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酒渣鼻红斑期1例
2016-03-07曾智颖徐杨青黄平
曾智颖 徐杨青 黄平
【摘要】介绍针刺治疗酒渣鼻的临床体会,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刺;五脏背俞穴;酒渣鼻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46-01
酒渣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以皮肤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及脓疱、丘疹等为特点的慢性皮肤病。因鼻色红如酒渣样,故名酒渣鼻,又称为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中医称“酒渣鼻”、“赤鼻”、“鼻准红”、“红鼻子”等。本病分为三期: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此病多发于中年人,男女均可发病。目前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精神因素、辛辣食物、嗜酒、高温、寒冷等刺激,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及蠕形螨感染等因素有关。
1 病例资料
刘某,女,25岁,公司职员。主诉:鼻部红斑三年、下颌红斑半年。病史:患者三年前无明显诱因鼻部突发红斑,寒冷刺激后红斑加重,于江西省中医院皮肤科就诊多次,诊断为酒渣鼻,给予甲硝唑、维生素B族药物、复方硫磺洗剂等内服、外用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给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一年前使用0.1%浓度他克莫司软膏于局部皮肤,每日2次,使用1月红斑基本消失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次,红斑完全消失后停用此药,停药1月后红斑复现。半年前下颌部出现红斑,经前加重。患者于2015年3月25日来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寻求针灸治疗。患者鼻部、下颌红斑,经前加重,时有缓解,饭后时有胀气,食纳可,夜间易醒,二便平。舌淡紅、苔黄、脉细数。无其他疾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酒渣鼻。给予患者针刺治疗。①穴位选择:肺俞、肝俞、心俞、脾俞、肾俞(上述穴位均取双侧);②体位:俯卧位;③针具:采用安迪牌无菌毫针0.30mm×25mm规格毫针;④针刺方法:暴露患者背部皮肤,用75%医用酒精对上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单手进针法直刺进针,速度破皮后手持针柄缓慢进针到一定深度后捻转行针,待感觉针下有沉滞感或患者感到针下有强烈酸胀麻重感并难以忍受时,即停止运针,留针30min。期间每隔10min对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1次。每日1次。2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d。治疗期间嘱患者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心情舒畅,忌辛辣食物、肥甘厚腻及饮酒。治疗第1个疗程后,患者鼻部及下颌红斑未见明显好转,但饭后胀气缓解,夜间睡眠较前好转。治疗第2个疗程后,患者鼻部红斑较前消退、下颌部红斑明显消退。治疗第3个疗程后鼻部及下颌部红斑明显消退。治疗三月后随访,患者面部未见红斑,自诉面部红斑未有反复。
2 讨论
《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南宋《三因方》曰:“肺热,鼻发赤瘰,俗名酒渣”。明《古今医统·鼻赤》:“酒渣鼻多是饮酒之人,酒气邪热,熏蒸面鼻,血热壅滞而成鼻齄,赤色者也。”清《医宗金鉴》:“此证生于准头,或鼻两边,有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紫,久变为里,最为缠绵。”可见从古至今酒渣鼻多为饮食不节,肺、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五行与五脏相对应,五行相生相克,五脏亦是如此,肺、脾、胃等脏腑生理功能失调,脏气太过或不及皆可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
背俞穴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具有调节五脏六腑阴阳的功能。《素问·长刺论》:“迫脏刺背,背俞也。”五脏之气不调,可以针刺五脏背俞穴,即肺俞、肝俞、心俞、脾俞、肾俞,由此可以调节五脏生理功能,进而影响相表里的六腑功能,使脏腑调和,脏腑和则阴阳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根据此患者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可知为肺、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气机不畅,针刺五脏背俞穴可调整其五脏六腑之气,使其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酒渣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