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虚拟现实技术对国际传播模式及效果的影响

2016-03-07杨奇光

国际传播 2016年1期

常 江 杨奇光

试析虚拟现实技术对国际传播模式及效果的影响

常 江 杨奇光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纽约时报》、美联社、美国广播公司和《卫报》四家知名国际媒体机构于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推出的代表性VR新闻作品进行深入的考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对现有国际传播模式及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取决于传播者或媒体机构是否能充分利用VR技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的、诉诸人类共通感官的媒介特征去有效传达自身的意图。

虚拟现实;国际传播;VR新闻;传播效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生产和流通日趋全球化的时代,这同时也是一个传播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时代。传播技术的进步与全球化的步伐从未如此紧密地结合,以令人膛目的速度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感官、认知和体验。信息的跨境传播从来都对技术有着高度的依赖。①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从航海时代的国际邮政到莫尔斯对电报的发明,从铺设于英法两国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到覆盖全球的卫星传输网络。历史与经验表明,每一项新传播技术的诞生都会对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效果产生即刻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当下的新技术热点,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亚待关注和讨论的议题。

VR技术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模拟(computer-simulated)和沉浸式多媒体(immersive multimedia)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科技。VR技术开始在国际传播领域引人注目,源于其与新闻生产实践的正式“联姻”,亦即VR新闻的诞生。这一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重大技术进步滥筋于2015年,以《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美联社等国际主流媒体推出的一系列成功的VR新闻作品为标志。①常江:“虚拟现实新闻:范式革命与观念困境”,《中国出版》,2016年第10期,第8页。伴随着国际主流媒体机构对VR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深度应用,至2016年上半年,世界范围内的VR新闻作品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一些业界人士认为2016年是“VR新闻元年”。在信息生产和流通高度全球化的当下,VR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日趋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势必会对现有的国际传播格局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英美四家主流新闻机构在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产出的代表性VR新闻产品为典型案例,就VR技术可能对国际传播模式及效果产生的影响展开探索性的研究。

一、VR新闻的技术路径

VR技术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手段和用户的接受方式两方面。目前VR内容的生产主要依靠具有360度摄像头的相机或者GoPro设备。利用这些设备,拍摄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忠实记录不同空间视角下的故事,再通过影像拼接技术和图像处理软件合成完整的360度全景影片。简单地讲,全景VR视频的制作过程可以被归纳为“拍摄—缝合—剪辑—发布”这四个步骤。需要说明的是,当下的VR新闻绝大多数以真实拍摄的全景视频为主体背景(目前仅有《卫报》推出的《6×9》VR作品是完全虚拟合成的),但理论上,真正意义上的VR视频还应包括强大交互设计,即观看者可以通过触发虚拟按钮在虚拟场景中获得交互反馈,但囿于观念和技术上的一些原因,VR技术的这一优势尚未出现在现有的VR新闻作品中。

对于当下的用户来说,智能手机客户端、在线视频以及可穿戴设备是观看VR新闻片的三种渠道。截至目前,已有《纽约时报》《卫报》、美国广播公司、“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和探索频道(Discovery)等知名国际媒体机构推出了针对iOS和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客户端(表1呈现了部分媒体机构VR产品的观看方式及广告语)。以《纽约时报》iOS系统客户端为例,观众可以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手机的方式,全方位地观看360度全景视频,也可以将手机置于“谷歌纸盒”(Google Cardboard)中观看,这种方式类似于戴特殊眼镜观看3D电影。2015年该报推出专门的VR新闻客户端后,陆续向超过一百万名订阅者免费寄送了“谷歌纸盒”。对于用户而言,这两种不同的观看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接受体验:前者呈现的是单屏画面,后者则是将左右两屏画面合成为3D效果。

在推出移动终端VR内容APP的同时,上述媒体机构还专门制作了面向PC端的在线视频,这使得观众即使在没有智能手机或当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时,仍可打开传统电脑页面通过点击并移动鼠标的方式观看360度全景视频。此外,可穿戴设备也为观看VR新闻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当下主流的穿戴设备包括Gear VR、Oculus Rift和HTC Vive等。

