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3-07刘雪飞
姚 垚,刘 群,刘雪飞
(皖南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三自”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姚垚,刘群,刘雪飞
(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宿舍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载体,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群体文化现象在学生教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结合“三自”教育,从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出发,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新特征为切入点,围绕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论述,探寻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三自”;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特点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共同的公共生活与服务为基本载体,从而建立并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在内的总和。毫无疑问,它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任何一种文化因其主体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它所呈现出来的鲜明特征和独立个性。当前,90后青年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部分,由此带来的宿舍文化也日益显现出值得关注的新气象与新特征。
(一)物质文化方面,不仅只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温饱,更注重个人的隐私,资源的分配以及个人的实际需要。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校区的建设、宿舍的新建,学生住宿环境的硬件设施也在逐步完善,配备了如洗衣机、微波炉、吹风机等家居化的生活用品,此外,他们的入学装备也相当齐全,有手机、MP3、笔记本电脑、iPad、数码相机等,花销多的可以过万元,90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标准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如此,但宿舍生活毕竟是一种集体的生活,90后大学生中多数为独身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不管是在个人私密空间的保护上还是对生活质量和多元化配套设施的需求上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如果想完全达到他们的期望,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实现寓学习于娱乐,寓休息于运动的需求仍旧有一定的差距。
(二)制度文化方面,表现出对现行教条式宿舍管理规章制度的轻视和对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满。作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当前宿舍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还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他们更渴望人性化、弹性化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是当前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体系仍旧承袭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育人理念,引发了90后大学生的质疑与不满。作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和安排,宿舍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容易忽视服务育人的基本原则,轻视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较难激发他们主观能动性。因而,在管与被管的有些问题上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学生对现行宿舍管理制度的意见较多,总体评价也不高。以此观之,新一代大学生已然具备了明确的“我的宿舍我做主”的民主精神和强烈的自我管理欲望。
(三)行为文化方面,大学生处在网络文化信息极度丰富、文化变异日益敏感的大潮中,真切的感受着互联网时代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各种变化,经调查显示九成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会熟练运用电子产品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学习、交际和娱乐,热衷于这种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每天接触网络的比例约61.7% ,以往最热衷的卧谈行为慢慢被网购、网聊、游戏和灌水替代,网络行为已然在宿舍文化中占居着主导地位,但因网络信息管制的难度和大学生过滤消极负面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尤以攀比之风最甚,大学宿舍成员之间常常相互参照和攀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风气。此外,他们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只要我喜欢”是影响他们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每逢节假日,学生们都会在自发寻找各种方式进行娱乐和消遣,大大增加了宿舍管理的难度。
(四)精神文化方面,独立自信但过于张扬个性,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认同感有余但包容合作精神、归属感相对欠缺。宿舍精神文化不仅指宿舍成员对宿舍的认同感,宿舍文化的认知,还包含着归属感以及在宿舍生活中的价值取向。[1]对于理想信仰的追求,他们的主流认识虽然坚定,但更加看重个人利益,重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缺乏对政治信仰的自我思考和奋斗。而对于认同感,90后大学生普遍看重宿舍关系,认为宿舍关系与个人发展关系很大,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都需要每一位宿舍成员的共同努力。但90后大学生相对独立,需求也相对多样,其中不乏存在缺乏集体意识和个性张扬突出的同学,在相处中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因此,尽管他们有着对宿舍和舍友的认同感,但因个人的价值需求不同,很难与其他同学统一起来,包容式的合作精神、归属感都较弱。
二、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已成为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热点议题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国学校管理和教育理念与现行宿舍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过多的偏向宿舍硬件设施与环境的建设,轻视了文化内涵与功能建设的重要性,使宿舍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的脚步。当前,大多数高校只热衷于承袭以往的管理模式,重管理轻教育,重要求轻服务,学生往往只是作为被管理者,这种既忽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又缺乏塑造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效措施的做法,最终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而且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扩大校园宿舍文化的建设影响和效果,但因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固定有限,并往往是以任务的形式下派到各个院系到年级再到学生,虽然活动数量多,范围广,但学生也只是作为任务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自觉意识和内生动力不足。此外,活动的内容多以文体娱乐为主,缺乏新意,没有按照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活动方案和计划,较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日常管理中,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还仅停留在宿舍作息制度和卫生状况的表面管理上,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需要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关注不够。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密切关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引导他们自觉、自发地将教育、管理与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促进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更快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宿舍的综合功能的发挥,使学生宿舍这一重要的阵地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育,并更快地达到学校培养育人的最终目标。
三、做好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
(一)从物质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美化校园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要突出大学的个性和精神,体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到温馨、宁静、安逸、舒适的和谐氛围。除了要科学规划食堂、开水房、澡堂等公共基本设施,严格采购标准,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学生幸福标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如:教室、幻灯、广播、实验室装备等,同时要在宿舍环境的基础建设、细节配套设施上更多的体现人性关怀,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和私密空间的保护,不断强化传统思想教育手段,合理配备文化标语告示牌、宿舍文明公约展板、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栏、新闻事件橱窗等设施,在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下,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工具手段,搭建便捷、通畅的信息媒介渠道,广泛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与创新理念不断感染影响学生,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在对宿舍的管理和服务有意见时,也可为他们解决问题节省下不少时间,既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又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宿舍如家的认同与归属感。
(二)从制度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以构建民主、健全的宿舍规范为突破口,体现校园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诉求。大学生的宿舍文化行为规则,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激励等规范机制,个体才能吸收和内化大学的观念文化,转化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2]经调查,大学期间超过八成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但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宿舍舍风的影响。因此,除学校现行的对宿舍管理的统一规章制度外,还应因地、因时的制定“三自”制度和效果评估措施,推广覆盖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宿舍管理、设施与设备维护、水电使用、安全卫生、生活作息、学习活动、党团活动等,既发挥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又可以为激励和鼓励学生,为学生“三自”能力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另外,宿舍文化制度与规范还应随着学生群体思想认识的提高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以改进,使宿舍文化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三自”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从行为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应以提高文化活动品位为着力点,结合学生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的文化艺术活动,尤其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在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实际效果上多下功夫。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引导,结合网络阵地,拓展党团组织的重要影响,发挥好共青团、党员、学生会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学生,同时大力开展以感恩育人为主旨的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让学生体会集体活动的乐趣传递生活和学习之间的有利影响,学会与人为善,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观。其次,积极组织展示学院特色、宿舍个性的品牌活动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兴趣小组与比赛,通过不同的侧面展现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以此引导更多人去创建和谐、文明的宿舍环境。同时,还应注重日常文化活动的开展,可通过舍歌比赛、舍训评比、宿舍文明标兵评比、最美宿舍评比等多种形式,树立典型,推动大学生宿舍氛围的创建,不断影响学生在建设宿舍文化中自我服务的主体认知与集体意识。
(四)从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要突出精神文化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3]对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社会的不良攀比之风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不利影响,要结合第三课堂,利用网络媒体新手段,创建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平台与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不断武装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引导学生推进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掌握好宿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任何群体文化都有典型效应,因此应不断强化学生干部为主体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结合专业背景,增加专题式学习与培训机会,及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激励引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既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使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5],不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三自”能力,使文化精神在塑造中得以体现,同时不断促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新进展。
[1]赵亭.“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新特征[J].学工论苑,2009,(7):36~39.
[2]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J].教育发展研究,2004,(7):28~30.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8.
[4]邹慧.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13~16.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11.
2095-4654(2016)06-0128-03
2016-03-13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9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究一般项目(11JDSZ3044)
G6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