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季羡林学术年谱(一)

2016-03-07蒋慧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季羡林清华大学

蒋慧琳

(深圳大学 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季羡林学术年谱(一)

蒋慧琳

(深圳大学 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季羡林出生贫苦家庭,年幼便离家到济南跟叔父生活。叔父对这个季氏家族唯一的后继人管教甚严,送其上私塾、进学堂,读古书、修外文。少年季羡林聪颖调皮,喜欢背着叔父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高中阶段便能创作小说并发表在著名报刊,毕业后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为了将来能留学,选择了就读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在这里遇到陈寅恪和朱光潜等名师,深受教益。大学毕业之后回济南教书一年,继而考上赴德国留学的机会。1935年9月到达德国,1941年在哥廷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在这期间,季羡林遇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梵文老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并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1946年回国。德国十一年的生活,既磨练了季羡林的生存意志,也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阶段。

关键词:季羡林;出生;济南求学;清华大学;哥廷根大学

1911—1916年(出生到五岁)

季羡林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6日)山东省清 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在临清时用名季宝山,乳名“双喜”。到济南后叔父为其更名为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别署羡林、羡;在德国发表文章用的名字是Dschi Hian-Lin。

祖父季老苔弟兄(分别叫汝吉,即举人;秀吉,即季老苔)一辈从康庄镇的王里长屯移居到大官庄,季氏的大本营如今仍然在王里长屯。季姓的祖先,按季羡林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的季文子,“文子忠而有贤行”(《论语·公冶长》)。父亲季嗣廉,认字,能读书,是好充大爷的人物,愿意在集市上请客吃饭,人称季七爷;母亲季赵氏,邻村王里长屯人。

季羡林六岁以前在清平跟随马景恭老师识字。小时候家境极为艰难,平常以高梁面饼子为主食,蘸着从盐碱地里提炼出来的苦盐吃。

1917年(六岁)

因家贫被送到济南过继给叔父抚养。叔父季嗣诚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靠自学获得了知识和本领。他能作诗、填词、写字、刻图章;喜爱宋明理学。到了济南不久,叔父安排季羡林进曹家巷私塾,读《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七岁)

这一年,生过一次天花,非常危险,痊愈后落下较浅的麻子。

秋天,进济南南城城墙根门内升官街西头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校长是王士栋兼任。因课本中有一篇童话《阿拉伯人和骆驼》,被叔父强迫转学。

1920年(九岁)

转学进济南新育小学,即今天的山东省实验小学,因认识一个“骡”字,定为高级小学一年级。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读闲书《封神演义》、《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等。

课余开始学英文。参加作文比赛,题作《游开元寺记》排在八九名之后。

1923年(十二岁)

小学毕业,考取正谊中学。学校有国文杜老师、徐金台老师授课,英文郑又桥老师授课;此间,深受鞠思敏老师爱国主义教育影响。下午课后参加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开始接受叔父编选的《课侄选文》教育。外国文学则读了《莎氏乐府本事》、《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纳氏文法》等。

1924年(十三岁)

这一年,印度诗圣泰戈尔到济南,并发表演讲。季羡林当时并不了解泰戈尔,对泰戈尔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但是因为好奇,也跟着大人们挤进了泰戈尔发表演说的会场。季羡林回忆道:“他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他那长须长袍非常有趣。他一身的仙风道骨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在60年代,他写了3篇有关泰戈尔的文章。

1925年(十四岁)

春天,父亲在故乡清平官庄病倒,季羡林和叔父从济南回老家探望。暑假,父亲去世,再次从济南回临清奔丧。

1926年(十五岁)

在正谊中学初中毕业,不需考试直升高中。半年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文科高中,受到王寿彭、王崑玉、等先生的看重。作文《读〈徐文长传〉书后》受到王崑玉老师的赞赏,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自学《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的文集。读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开始学习德文。

1928年(十七岁)

日本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短篇小说《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发表在天津的《益世报》。署名希逋。

1929年(十八岁)

2月份复学,就读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这是季羡林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国文方面,学校有几个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他开始读泰戈尔的作品,翻译泰戈尔的诗,模仿泰戈尔的诗体写一些小诗。一篇《现代文艺的使命》深得胡也频喜爱。在董秋芳老师“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习作,记述自己回乡奔父丧的悲痛心情。得到的批语是:“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

高中三年的六次考试,得六个“甲等第一名”,受到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的嘉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赠送一个扇面奖励季羡林。

这一年,由叔父、婶母包办,与彭德华结婚。

1930年(十九岁)