表1 部分媒体机构VR新闻产品的观看途径及广告语

VR新闻的观感体验虽然新奇,也招致不少质疑。2015年11月《纽约时报》推出“nytvr”客户端后,部分《纽约时报》的订阅者抱怨在使用免费赠送的头戴设备“谷歌纸盒”观看VR新闻时出现了重影问题。在苹果商店“nytvr”客户端的评论区中,名为“Trainman0722”的用户写道:“头戴设备没有将两个视频图像聚合完整,我看后感到非常头痛。”不过,正如表1中许多VR产品广告语中使用第二人称“你”来强调用户的主体地位一样,面对上述用户反馈的问题,《纽约时报》官方积极表示将不断完善VR技术的用户体验。

二、VR新闻片典型案例分析

阿芒·马特拉(A.Mattelart)将国际传播的三大基石概括为“战争”、“进步”和“文化”。①(法)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战争”历来是国际传播领域的焦点话题。直至今日,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国际新闻报道而言,发生在国家、地区间的战争、骚乱、恐袭等新闻事件始终是记者、编辑与自媒体人密切关注的议题。在现有运用VR技术制作的新闻作品中,战争和灾难始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之一。截至2016年6月30日,在《纽约时报》已上线的全部15条VR新闻报道中有4条与战争和灾难相关,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而“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RT 360”客户端推出的VR新闻更是主打“军事(演习)牌”,现已上线的全部14条VR新闻中有10条以军事(演习)为主题,占比超过70%。为了更好地说明目前VR技术对国际传播的模式及效果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纽约时报》、美联社、美国广播公司和《卫报》近期推出的四个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力的VR新闻报道案例展开分析。

(一)《纽约时报》:《流离失所》②视频来源于“nytvr”客户端.访问于2016年6月26日。

《纽约时报》推出的《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是一个典型的以战争、灾难为主题的VR新闻,其网站如此介绍这条VR新闻片诞生的背景:“由于战争和迫害,目前有将近六千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创‘二战’以来新高,其中半数是儿童”。③The Displaced: Introduction.http://www.nytimes.com/2015/11/08/magazine/the-displaced-introduc tion.html?_r=0.访问于2016年6月27日。这条VR新闻片以三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小孩为主要新闻人物,他们分别是来自乌克兰的11岁男孩Oleg、来自南苏丹的9岁男孩Chuol和来自叙利亚的12岁女孩Hana,事件的发展围绕他们生活的村庄和各自的生活故事展开。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儿童作为新闻人物,《纽约时报》杂志总编辑Jake Silverstein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尽管Oleg, Hana和Chuol只是三千万无家可归儿童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故事能够代表这一群体的整体经历”。④同上。

这部时长约11分钟的VR新闻以一个小男孩在被炮火炸毁的教室里用粉笔写字的画面作为开场镜头,背景音乐低沉凄婉,随后黑场出现“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字样,这非常像一般电影的开场。

新闻主体内容可以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别是Oleg,Chuol和Hana这三位主人公的出场和背景信息介绍,包括对其原国籍、流离失所原因以及目前生活状况的交代。第一位出场的是来自乌克兰的Oleg,他在旁白中讲述了去年居住的村庄经历了一场战争,同时表达了对这场战争极度恐惧的心理;第二位出场的是南苏丹的Chuol,由于生活的村庄被袭击,他和祖父逃到了一片有鳄鱼出没的沼泽地,并动情地说自己如果被鳄鱼咬住将经历一个缓慢的死亡过程,但即使这样也要比被武装人员杀死好;第三位出场的Hana和家人逃离了叙利亚,目前居住在黎巴嫩的一处难民安置地,她每天四点起床干农活补贴家用。

