以前流行过的一个词:慎独。无论你是大声喧哗还是静如处子,都能表里如一,宛如走路的速度,保持你的速度,无论是走得快还是走得慢,总能到达远方。

猜你喜欢

宋美龄好莱坞
从私家书信看早期宋美龄的婚姻观
从私家书信看宋美龄的婚姻观
宋美龄戒烟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宋美龄——中国抗战中一位睿智坚毅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