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之美
2016-03-07王伟
推介语
欣闻王伟讲师的三篇论文将在《名作欣赏》“青年学人”栏目刊载,我非常高兴,也乐意写几句“推荐”的话。王伟的硕士毕业论文是《林黛玉形象阐释史研究》,他对林黛玉形象研究史比较熟悉,因此,他的《论林黛玉之美》《“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试论林黛玉形象对“至情”主题的继承和超越》正是他毕业论文的延伸和扩展,所谓在熟田里耕作自有好收成。前文认为林黛玉具有清雅脱俗之美,论文从文化因子中发掘林黛玉之美貌,又从钗黛对比中感悟其心美,言之成理。后文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实现了对汤显祖《牡丹亭》提出的‘至情主题的继承和超越”,这是可靠的结论。第三篇论文是一篇问卷调查,这同样是王伟所熟悉的领域,因为他在读研期间帮助我做过《红楼梦》问卷调查课题的分析工作,这次恰好用得着,因此,他做问卷调查可谓轻车熟路了,文章自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之,王伟的三篇论文有理有据,显示出他苦读勤学、孜孜以求的可贵品质。他的论文写作启示人们,做学问要有选择性、连续性,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王人恩,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摘 要:在封建贵族世家贾府的众多红颜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其中的翘楚。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看,两人又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发掘作者赋予林黛玉的文化因子和她的才,可以发现,林黛玉的清雅脱俗之美。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芙蓉花
《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是父权制的封建时代,纯粹的社会权利始终属于男人,男人在家庭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也基本都是男性,女性作为配角或者只是一种性别符号的存在。《红楼梦》却不落窠臼,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性,其中主角主要是两位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双峰对峙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二者大致可归入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一类。在此,笔者将此并举,主要讨论一下林黛玉之美。
一、文化因子
从一定层面上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它不仅涉猎了文学的诸多样式,还有医学、建筑、美术、养生、茶道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可见,《红楼梦》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精深造诣。作者的这种文化造诣也不自觉地应用到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一)芙蓉花
《红楼梦》中的众女儿都有自己的象征花,在文本的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作者有明示。比如,薛宝钗的象征花是牡丹花,袭人的是桃花,探春的是杏花,等等,林黛玉的则是芙蓉花。作者将芙蓉花定为林黛玉的象征花,是有他的深意的。下面我们来看下芙蓉花。清人笔记小说有写:“芙蓉花是秋十月之花,芙蓉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芙蓉花性喜近水,种在池旁水畔最为适宜。花开时水影花颜,互相掩映,虚实有致,有‘照水芙蓉之称。”“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清汪灏等人在《群芳谱》的基础上编成《广群芳谱》上说:“芙蓉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全宋诗》中王安石《木芙蓉》诗写道:“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扶青镜欲妆慵。”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还有唐代白居易的《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以上文献无不说明芙蓉花具有两个特性:一是美,二是有拒霜之德。可见,芙蓉是一种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身的清雅之花。林黛玉的象征花是芙蓉花,也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之美。
(二)莫怨东风当自嗟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大家掣签饮酒为贾宝玉祝寿时,黛玉也掷了一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不要埋怨东风,应该嗟叹自己“红颜胜人多薄命”。这里道出了自嗟的缘由:因红颜胜人而薄命。我们看到上面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文及《红楼梦》作者引用“莫怨东风当自嗟”的用意,我们还应该注意王安石之前的同题诗《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不难看出,这首《明妃曲》表达的意思也不外乎“红颜胜人多薄命”一句。综上,作者以“莫怨东风当自嗟”诗句来对应林黛玉,是在赋予林黛玉两个特性,其一是有过人之美,其二是人生不幸。
(三)芙蓉花神
《红楼梦》众女儿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归宿,那就是薄命册,但每个人到了薄命册中的身份又是不同的。文本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说晴雯去做了芙蓉花神的帮手,昭示了林黛玉在薄命册中的身份是芙蓉花神。我们来看一下芙蓉花神典故的由来。五代十国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费慧,人称“花蕊夫人”。她的美貌“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而且花蕊夫人才情横溢,藻思清逸,世传《花蕊夫人宫词》。花蕊夫人喜芙蓉花,于是宫内城中遍植芙蓉,花开时节,“每至深秋,四十里为锦绣”。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攻下后蜀,沉迷于花蕊夫人的美色,封她为妃。花蕊夫人怀着亡国丧夫之恨,写下流芳千古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花蕊夫人暗自拜祭孟后主,最终被宋太祖发现,一怒之下把她杀了。花蕊夫人倒下时鲜血染红了院中的芙蓉花。人们敬仰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所以,可以说“芙蓉花神”是美貌,多才,刚直,自爱的女子的化身。同时,在《红楼梦》文本里,林黛玉也是芙蓉花神的化身。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也是看到了林黛玉身上有着流传的芙蓉花神故事里芙蓉花神身上的美好特性。
(四)西施