最具震撼力、也最能体现出VR新闻360度还原新闻现场能力的内容出现在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平行蒙太奇手法还原三位主人公生活的诸多细节。其中,Chuol和人们在旷野上等待飞机投掷救援食物并疯抢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伴随着飞机引擎的轰鸣声,观众本能地同镜头里的人一样仰头望向天空中的飞机,他们看到装有救援食物的巨大白色麻袋狠狠地砸在地上,掀起尘土,饥饿的人们则蜂拥向前抢夺属于自己的食物。此外,Oleg在化为废墟的村庄中和小伙伴一起骑车的场景以及Hana和小朋友在难民营追逐玩耍的场景也拥有巨大的情绪感染力。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三位主人公以独白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Hana希望战争能够尽快结束并希望自己能够过一个简单的小女孩的生活;Chuol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头狮子,消灭敌人,然后再变回孩子;Oleg则表示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不会再离开家乡。作为全片的结尾,第四部分是三位主人公再度亮相对着镜头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家乡,这一部分照应了开场并与开场镜头形成前后呼应。

(二)美联社:《寻找家园:加莱移民营地的生活》①视频来源于“RYOT VR”客户端,访问于2016年6月26日。

作为美联社推出的第一部360度全景VR新闻作品,《寻找家园:加莱移民营地的生活》(Seeking Home: Life inside the Calais Migrant Camp)记录了法国北部加莱移民营地里人们希望通过货运班列横渡英吉利海峡前往英国生活的故事,其创作母题依然是战争对人类的影响。这部时长五分半左右的VR新闻报道由美联社和位于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名为RYOT的公司共同合作完成。

新闻中的主要场景发生在搭建于公路边的帐篷营地,多数画面呈现了人们在加莱营地的日常生活状态。与《流离失所》相似,美联社的VR新闻也设置了三位主人公。第一位出场的是来自厄立特里亚的29岁的Zeragabr Tesfaslasie,他一开场就表示很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并慨叹自己的生活异常艰难;第二位主人公是来自达尔富尔的35岁的Mohammed Issa,他对镜头强调:“如果你还有欲求,就必须活下去”;第三位主人公是来自苏丹的27岁的Adam Mohammed,他描述了自己如何翻越铁路栅栏、搭乘货运班列、偷渡到英国的计划。即便生活艰辛,但新闻片中还展示了人们在营地中建设的餐馆、商店甚至理发店,营造出了一个与世隔绝却秩序井然的小社会景观,观众可以通过360度全景视频近距离感知加莱营地中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细节。

关于美联社和RYOT公司的合作方式,美联社摄像记者Dalton Bennett在一篇评论中指出,自身的工作主要是发现选题、了解事件背景并确定拍摄对象,而Tyson Sadler领衔的RYOT拍摄团队则负责拍摄现场以及后期缝合(stitch)视频素材,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这样一个VR新闻报道。①How we made our fi rst hard-news VR fi lm.https://insights.ap.org/whats-new/how-we-made-ourfirst-hard-news-vr-experience-seeking-home,访问于2016年6月28日。

(三)美国广播公司:《亲临叙利亚》②视频来源于“Jaunt VR”客户端,访问于2016年6月27日。

与美联社和RYOT合作的方式类似,美国广播公司推出的VR新闻作品《亲临叙利亚》(Inside Syria VR)也是与专业技术公司Jaunt联袂打造的新闻产品。叙利亚战争是该VR新闻的背景。连续不断的内战和恐怖袭击导致了约25万人死亡、900万人背井离乡,同样蒙难的还有现存于叙利亚境内的诸多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象征着西方文明的滥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广播公司将受损的文物及其修复工作选定为报道角度,并选派记者和技术团队进入大马士革完成了这部作品的拍摄。

与前两个案例中对记者角色的隐藏不同,美国广播公司的这条VR新闻报道选择让记者出镜,叙事风格与传统新闻报道更为接近。新闻片开头是从城市制高点对大马士革城区的俯瞰,旁白介绍了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以及战争对这座城市的影响。随后是出镜记者在城堡广场向观众描述主要建筑物的历史以及城市中夜晚的集市。片中展示了修复和转移被战争损坏的文物的过程,其中有文物修复工作者对破损文物进行分类、拍照、包装的一系列镜头。结尾部分通过旁白形式介绍一组壁画和位于国家博物馆的地下古代墓穴,观众同样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移动手机或拖动鼠标观看360度全景视频。