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报考邮务生,未能如愿。夏季到北京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在大约八九千“举子”中脱颖而出并“连中双元”——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了将来留学的便捷,选择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这个系分三个专修方向(specialized):英文、德文、法文。只要选某种语言一至四年,就算是专修某种语言。季羡林的专修方向是德文。大学四年之内,共有三个教授授课,两位德国人,一位中国人。在课堂上,中国老师只说汉语,德国老师只说英语,从来不用德语讲课。

教授中外籍人士居多,不管是哪国人,上课都讲英语,连中国教授也多半讲英语。课程也以英国文学为主,课本都是英文的,有“欧洲文学史”、“欧洲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文艺批评”、“莎士比亚”、“英国浪漫诗人”、“近代长篇小说”、“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美学)”、“西洋通史”、“大一国文”、“一二年级英语”等等。

受陈寅恪、吴宓、叶公超、朱光潜等大师指教。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开始对佛教研究感兴趣。选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对这门课印象深刻,获益匪浅。季羡林后来说:“这两门课对我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一直影响到现在。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分不开的。”

选修法文和俄文。相继写出散文《枸杞树》、《黄昏》、《回忆》、《年》、《兔子》、《母与子》、《红》、《寂寞》并于此后不久发表在报刊上。翻译多篇外国名家的短篇小说。协助吴宓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当时的作家中,他喜欢沈从文、巴金、老舍、徐志摩;对左翼作家的创作态度有质疑,因为他想写的是“永久的东西”,而不是“瞪着眼睛造谣”出来的应景之作。在外国作家中,他欣赏Holderlin、Verlaine、Baudelaire、Blake、Keats等人的象征或者唯美派风格。

1931年(二十岁)

“九一八”之后,去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

1932年(二十一岁)

读法文、德文、俄文,还决心读希腊文。到城里八大胡同、中南海公园、琉璃厂看梅兰芳演戏。

决定翻译近代小品文,把翻译的第一批“外国文坛消息”稿交到吴宓手中。

因读过巴金的《灭亡》便开始关注他,恰逢在杨丙辰先生宴请的晚宴中第一次见到了巴金本人。

10月的一天,见到胡适并听他演讲,题目是《文化冲突的问题》。记得胡适这次讲演的神态、语速都很好,但为时间所限,帽子又太大,故匆匆收场,没能深入下去,给季羡林留下少许遗憾。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一次发表季羡林摘译的几则文坛消息,此后《文学副刊》上的“欧美文坛杂讯”和“近顷欧美文人逝世汇志”陆续登有他摘译的文坛消息,如有《辛克莱回忆录》(书评)等,但均无署名。

应郭佩苍邀请,晚上去民众学校做教员,讲《农民千字课》。

1933年(二十二岁)

春,女儿婉如出生。

译作《代替一篇春歌》发表在《清华周刊》第39卷第1期。

《现代才被发现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发表在《清华周刊》第39卷第5、6期。

摘译美国女作家勃克夫人新出版长篇小说《儿子们》的消息,发表在1933年5月22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81期。

1933年1月29日,美国女诗人萨拉·蒂斯代尔逝世。吴宓交代季羡林写一篇纪念文。季羡林从美国评论周刊《新共和》杂志摘译有关蒂斯代尔的生平事迹,顺利完成了纪念文章的写作。

为最新出版的诗集《烙印》和小说《家》写书评,发表在《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年9月4日和9月11日。是当时最快的评论。

母亲去世,从清华回济南临清奔丧,万分悲痛。从此无论身处何地都思念母亲,对母亲的逝世抱终天之恨。后来写就的《赋得永久的悔》,悔的就是写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他介绍燕京大学教授陆志韦第三本白话诗集《申酉小唱》的短评文章。他评价这本诗集有两个新倾向:一是哲理的倾向,一是民歌的倾向。客观而论,季羡林的评价是有见地的。

《北晨学园副刊》第7号“诗与批评”版,发表《关于〈烙印〉的几句话》。

《枸杞树》在《文艺副刊》上连载,得到文学圈内人士好评。

1934年(二十三岁)

1月6日,在“文学季刊社”见到巴金、沈从文、俞平伯、郑振铎、朱自清、台静农、靳以等。

散文《回忆》发表在《清华周刊》第41卷第3、4期文艺专号。

《夜会》(书评)、《寂寞》发表在《文学季刊》创刊号。

《黄昏》发表在《文艺月刊》第5卷第3期。

《兔子》发表在《文学季刊》第2期。

《母与子》发表在《现代》第6卷第1期。

《红》发表在《文学》第3卷第4期。

《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发表在《文学评论》第1卷第2期。

《The early poems of Hölderlin》(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发表在《清华周刊》第39卷第5、6期。

《救救小品文》发表在《文学评论》第1卷第2期。

《读〈梁允达〉及〈村长之家〉》(剧评)发表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毕业。论文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ölderlin(《论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指导教师是艾克(Ecke)。