西施,中国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是不管版本怎样不同,有一点却是不变的,那就是排在首位的一直都是西施。在《红楼梦》中,被人直接形容为西施的只有黛玉和晴雯。而晴雯之所以也被形容为西施,是因为“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的”(《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红楼梦》文本从不同人的眼睛里写了林黛玉与西施的关联。首先是宝玉眼中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体态和气质上来说,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与西施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加娇弱,更加风流,更加楚楚动人。其次是旁人眼中的黛玉,文本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各位小姐时说道:“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兴儿的话,突出了林黛玉的两个特质,一是才,一是多病之美貌。其才其貌也正好应和了作者赋予其象征花所代表的特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着超比干之才、胜西施之貌的林黛玉的眼睛又是怎么样的。《红楼梦》的不同文本关于林黛玉的眉眼有着不同的描写:甲戌本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己卯本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庚辰本是“两弯半蹙峨眉,一对多情杏眼”,戚序本是“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列藏本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程甲本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虽然这里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从文本出发,考虑哪种说法更符合作者的原意。根据《红楼梦》的纪年来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最多不过六七岁,这时候的她失去了母亲,又远离了唯一的至亲之人父亲,孤身来到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见到了父母之外最亲的人,她的眼睛里应该是泛着泪光的。所以,综合以上的种种,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初进贾府林黛玉的神态应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林黛玉之貌做出这样的判断:从体态上来说,她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从容貌上来说,她是俊美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微微蹙起的眉头带动着眉毛如烟云缭绕。从气质和情态上来说,她是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
二、才
如果说,作者刻画林黛玉的美貌是惜字如金的话,那么在描写林黛玉之才的时候,就是将他如金的字当土一样挥洒了。作者在小说第二回就借贾宝玉之眼间接写出了林黛玉之才,而后又不遗余力地从不同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她的才。总结她的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口才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贾宝玉陪伴贾母在宁国府看戏回来后,去看望在家养病的薛宝钗,在梨香院和薛宝钗互相看彼此的玉和金锁时,林黛玉碰巧也过来看望薛宝钗,于是就发生了黛玉含酸吃醋呛话贾宝玉和李嬷嬷的小故事。薛宝钗对于林黛玉的呛话是这样说的:“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这里戚序本有回前诗:“幻情深处故多嗔,岂独颦儿爱妒人?”可见,这里作者要刻画的林黛玉不是说明她有妒忌,而是写她的伶牙俐齿。
再看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林黛玉戏谑史湘云说话咬舌头,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还有,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刘姥姥和贾母逛了大观园走后,惜春要画出大家的大观园游乐图,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和惜春一起讨论作画的事情,林黛玉给刘姥姥命名为“母蝗虫”。于是有了薛宝钗对于林黛玉口才的一番评价,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这里,很多批评者都认为林黛玉对刘姥姥不厚道,缺少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起码的尊重。笔者想说明两点:第一,刘姥姥是作为一位“打秋风”的形象出现的,这时候的她不代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没有依靠劳动去争取生活的资本。第二,刘姥姥自己都在说她知道她说笑话扮丑就是为了博大家尤其是贾母一笑,从这个角度出发,她是不尊重自己的。所以,我们不能脱离文本去苛责林黛玉。所以,这段话说明的问题是,林黛玉说话俏皮,即使是戏谑也很文雅。这也是她口才的一种体现。
(二)诗才
《红楼梦》中的诗文主要有两种类型:自由发挥型和命题作文型,它们对于文本的作用也各有不同。自由发挥型是从主观的视角体现小说的主题、人物命运、人物才情。而命题作文型则从客观视角映衬人物个性。《红楼梦》以闺中女儿“同题吟咏”为主的创作活动,沿用了文人墨客酬唱赠答的传统习惯。林黛玉的创作以自由发挥型为主,最重要的是三首七言歌行体长诗,分别是《藏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一首绝句《题帕三绝》“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素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绝句《五美吟》得到了宝钗的高度评价“别开生面”。林黛玉的命题作文型的创作也非常出色。主要表现在咏白海棠和咏菊的几首同题吟咏上。第三十七回中她写了《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典出宋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更为生动传神。李纨评价这首诗“风流别致”,而且深得宝玉赞赏。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菊花诗》十二首,名列榜首的前三首诗,都是黛玉的作品。社长“李纨说‘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由以上可见,林黛玉的诗才在红楼众女儿之中亦是白眉。
综上所述,笔者从文本出发,尝试着从文化因子中发掘林黛玉之美貌,又从钗黛对比中感悟了她的貌美和心美,文中之见难免出现一家之言,而不得众人之称。冯其庸先生言:“大哉,《红楼梦》!”又何止吾小生盖论之。以此文期先生大家批评讨论之。
参考文献:
[1] 辞源[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纪昀等.四库全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6]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