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血管冲洗液在内瘘手术30例中的应用
2016-03-07李杰董一民周龙珍
李杰 董一民 周龙珍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血管冲洗液在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建立血管通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标准内瘘,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血管冲洗液进行冲洗,观察组以改良血管冲洗液进行冲洗,比较两组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内瘘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的内瘘血流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血管冲洗液在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于改善血流及降低血管痉挛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改良血管冲洗液;内瘘手术;常规血管冲洗液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73-02
血管通路在临床维持性血透中的应用率较高,而血管通路建立后的维持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如何实现较好的血管痉挛控制及血流维持是研究的重点,而要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对其影响因素的有效预防是基本前提[1-2]。笔者就改良血管冲洗液在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并与采用常规血管冲洗液冲洗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建立血管通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标准内瘘,將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3.5±6.6)岁,血透时间1.5~28.5月,平均(13.9±2.3)月,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其他14例。观察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3.7±6.3)岁,血透时间1.5~29.0月,平均(14.1±2.2)月,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其他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行标准内瘘,均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制作内瘘,内瘘成形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吻合口大小一致。观察组使用1∶0.2∶1肝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肝素100mg∶利多卡因0.2g∶生理盐水 100ml)血管冲洗液进行冲洗。对照组以1∶1肝素生理盐水(肝素100mg∶生理盐水100ml)血管冲洗液进行冲洗。所有患者如头静脉细小或局部狭窄,给予液性扩张。术后第1天始,常规服用氯吡格雷2周抗凝。然后将两组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血流指标进行比较。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内瘘血流指标采用PHILIPS iu22机器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吻合口内径(AD)及血流量(FV),由经验丰富者进行检查,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周及8周各检查1次,然后将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别统计,并进行分别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的血流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PSV、EDV、AD及FV等指标(P>0.05),而手术后1d、3周及8周观察组PSV、EDV、AD及F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长期性维持性血透患者受重视程度较高,血管通路维持也是重点方面,因此如何维护和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中应用率较高且应用效果及价值均值得肯定的血管通路[3-4],对其的相关研究较多,另外,临床研究显示,与血管通路应用时间及并发症防控密切相关的因素较多,其中血管冲洗液的选择与应用方式等均是对其影响较大的因素,以往的血管冲洗液多以肝素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制备,其具有较好的抗凝作用[5-6],对于血栓的防控效果较好,但是其应用效果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如对血管痉挛及血流量的改善及防控作用仍不佳,因此对其进行改进是临床的需求。
本文就改良血管冲洗液在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并与常规血管冲洗液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两种血管冲洗液比较显示,改良血管冲洗液在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中更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内瘘血流相关指标也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说明改良血管冲洗液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肯定,分析原因与利多卡因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有关,其还有镇静作用,因此对血管的痉挛具有积极的防控作用,达到改善血流的目的[7-8],这是配合肝素达到较佳的血栓防控的重要条件。综上所述,改良血管冲洗液在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于改善血流及降低血管痉挛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红,顾奇澜,朱宇莉,等.高频超声监测稳定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价值再评价[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2):118-121.
[2] 王琳,钟志慧,叶晴.改良后穿刺法对高位动静脉内瘘初期使用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1(6):98-99.
[3] 王勇.早期护理干预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探讨[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173-174.
[4] 廖丹,肖欢,李红,等.贝前列腺素钠联合氯吡格雷对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15,26(9):1197-1199.
[5] Bharath K. Mani,James O′Dowd,Lalit Kumar,et al.Vascular KCNQ (Kv7) potassium channels as common signaling intermediate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cerebral vasospasm: Kv7 channel openers to treat cerebral vasospasm[J]. 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13,61(1):51-62.
[6] 贺欣,汤锋,吴红艳,等.远红外线治疗仪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弹性和内径的临床观察[J]. 中国血液净化,2015,14(1):22-24.
[7] 赵颖,张丽娟,乔淑芳,等.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12):756-757.
[8] 许光瑜,祝旭飞,管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桡动脉血管条件对自体动静脉造瘘术的临床价值[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6):615-617.
(收稿日期:201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