秋,应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校长宋还吾之邀,担任该校国文教员。

季羡林喜欢陶渊明的诗,请聚文斋书店送来一部明刊《陶渊明集》,想搜集所有的陶渊明印本,作一个版本源流考。

1935年(二十四岁)

1月,从报上看到德国远东协会致函清华要求互派助教学生,写信给吴宓,询问详细办法。

2月,《留夷》出刊,非常高兴。开始翻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月,忙着编第五期《留夷》。

4月,写《老人》,接到李长之来信,得知清华与德国远东协会交换研究生办法已决定,并替他报了名。

5月l5日,儿子季延宗出生。夏,婶母老祖陈绍泽跟叔父结婚。《老人》发表在《益世报》(文学副刊第12期)。被《民国日报》聘为文学顾问。

6月,开始翻译《抽思》。接到尤炳圻的信,得知自己被清华留德西洋文学系选送留学,非常高兴。

7月,移交《留夷》的编辑事务给柏寒。

8月,《去故国》发表在《益世报》(文学副刊第25期)。分别拜见了冯友兰、闻一多、蒋廷黻;和乔冠华一起到天津的俄、德两国领事馆办签证。31日,与乔冠华、王竹溪、敦福堂等人一起乘火车离京。

9月14日到柏林。和乔冠华一起在柏林大学补习由赫姆讲授的德语口语。

德国学术交换处起初是派季羡林到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大学,后又改派他到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原本以为在哥廷根读两年书便回国,没想到一住就是十年。

结识章士钊之子章用,此后经常到章用家吃饭、喝茶、畅谈诗文。

把到德国后写的第一篇文章《表的喜剧》及《听诗》寄给储安平,分别发表在《文学时代》1936年第1卷的第3期、第6期。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发表在《益世报》(文学副刊第31期)。

1936年(二十五岁)

春季,在课表上看到瓦尔德施米特开的梵文初学课,下定选择攻读梵文的决心。季羡林主修是印度学,副修是英国语文学和斯拉夫语文学。

为了学好语言,在学术上作出成绩,此后十年,季羡林几乎过着苦行僧般的学人生活。每天往返于房东欧朴尔家与梵文研究所之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同四门外语拼命。生活极其单调、乏味。由于梵文既重要,又难学,所以他把主要精力全用在学习梵文上。

1937年(二十六岁)

交换期满,日军发动卢沟桥事件,有家难归。留学费用即将中断,季羡林既矛盾又苦恼。所幸受汉文系主任古斯塔夫·哈隆教授推荐,到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任中文讲师,兼管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留学生活才又有了新保障。

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德学会编译的“中德文化丛书”——《五十年的德国学术》(四卷),其中拉丁语系的语文学署名是吕布克(Wilhelm Meyer Lübke)和季羡林。

1939年(二十七岁)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参军。已退休的西克教授,以垂暮之年出来代替上课。西克教授是著名的梵文大师,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之一。在西克教授代课的三个学期中,他把最擅长的印度古代诗歌集《梨俱吠陀》、印度古典语法《大疏》和吐火罗文,悉心传授给季羡林。

好友章用病逝,季羡林深感痛惜。后来,写了《忆章用》一文。

1940年(二十九岁)

第五学期进入瓦尔德施米特指导的“讨论班”,读中国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

第六学期同导师商量博士论文的题目,季羡林告诉导师希望研究佛典梵语的语法。

季羡林以德国老师的工作态度为楷模,认为德国学者的“彻底性”名震寰宇;他们的学风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后才发表。

1941年(三十岁)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 Verbums in den Gathas des Mahavastu(《〈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动词的变格》),引起轰动。轰动主要来自Prof.Krause(克劳泽教授)对他的论文赞不绝口,其中,对他论文中关于Endungmatha(动词语尾matha)的一段关于语尾-matha的附录,给予极高的评价。据说在古希腊文中有类似的语尾,这种偶合,对研究印欧话系比较语言学有突破性的意义。

这一年,在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全优,补考英文口试,又得一个sehrgut。

德国留学期间学习的外语: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南斯拉夫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斯拉夫文、俄文、吐火罗文、德文、英文、法文、阿拉伯文、印度古代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的语言、巴利语、古典戏曲中的语言、佛教混合梵语等等)。

1942年(三十一岁)

德国政府承认南京汉奸汪记政府,国民党政府公使馆被迫迁到瑞士。

因护照到期又无法延长,季羡林和张维几个留在哥廷根的留学生到警察局宣布为无国籍者。

1943年(三十二岁)

Parallelversionen zur tocharischen Rezension des Punyavanta—Jātaka发表在《德国东方学报》第97卷第2期。

1944年(三十三岁)

