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

2016-03-07陆永品

初中生学习·中 2016年1期
关键词:舴艋戚戚双溪

陆永品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于1134年冬到达金华(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经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漂泊,使她满腔愁苦。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时,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上,景色还同样的景色,而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做。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了。她也不像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非比寻常。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像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像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沉重的愁呢?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等心理刻画,在读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盘,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分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善于写愁。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最为人们所传诵。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丈夫去世,饱尝了人生苦难之后在晚年所写的,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觅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托,希望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是愁苦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不同一般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说,她深深感到,时当深秋,气温多变,很难调养自己的身体。想用喝酒来暖身,也没有奏效,几杯薄酒入肚,仍然挡不住晚风吹来的寒气。从上述她怕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朦胧地看到她那由于感伤而瘦弱的身影,同时,这也衬托出她心境的凄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也”,过去了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大雁传书的故事,同盼望书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深秋是北雁南飞的季节,看到过雁是平常的事情,可是却使作者想起去世的丈夫而伤心。“雁过也”,写出了她凝眸远送大雁飞入天际的情景。在凝望而伤心的时候,她忽然想到,这只大雁似乎正是她过去在北方见过的。当年她不是曾想“好把音书凭过雁”(见《蝶恋花》),托大雁捎信吗?这种“旧时相识”的想象,真实地揭示了她的思绪,进一步透露了她追怀往事的感伤。

抬头望见了过雁,低头呢?看到了菊花。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就是写她看到菊花时的感受。黄花就是菊花。“谁”,指花。她看到遍地丛生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憔悴损)了,不由得为如今已无花可采(堪摘)而叹息。这里写残花,具体写出了景色的萧条,同时,也像写雁一样,重点还是在写人。在她惋惜菊花枯萎的话语里,我们似乎感觉到她也在自伤憔悴;在她无花可摘的感叹声中,我们也再一次听到她凄惨的心声。景色凄清,心情沉重,孤独寂寞,无所事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难熬过去。可是她却只能“守着窗儿”盼着天黑。难怪她要发出“独自怎生得黑”(孤单单地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这样痛苦的自白。

然而,老天好像并不体谅她的苦闷悲伤,那高大的梧桐树在晚风吹动下,发出了窸窣的响声,使她心烦,更何况又下起小雨来。这雨不紧不慢,无休无止,令人难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描写了这种情况。“更兼”,是又加上的意思,表现了作者极其烦恼的心情。到黄昏的“到”字,是一直到的意思,是说这烦人的细雨一直下个没完。特别是“点点滴滴”,用得更是恰到好处,突出了作者对细雨滴滴答答、没完没了的感受。它又同开头的七组叠字相呼应,使我们感到那种凄凉、冷落、单调的气氛贯穿始终,令人透不过气来。

写到这里,她已经通过对饮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绘,把她的凄苦情怀感人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有怀念,有寂寞,有辛酸,有苦恼,有绝望。在种种对复杂感受的回味中,她写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结句。“次第”,就是光景、情形。她似乎是向人争辩地说,她心中这种巨大的苦痛、复杂的感受,怎么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这一点睛之笔,使作品所表现的本来已经十分沉重的感情,又增添了巨大的分量。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它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在艺术上,作者驾驭语言、提炼口语以及细腻入微地从日常景物中揭示内心世界的技巧,都是值得借鉴的。

编辑/张怀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舴艋戚戚双溪
幼小衔接 携手共进
多彩双溪 润泽童年
访洪湖市珂里湾古村
春夜有寄
瓯江舴艋船
声声慢
武陵春·春晚
自嘲三首
当吃货成为孕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