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6-03-07龙全铭
龙全铭
1.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华西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龙全铭
1.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华西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统计观察术后成功率、术前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即刻造影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处支架扩张良好,残余狭窄率小于10%,血流通畅,患侧椎动脉均转为正向供血;术后,28例患者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4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 例术后 30 min 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经内科降压、扩容等保守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出院;经随访发现,1例患者术后锁骨下动脉再狭窄,1例支架断裂。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发出椎动脉前的一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ubA)或无名动脉近心端狭窄或完全闭塞,同侧椎动脉血液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心端,引起后循环系统缺血的症状[1]。本文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7~78岁,平均(58.44±4.72)岁;左侧20例,右侧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2]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低流速、低搏动频谱形态改变,椎动脉收缩期血流方向相反,呈锁骨下动脉盗血Ⅱ或Ⅲ期(部分性或完全性),最后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局部麻醉下,常规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猪尾巴造影导管置于升主动脉,做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同时明确患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的情况。
诊断明确后,插入椎动脉导管或眼镜蛇导管,与导丝配合,选择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导丝及导管配合通过狭窄段至远端,造影证实导管位于病变远端的腋动脉内。更换导引导管或长鞘,先端置于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先用球囊沿导丝送至狭窄段,严重者行预扩张。选择球扩式支架,精确定位后,准确释放。造影观察血流通畅情况。
对于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先将导引导管先端抵置于闭塞部位近心端,在椎动脉导管及导丝配合下,用导丝头端耐心反复试探,直至导丝、导管通过闭塞段;对于反复尝试不能从近心端开通者,采用经患肢肱动脉逆行穿刺插管,导管、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闭塞段后,将支架释放于病变段。目前多建议应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因为其定位准确,释放简单。而自膨式支架释放时容易移位,充分的球囊预扩张,可以减少支架移位的发生。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d-1和阿司匹林100mg·d-1,术后3个月停服氯吡格雷,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患者术后需门诊复诊,测量双上肢血压,3、6个月时做B超或CTA复查,以后每年复诊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观察术后成功率、术前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即刻造影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处支架扩张良好,残余狭窄率小于10%,血流通畅,患侧椎动脉均转为正向供血。
术后,28例患者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4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 例术后 30 min 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经内科降压、扩容等保守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出院。经随访发现,1例患者术后锁骨下动脉再狭窄,1例支架断裂。
3 讨论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是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经 Willis 动脉环,再经同侧椎动脉“虹吸”作用,使部分脑血流逆行灌入患侧上肢,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患侧上肢缺血的一组症状群[3]。常见症状主要为:间歇性眩晕、头痛、走路不稳、复视、听力减退、头枕部疼痛以及患肢疼痛、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SSS超过 90% 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少数为大动脉炎等所致[4]。由于左侧锁骨下动脉的成角比较锐,故约有 80%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发生在左侧,右侧少见,本研究32例患者中,左侧20例,右侧12例。
SSS 既往以手术为主,分为经胸术式和非经胸术式。其中,经胸手术的并发症发病率及手术死亡率较高,目前已较少采用;非经胸术式已将死亡率降至 5.4% 以下,主要并发症有卒中、血栓形成、颈淋巴漏、 Horner 综合征等。近年来, 腔内治疗因具有安全、微创、有效的特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是治疗SSS 的首选方法[5]。
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首选股动脉入路,其优点是股动脉易穿刺,操作方便,并发症率低,且可植入 8F 以上导管操作。 对于间断性闭塞和近端开口部位重度狭窄者建议以支架植入治疗为主,以达到扩张病变、 抵抗动脉硬化斑块弹性回缩的目的,从而获得了最大管腔面积,术后疗效肯定,但应尽量避免损伤范围过大或支架过长。特别注意病变位于起始部位时, 在保障完全覆盖狭窄病变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的长度[6]。当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闭塞性病变时, 经股动脉入路开通困难,可联合肱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成形术, 能有效提高SSS 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3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即刻造影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处支架扩张良好,残余狭窄率小于10%,血流通畅,患侧椎动脉均转为正向供血。术后,28例患者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4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 例术后 30 min 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经内科降压、扩容等保守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出院。经随访发现,1例患者术后锁骨下动脉再狭窄,1例支架断裂。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 SSS可有效改善椎动脉盗血、血管通畅率,手术成功率高, 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戴真煜,朱军,姚立正,等.双入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 (8) :655-656.
[2]李军荣,李圣华,羊文娟,等.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5):61-62.
[3]刘波,帅杰,李志伟.盗血椎动脉的直径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4):1469-1470.
[4]张梅,冯凯,于海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血管内支架治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24(4):232-233.
[5]徐军,王君,李宝民,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再认识及血管内治疗[J].第六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21):1642-1645.
[6]王云,蒋国民,蒋利强,等.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7):626-629.
R743.3
A
1672-5018(2016)09-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