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今以来”的形成、发展及衰落

2016-03-07张言军

关键词:指向现代汉语用法

张言军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艺文寻珠】

“自今以来”的形成、发展及衰落

张言军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现代汉语中,“以来”仅有一种用法,而古代汉语中,“以来”却有两种看似对立的用法。“自今以来”这一组合在先秦两汉时期较为活跃,这一用法的形成跟位移动词“来”的非常规用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在说话人“自我投射”的心理操作下实现的。后来由于范畴内部其他成员的竞争,“以来”的将来指向用法在魏晋六朝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渐消亡。

古汉语词汇;自今以来;汉语史

一、引言

关于“以来”,汉语学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围绕“一直/长期以来”是否符合语法规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如宋玉柱,徐逢春,张惠民,胡勇,周静、杨海明,刘瑾,马春华等对此皆有叙述*参见宋玉柱《“一直以来”》(《语文建设》2001年第4期),徐逢春《“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张惠民《“一直以来”将一直下去》(《咬文嚼字》2005年第3期),胡勇《论“一直以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周静、杨海明《语言表达的缺位与补位——从“长期以来”与“一直以来”的竞争、互补与融合说起》(《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刘瑾《“一直以来”的合理性探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马春华《论“一直以来”的形成理据和语用功能》(《学术交流》2011年第3期)。。此外,研究者们也对“PX以来”这一短语进行了集中的讨论,对介词P的隐现、X的句法构造以及短语整体的语篇功能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胡玲又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拓宽至后续句,对“X以来,Y”句式的成句条件以及语法化历程作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考察[1]。

中肯地说,前辈时彦对很多问题都已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但由于受到研究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仍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关注。现代汉语中,“以来”常被看作是一个方位词*有的研究者认为应归属于助词,我们暂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属性认定。,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2]1538,如“自古以来/建国以来/大学毕业以来”等,从“绝对时制”[3]上看,“X以来”表达的都是过去的时间,我们称之为过去指向。但在古代汉语中,“以来”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时间指向,一种是过去指向,一种是将来指向。如:

(1)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十诸侯,自斗伯比以来,未之失也。(《国语·楚语下》)

(2)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吕氏春秋·淫辞》)

例(1)“自斗伯比以来”是以“斗伯比”所生活时代作为起点至说话时间为终点的一段时间,属过去指向;而例(2)是以“现如今、当下”为起点至未来的一段时间,时间上是将来指向。

那么,“以来”何以会形成两种不同指向的语法功能,后一种“将来指向”的语法功能又为何会在历时的发展中衰落,背后的动因有哪些,这是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自今以来”的形成理据

要更好地认识“自今以来”的形成理据,我们有必要从“自古以来”这一常规用法说起。从认知的角度看,空间范畴在人类的文化心理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常常将空间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来。对于时间这一特殊的认知对象而言,由于它难以观察和捕捉,人们也就常借助于空间范畴来隐喻表达时间范畴。“来/去”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一种空间位移运动。简单来说,“来”是指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的运动,“去”是说话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的位移运动。立足于说话人所选择的参照点可以认为,“来”是由远及近的运动,而“去”是由近及远的运动。

冯玉涛指出,“以来”是由词组变化而来的一个复合词,从古到今还是一个常用词[4]。刘畅也指出,从它的历史来源看,“以来”由介词“以”加上趋向动词“来”构成,从它的结构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趋向动词,表示空间位移的方向,加上虚词“以”表示的应该是空间范畴的意义[5]。虽然“以来”中“来”从独立运用的词演变成了词内成分,但不容忽视的是,“来”的语用特征仍会在“以来”这一组合中有所保留,并制约着它的发展和使用。以此观察“自古以来”可以发现,这一类型的组合跟由远及近的运动路径是极为相似的,即时间从遥远的古代一路持续到说话人所立足的当下,因而这一表达方式是极易从空间运动中获得认知支持的。既然如此,那么“自今以来”这一表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江蓝生指出,“若特指其起点,则‘以来’就相当于‘……时’;若强调以某时为起点,则‘以来’就含有‘……之后’之义”[6]16。冯玉涛指出,“以来”用作以后的意义,则是对以后的事情进行说明或对将来提出希望,是以古代的某一个时间点或说话人当时这个时间点为中心。如果说前者(即过去指向的用法)表示的是“线”的概念,那么“以后”的意义就表示的是“点”的概念。这种立足点的不同,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一种模糊认识,也反映了语言的模糊性,同时说明汉语演变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引申变化规律[4]。董志翘指出,“语言中的词义,往往与说话者的面向关系甚大……‘来’既可以表示已经过去的时间(如‘自古以来’),也可以表示‘将来’‘未来’‘以后’(如‘来日’‘来年’‘自今以来’),这其实也是由说话人的面向决定的”[7]。但由于以往的研究多不是专题的讨论,所以上述解释多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下面我们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自今以来”的形成理据作进一步的分析。

“来”作为一个常用的空间位移动词,虽然常规的语用意义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但在现实表达中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如:

(3)姐姐:小丽,你的电话!