(四)《卫报》:《6×9》③视频来源于“Guardian VR”客户端,访问于2016年6月28日。

如果一个人每天中有23小时被关在6×9英尺(约5平米)的牢房里,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英国《卫报》推出的VR新闻报道《6×9》将观众置于模拟监狱牢房的环境中,营造了强烈而逼真的压迫氛围。报道关注囚犯的生存环境这一全球性的话题并指出单人监狱会导致囚犯精神系统的损伤。

不同于前三个案例致力于对多个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的呈现,《6×9》所呈现的场景只有一个——一个由电脑程序设计出的虚拟监狱。整部VR新闻视频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较为缓慢的开头,以黑色背景加白色字幕的方式交代了“美国目前有8万到10万人被关押在单人监狱中”这一背景信息,这些犯人往往在由水泥构筑的监狱里待22至24个小时,并且持续数天甚至数十年。第二部分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背景音响首先以第二人称“你”直接向观众说“欢迎来到你的监狱,你将在这里待23个小时”。接下来不同人物的采访同期声交替出现。与此同时,监狱的内墙上开始显现一些关键词,例如“侮辱”(assault)、“不许吃东西”(not eating your food)、“毒品”(drugs)等。随后,整个画面开始在垂直方向上不断向上移动直至迫近天花板,此时心理学家的声音出现,心理学家同样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说道:“在这一过程中你将经历许多阶段,其中一些阶段的到来会比其他的更为迅速”。心理学家的声音消失后,之前出现过的被采访对象们再度交替说话,其中马桶漏水不断发出的滴答声和被采访对象故意模仿漏水声的细节强化了那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在第三部分中,心理学家的声音再度出现,整体节奏放缓。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单人监狱因为剥夺了人的社会交往,因而会对人产生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后果,并最终导致人们精神的损伤。

这条VR新闻的发生场地就在5平米的牢房里,全程各种声音的出现推动着叙事的发展。声音的运用是这条VR新闻报道的突出亮点,特别是当伴随着视角不断升高至天花板时,各种嘶吼声、敲门声、撞击声以左右声道的形式交替出现,形成了较强的立体环绕效果。360度全景画面和立体声一起对观众的感官形成了强烈的刺激。

三、VR技术对国际传播模式的重塑

结合现有VR新闻的生产实践,我们不妨回归拉斯韦尔的“5W”经典传播模式,分别从生产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这五个方面思考VR技术对传统国际传播模式产生的影响(或破坏)。

在VR新闻的生产者方面,上述四个案例中,《纽约时报》和《卫报》的VR新闻生产主体就是媒体机构自身,而美联社和美国广播公司则采取了传统媒体和VR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其中RYOT 技术公司是美联社的合作伙伴,Jaunt公司是美国广播公司的合作伙伴。因此,VR新闻的生产主体表现为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类型。这表明在生产的层面,技术和内容的契合度尚未达到严丝合缝的程度。VR技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VR新闻生产的“外援”,而VR新闻作品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电视(视频)新闻片的形态。

在VR新闻的内容表现方面,战争、灾难类主题是最为常见的新闻题材,这一题材之所以高频出现,一方面因为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和冲突是国际传播领域中受到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因为战争和灾难题材的新闻现场感强且一般观众很难亲临新闻现场,VR新闻的全景式画面以及声画配合能够为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这也是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适用性体现——并非所有的新闻题材都适合或者有必要使用VR手段,但作为国际传播热点话题的战争与灾难题材却与VR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性。

从媒介的角度看,VR技术显然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认知,特别是与VR技术相伴生的全景视频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极大丰富了承载新闻的媒介形态。正如VR科技公司Jaunt首席执行官Jens Christensen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全息化的VR技术为人们接触真实的客体提供了全新方式,观众能够通过VR媒介感知到他们就在那里”。①ABC NEWS and JAUNT Collaborate o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Inside War-torn Syria.https://www.jauntvr.com/abc-and-jaunt/.访问于2016年6月28日。

