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015年度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2016-03-07杨秋萍
文/杨秋萍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豆科技》编辑部,哈尔滨 150030)
体系专栏■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015年度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文/杨秋萍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豆科技》编辑部,哈尔滨 150030)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015年度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承办。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专家组成员、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等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介绍体系人员考评注意事项,由会务人员发放考评表。随后各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依次进行限时工作汇报,介绍各自2015年度及“十二五”任务指标完成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和经费使用情况。汇报结束后,当天全体与会体系人员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对照任务书中规定的考核指标对被考评人分别进行量化打分。考评全部结束后,与会人员针对“十三五”研发重点任务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由执行专家组进一步讨论确定。
2015年度,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指标,各区域成果亮点突出。在东北地区,通过“东北北部高寒地区重茬大豆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东北大豆—玉米轮作均衡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两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建立了适合东北不同地区可行的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方式,明确了不同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获得了轮作体系中不同作物、不同年份的效益数据,提出了国家支持东北大豆—玉米轮作的政策依据。在黄淮海地区,针对麦秸焚烧和免耕播种等突出问题,开展夏大豆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免耕覆秸大豆精量播种机技术定型设计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同时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进行生产检验和大面积示范,再创造大豆节本高产典型。南方地区开展“大豆间作套种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了小型播种机和收获机械、筛选了一批耐阴抗倒品种,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多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各项研究室重点任务也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共有62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研发新技术17项,创建高产、抗逆优异材料36份,引进收集评价种质资源1 465份,研发新工艺7项,新设备9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20项,向农业部及地方部门提交调研报告及各项信息简报124份。
五位顾问专家对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创办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对“十三五”体系研发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发挥团队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机遇,不断提升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把我国大豆产业推向新的高度。
此次会议按照农业部科教司的指示精神,厉行节俭,勤俭办会。会场秩序井然,发言时间紧凑,评分统分过程严肃认真,充分展现了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学风端正、吃苦耐劳、廉洁自律和一丝不苟的良好作风。
S565.1
D
1674-3547(2016)01-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