Die Urnwandlung der Endung-am in-o und-u im

Mittelindischen发表在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集刊·语言学历史学类》1944年第六号。

博士后五年内,写了几篇长的学术论文,每一篇都有新的创见;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引用。留德期间,是他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

1945年(三十四岁)

跟其他留学生一起离开德国去瑞士,等待大使馆安排回国。

与德国弗里茨·克恩(Fritz Ker)波恩大学的历史教授共同翻译《四书》,得稿费。

季羡林在留德十年日记里面写到:“我真爱书,书简直是我的命。”在哥廷根大学那些年,他在系图书室读了大量中国古籍,尤其是笔记小说以及佛教大藏经。据统计他在德国读过的书有:

《楚辞》、《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代学者简史》、《张季植先生传记》、《红楼梦》、《德国文学史》、《甲寅》、《威尼斯之死》、《佛陀和他的学说》、《佛陀的生涯及思想》、《胡适文存》、《人物评述》、《法国大革命史》、《拿破仑论》、《印度哲学宗教史》、《中国思想》、《古印度文学》、《印度古代文学史》、《印度往事》、《佛教传说》、《文艺心理学》、《中国的精神和力量》、《太平天国野史》、《太平天国新记》、《苏曼殊年谱及其他》、《近代中国史料》、《曾国藩书札》、《西康图经》、《章实斋先生年谱》、《五十年来德国的学术》、《禹贡》、《梁任公全集》、《王荆公集》、《古文字学导论》、《英国文学史》、《老残游记》、《庸盦笔记》、《庸闲斋笔记》、《夜雨秋灯录》、《池北偶谈》、《阅微草堂笔记》、《谐铎》、《满清稗史》、《子不语》、《春在堂随笔》、《清代笔记》、《客窗闲话》、《两般秋雨盦随笔》、《冷庐杂识》、《国学论文索引》、《中国韵文史》、《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山静居诗话》、《拜经楼诗话》、《石洲诗话》、《北江诗话》、《余冬诗话》、《四溟诗话》、《今世说》、《先进遗风》、《小沧浪笔谈》、《先进遗风》、《归田诗话》、《菽园杂技》、《翰林记》、《乔治·比勒》、《天竺心影》、《画禅室随笔》、《词学通论》、《渔洋精华录》、《中国的西北角》、《中华两千年史》、《古史辨自序》、《中国文学大系》、《俄国之兴起》、《近代散文抄》、《述异记》、《唐人说荟》、《越缦堂笔记》、《西比利亚之征服》、《坚瓠集》、《萍踪寄语》、《现代英国的历史和形态》、《中国的新生》、《云自在堪笔记》、《六度集经》、《涧泉日记》、《漱华随笔》、《东坡诗话录》、《搜身后记》、《东斋记事》、《涑水记闻》、《魏书·释志老》、《柳边纪略》、《记宁古塔事情》、《老学庵笔记》、《柳南随笔》、《贤愚经》、《茶余客话》、《刘宾客嘉话录》、《朝野佥载》、《祝允明野记》、《文昌杂录》、《中吴纪闻》、《滇南新语》、《却扫编》、《续世说》、《岭表录异》、《卫藏通志》、《塞外杂识》、《台海史槎录》、《破僧事》、《近百年史料续编》、《辅仁学志》、《吕留良及其思想》、《图书评论》、《西域佛教之研究》、《熙朝新语》、《重论文斋笔记》、《郎潜纪闻》、《芸蕞编》、《燕下乡睉录》、《后汉书·西域记》、《三借庐笔谈》、《客窗闲话》、《世说新语》、《吴梅词学通论》、《天放楼文言》、《天放楼诗集》、《中华公论》、《惜抱轩集》、《定庵杂诗》、《文望溪文抄》、《曾文正公诗文集》、《宋之问集》、《洪北江集》、《唐诗纪事》、《陈迦陵文集》、《震川集》、《东方和我们》、《丝绸之路》、《成吉思汗传》、《盛明杂剧》、《四声猿》、《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永忠年谱》、《德·昆西》、《布登勃洛克家族》、《在西方,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文化之交流》、《沈从文自传》、《蜀道难》。

(责任编校:周欣)

作者简介:蒋慧琳(1980-)女,湖南永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印度文学与中印文化关系。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048-04

编者按: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印,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宗师。他一生与文字为伴,著述等身,在印度学、佛学、翻译、中外文化交流、比较文学研究、散文、国学等领域均有卓著贡献。本刊将分期登出《季羡林学术年谱》,以期能总体展现季先生一生辉煌的学术成就。

猜你喜欢

季羡林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书斋
听雨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来而不往
回归,和再出发——序《清华大学学生诗词选》
咪咪(节选)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