从接受的角度看,对于VR新闻的主要观看群体来说,“受众”的定义似乎正在被进一步改写。美联社VR新闻《寻找家园:加莱移民营地的生活》导演Dalton Bennett说:“将权力移交给观众,让观众有掌控力,VR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自我和新闻事件的情感联系。”②How we made our first hard-news VR film.https://insights.ap.org/whats-new/how-we-madeour-first-hard-news-vr-experience-seeking-home.访问于2016年6月28日。如果说以往“积极受众”的“积极性”还停留在认知层面、主要以一种静态形式存在的话,那么通过旋转手机或者通过选择可穿戴设备观看VR新闻这一行为本身已使受众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展至行动层面——受众不仅可以选择看什么新闻、如何理解新闻,而且可以选择通过什么设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新闻,这无疑进一步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不过,尽管导演希望将权力移交给观众,但是VR新闻在拍摄中主观镜头的使用以及视频剪辑过程仍然体现着生产者的主观意志,传统的“传—受”关系依然存在,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VR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联姻不仅仅是“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更是为传播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和新的评价体系。一方面,360度全景视频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二维画面的信息承载量,创造了人们与遥远世界产生勾连的直接体验,打破传统电视新闻中唯一的画面表现;另一方面,浸润式的场景也为每一个身临其境的观众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感知可能,新闻接受成为一项包含更多情绪卷入的行为。正如一位名为Isaac White的观众在YouTube上观看过《纽约时报》的《流离失所》后表示,自己起初认为VR不过是一种低级而花哨的技术手段,但看了整部片子后,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确实激发起了人们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孩童的同情心。③The Displaced | 360 VR Video | The New York Time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avbpCuvkI.访问于2016年6月28日。从传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伦理的角度看,VR技术所带来的这种高度情感卷入的传播效果或许是有争议的。比如,VR技术强调感官体验是否会诱使生产者在信息的筛选中有意选用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新闻事实而选择性忽略其他事实,从而损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再比如,对于战争、灾难现场的全景式呈现是否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其亲属造成二次心理创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待对VR新闻生产逻辑的进一步研究。

VR技术因诉诸人类的普遍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且借助无远弗届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传播和接受,故从诞生起便具备了一种“全球性”,这从为数不多现有的VR新闻产品的选题和叙事便可一窥究竟。这预示着VR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巨大的应用前景,原有的国际传播模式和效果也将因VR技术的成熟而发生巨大变化。但结合现有的VR新闻生产实践来看,目前这项传播新技术在国际传播中主要应用在较为传统的国际新闻视频报道领域。VR技术虽为国际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效果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但由于这项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即便是最简单的VR新闻作品的生产仍需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本文提及的包括《纽约时报》、《卫报》、美联社以及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资深媒体机构目前推出的VR作品,总体数量仍很少,且更新速度也较为缓慢,对于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国际新闻领域来说,这显然不足以支撑日常新闻生产。因此,从生产和传播模式上看,目前的VR新闻更近似于新闻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更具沉浸性。

除了国际新闻报道外,在国际传播领域,VR技术是否还有其他的应用方式或潜力呢?我们不妨做如下合理的推定:国际传播效果的实现往往有赖于跨文化沟通的顺畅,既然VR技术能够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弥合时空距离的沟壑,为不在新闻现场的观众创造出共同的、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那么其对于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间的交往和传播实践来说,显然也具备不容忽视的优势。VR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不取决于“VR新闻”这一具体的产品(或文本)究竟发展出怎样繁复的形态,而取决于传播者或媒体机构是否能充分利用VR技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的、诉诸人类共通感官的媒介特征,实现更为顺畅的跨文化传播。

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以国际传播为定位的一些新闻媒体已经提出了VR新闻的生产构想,如中国网新闻中心便开创了国内首个“虚拟现实”新闻实验室,其宗旨是“以一种国外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做国际传播,①中国网虚拟现实VR新闻频道.http://vr.china.com.cn.访问于2016年6月27日。但截至本文完成时,国内尚未出现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VR国际传播产品。如何充分利用VR技术,革新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传统思路,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是学界和业界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

(责任编辑:周亭)

常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日内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杨奇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