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属性的再认识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启示*
2016-03-07孙和平
孙和平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语言属性的再认识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启示*
孙和平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对语言属性的不同认识,会带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不同理念,不同理念会带来测试的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则会对测试标准形成宽严不一的把握,从而影响到不同的普通话教与学的心态。我们对语言的工具性、本体性、人文性进行再澄清,再认识,从而提出: (1)关注语言的工具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接地气;(2)关注语言的本体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注重思维过程;(3)关注语言的人文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注重文化内涵。
语言属性;再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启示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94年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国语【1994】43号),从此全国范围内开始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时至如今已有22年的发展历程。22年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推广普通话,推动国家语言规范化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进步日新月异,如今,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普通话水平测试如何进一步发展,值得深思。追根溯源,我们不妨从语言的属性说起,结合语言属性来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发展。
为什么是语言属性的再认识?因为近年来语言工具性、本体性、人文性等说法常常交错出现,且常常以偏概全,让人莫衷一是。而对语言属性的不同认识,会带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不同理念,在不同的理念指导下则会制定不同的测试的内容及方式;同时不同理念也会带来测试的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则会对测试标准形成宽严不一的把握,从而影响到不同的普通话教与学的心态,所以有必要进行再澄清,再认识。
一、关注语言的工具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接地气
如果承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降低语言规范化的标准,降低到只要在语言表达时能互相听懂听明白即可。但事实上,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针对不同的群体,我们对他们语言标准化和规范化有不同的期许。比如,针对电视广播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针对讲台上的教师,特别是教拼音的幼儿园教师和教语音的老师以及语文教师,我们的要求就要高一些。对高级别的播音员主持人,我们甚至是到了严苛的程度,他们必须是标杆,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1.设置等级,对不同群体的应试人有不同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分数的高低设置“三级六等”,正是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普通话水平现状及人们对其不同的要求。教育部、国家语委发教语用【2003】2号文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满分为100分,97分及其以上,一级甲等;97分以下,92分及其以上,一级乙等;92分以下,87分及其以上,二级甲等;87分以下,80分及其以上,二级乙等;80分以下,70分及其以上,三级甲等;70分以下,60分及其以上,三级乙等。60分以下不入级。
国家对于不同群体的应试人有不同的要求,如报考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其中语文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普通话语音教师不低于一级乙等;省级以上的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要达到一级甲等,省级以下的需要达到一级乙等;国家公务员要达到三级甲等。
认真阅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5日颁布,国语【1997】64号),对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让我们看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接地气。有人糊涂地以为,普通话测试是一刀切,从而形成盲目的反感。甚至是个别测试员也抱着“原谅众生”的心态,测试时不能正确把握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标准是统一的,不能因为应试人的身份不同,要求不同,我们就把标准弹性化。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不同的等级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应该遵照统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事求是地测出应试者的普通话实际水平。
2.刚柔相济,对语言的不同层面有不同要求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且不说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都处在不同平面上,即使处在同一平面上的单位也还由更小的单位组成,如语音平面是由音节、音素、音位等组成;语法是由语素、词、短语、句子组成。由于各级单位处在不同平面,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完全一致。[1]普通话水平测试在不同层面的要求应体现刚柔相济,对各平面的要求可区别对待。如语音平面在发展中变化缓慢,在同一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虽有异读音,但标准一经确定,就不能越雷池一步,可以说凡符合“审音表”上的读音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1]
对于词汇而言,我们难以列出一个表,强制人们遵守而不允许有所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总会不断产生,旧词也会不断消亡。对新出现的词,甚至是那些网络用语,我们就不能像对待语音那样,而只能用柔性观点去处理。对那些意义明确且有新意、符合汉语构词原则的词,不应轻易判定为不规范;但对那些除了其本人外,谁也不理解的词,[1]或者带有明显地方方言色彩的用词,则评判为不合规范,扣掉用词不规范的分数。
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方言与普通话区别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再次是语法。对于语法规范与否的判定其实相对比较容易,这也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往往忽略这一问题。语法规范与否的判定也可刚柔相济,凡是不符合普通话的那些不规范的说法予以一定的扣分处理,而那些有所创新,没有明显不符合规范的说法予以认可,不予扣分。
关于语言应用层面的语言外部层次,比如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等问题,我们往往也会不自觉地出现一点点评分标准的弹性的把握。从职业阶层看,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等,因为他们是汉语规范化的宣传者、实践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普通话标准与规范的推行,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要求相对高一些。从年龄层次来看,我们对年轻人的要求要高一些,他们需要面向未来,因此对他们可从严要求,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如招工、招干、提升晋级等等均应将语言规范化作为一个必备条件,而对中老年可适当放宽。
其实语言的工具性还有很多延伸性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透过语言达到对语言背后的思想或实在的认识,换一句话,语言从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外壳,包藏在物质外壳里面的是无形的思想,[2]故此,我们必须对语言的其他属性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启示进行探讨。
二、关注语言的本体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注重思维过程
语言思想本体性是指思想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不是语言之外,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与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当然,也许这是我们对语言思想本体性的肤浅的认识,不过要让高大上的语言哲学理论落在实处,我们不妨浅显地理解,以便于探讨实际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开展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测试的过程中几乎不关注语言思想本体性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中,几乎不考量应试人的思维过程,就算是有所考量,比如测试评分中有关于朗读与说话流畅与否的分值权重,但是我们几乎都是抱着宽松的态度。“说话项”的测试内容是唯一没有文字凭借,应试人边想边说的测试项目,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几乎不关注说话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说话内容是否扣住说话题目等问题。我们只是对那些特别离谱的应试人有一些评分的处理,比如离题、背诵等扣分。
虽说普通话水平测试不需要承担太多的提高全民族人民语言水平的责任与义务,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测试,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呢?
1.重视语言表达的主旨,增加“说话”测试项扣题的分值
从小学习语文,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环节。无论何时何地,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一直强调听说读写抓住中心重点,言语表达突出主旨,然而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突然发现这些都不重要,中心也好,重点也好,主旨也好,在普通话测试评分中几乎见不到分值与要求。虽说普通话水平测试着重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标准与规范程度,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谈论语言就是谈论人,而绝不是在谈论一种理解的手段或工具。”,用洪堡特的话概括就是:“人们可以把语言看作一种世界观,也可以把语言看作一种联系思想的方式。”,谈论语言就必然绕不开语言的本体性,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种语言测试,也不能回避这一核心问题。
任何测试的评分标准在引领应试者复习备考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说话”测试项中最能反映应试者的思想水平、思维过程,因此,建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项增加扣题的分值,以考查应试者说话是否扣住所选说话题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3分钟)内说出所选题目的中心主旨,是否能体现应试者自己的立场态度,重点是否突出。这一项分值目前可以考虑在“说话”项总分中占5分。这5分可以形成重要的导向,表明一种对语言表达言之有物、言必有中的高度重视。
2.强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增加“说话”项条理性分值
语言与思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思维混乱就会语无伦次,思路闭塞就会无话可说,强调语言表达的条理,就是重视语言的思想本体性。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考虑在表达时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和怎样结尾,若要把平时积累的丰富材料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必须经过严密的思考,确定表达中心、要点,确定表达的顺序,以及话语的详略。不仅是说话写文章,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说出来的话就会有条理有层次,围绕中心的表达就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那些语言表达条理分明、详略得当的人,做起事情来也是有板有眼,知进退懂分寸。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测试项增加5分的条理性分值,和上文所说扣题的5分加起来共计10分,这个力度已经很大。这10分建议从朗读分值中拿出,不是说朗读分值不重要,恰恰相反,笔者非常重视朗读,只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诵”测试项事先给定了朗读范围,与“说话”测试项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因此分值可以降低一些。
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注重文化内涵
如果只是把语言当作是工具,而不注入情感因素、人文因素等,就限制了语言本身存在和向前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语言是鲜活的,包含人文精神,不可忽视情感因素。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虽说语言的人文性难以充分体现,但最起码的真诚友善、礼貌应对、语言表达有实际内容,这可以有所要求。
1.拒绝虚假造作,提倡真诚友善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会遇见有一些应试者矫揉造作、捏腔拿调,表现特别明显者,我们在测试评分中会扣掉“自然流畅”的分值。还有一些应试者明显是编瞎话,所以说话磕磕巴巴,语焉不详,难以说满规定的3分钟时间。其实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题目,都非常平易,不管文化程度高低,不管年龄阅历如何,都能说上一段话。比如“我的愿望”、“我的学习生活”、“我最尊敬的人”等,任谁都能说上一段话。只要是心怀真诚,不虚伪造作,自然能很好地应对这“说话”测试项的3分钟。
还有一点,需特别提出来,那就是不管在原来的测试员与应试者面对面的所谓人工测试中,还是在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总有个别或一些应试者的无礼应对,比如不遵守考场纪律,言语粗暴顶撞,态度不够友善等不良言行,这些不当言行需要我们去关注,并作出回应,给予及时处理,以倡导更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生态。
2.不要刻板复制,提倡鲜活生动
有的应试者会在“说话”测试项中背诵一些不知是从哪里复制过来的材料,把“说话”测试变成了背诵测试。若背诵痕迹明显,我们会在“自然流畅”评分中扣掉一些分值。那些腔调还算自然,背诵痕迹不明显的往往不予计较,不予扣分。究其原因,一是应试者不愿意动脑筋思考与表达,宁愿变成一台复印机,把思考与表达的权利拱手让出;二是应试者文化水平较低,胸中“存货”太少,内在苍白无物,实在是无话可说。
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来越退化的刻板语言,充满着现成的词汇和短语,人们像是使用语言的机器,平庸,无个性,无态度与立场,无任何感情色彩,表现为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丧失,把表达推进到抽象的公式中,冲淡意义,冲淡表现力锋芒。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权利对语言的伤害之深重,在于“政治意识形态宣传机构统一用词、传播媒介的千篇一律。”
关注语言的人文性,让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注重文化内涵,让语言内涵丰富,更加鲜活生动,这个要求确实有点高,不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可以有所引导,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共同语健康良好发展而努力。
[1]张先亮.汉语规范化的柔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3,(9).
[2]高玉.论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07,(4).
2095-4654(2016)06-0040-03
2016-03-06
H1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