妹妹:哦,来了,来了。

(4)杨树带着树苗站在门口,摁响了门铃,屋里的唐红应答道:“来了,来了。”(《一仆二主》第7集)

对于上面两例而言,说话人自己跑过去做某事,都是离开目前所处的空间位置,按照常规的语用意义,说话人应该使用位移动词“去”才是,但在现实表达中,说话人却选用的是“来”,而且根据母语使用者通常的语感,在这些情形中,也只有使用位移动词“来”才是最得体的。

说话人立足于位移的终点,而不是说话人当时所在的地方,以往的研究者多运用“礼貌的方位转移”作出相应的解释。而不管背后的具体动因是什么,其实这至少表明动词“来”也是具有两种不同的语用意义的,一种是常规的,一种是非常规的。再回过头来看“自古以来”和“自今以来”的构造理据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它们其实跟动词“来”的表现是一样的,前一种是常规的组合,后一种是较为特殊的组合。而且结合后面将要分析到的“自今以来”一般只出现在对话环境中,这跟现代汉语中,动词“来”的非常规分布一般出现在口语对话语体中也是较为对应的。换言之,只有在对话环境中,说话人才更容易做出一种语用上的移情。因为说话人要讨论的都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表达者可以通过“自我投射”[8]的内心操作,把自己想象为已经站在未来事件发生的那一刻,相反,真实的现在却成了“过去”。

同时,我们也认为,“自今以来”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还可能跟“以来”的固化程度不高有关。前文已经指出,“以来”最初是一个句法结构,后来两者的界限消失,逐渐词汇化为一个词。而在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它们词化的程度还不够高,所以各构成成分还有一定的独立性,位移动词“来”的一些特性还可以显现出来,而随着两汉以后“以来”词汇化程度的提高,“自今以来”这一组合也就逐渐消失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自今以来”的历时发展及其分布特点

(一)将来指向“以来”的使用范围

关于“以来”用于将来指向的功能,罗竹风先生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第1卷)》对这一现象已经作了较完整的概括,在给“以来”分立的6个义项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以来”的将来指向用法(该辞书称之为“犹言以后”)。此后冯玉涛、董志翘、朱攀、刘畅等在对“以来”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时也都涉及了这一现象。如董志翘指出,“‘自今以来(已来)’表示‘从今以后’者,先秦文献中多见”[7]。但将来指向的“以来”的使用范围有多广,或者说,在哪些组合中“以来”才会体现出将来指向的语法意义,这一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说明,而且已有的一些研究还有随意扩大其使用范围的现象。先看下面三例:

(5)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 (《左传·襄公十四年》)

(6)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

(7)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朱攀认为以下四种格式中“以来”都表示将来指向,即“自今以来”“自此以来”“自是以来”“(自)……以来至/讫……”[9]36。但我们认为他的这一判断还有待商榷,主要是他过分扩大了将来义“以来”的组合范围,把很多并不属于将来意义指向的材料也纳入到了考察分析的范围,最终也就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例(5)(6)是朱攀列举的认为“以来”属于将来指向用法的两条材料,虽然“以来”确实可以理解为“以后”,但放在更大的文本背景下来考察,这里的“以来”仍是过去指向的用法,并不是以现在为起点的将来指向用法。如例(5)的上文是“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所以“自是以来”中的“是”并不指代今天或现在,而最可能的意思应是“秦晋崤之战”,所以例(5)翻译成白话文应是是“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崤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从/自那时以来”这种表达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较多用例。如:

(8)据统计,自那时以来,法国的牛肉销售已下降了25%,出口锐减约40%。

(9)自那时以来,中美关系保持了不断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例(8)(9)中的“以来”替换为“以后”,语句所表达的意义也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但显然我们并不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这种“以来”也属于将来指向的用法。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例(5)中的“自是以来”也并不属于真正的将来指向用法,它在时间上仍是指向过去的。同时我们认为,研究者把“以来”的将来时间指向用法称之为“犹言以后”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现代汉语中,“以来”跟“以后”仍存在某些交叉,我们称之为将来时间指向就是为了避免这些理解上的误会。例(6)根据《汉书·儒林传》的上下文背景信息,“自此以来”应指“自汉武帝统治时以来”,而所表达的时间终点就是叙述者写作的时间。因此,该例的时间指向仍为过去,并不指向将来。

例(7)是冯玉涛列举的认为属于将来时间指向的用法,我们看到,由于前句中有“秦以前”作对比,后面的“秦以来”理解为“秦以后”就显得十分自然,但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能够和“以后”替换,并不是证明“以来”是将来时间指向的充分条件,“秦以来”的时间终点仍是叙述者写作的时间,在时间指向上属于常规的过去指向。再看现代汉语中相似用法的一则例句:

(10)与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来的道教戏曲对社会矛盾的揭露趋于淡化,剧中情节大体保持原有神仙传说的面貌……(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如果仅仅着眼于跟“以前”的对比,那么此例中的“以来”也可以替换为“以后”,但很显然从所叙述事件或对象的时体状态来看,“以来”仍然指向的是过去时间,并不指向将来时间。

结合我们对历史材料的考察,我们认为“以来”的将来指向功能仅限于“自/从今以/已来”一种表达形式。其他组合中看似可以跟“以后”所替换,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将来指向用法。董志翘先生在列举“以来”的将来时间用法时,也仅列举到了“自/从今以/已来”一种形式。这跟我们的考察以及判断是基本吻合的。正是由于一些研究者在讨论“以来”的将来指向时扩大了他们的组合范围,进而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这一功能衰落时间的判断。如朱攀指出,“我们认为‘以来’的‘以后’义在明代彻底消失”[9]38。而我们考察的结果应是在魏晋六朝时期。详细分析见下节内容,此不赘述。

(二)“自今以来”的历时发展

由于现代汉语中,“以来”仅有过去指向一种功能,所以古今对比,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以来”的将来指向功能消失了。那么“自今以来”或者说“以来”的将来指向功能是在何时衰落的呢?冯玉涛指出,“以来”有将来指向的意义,不只是西汉如此,汉代以后也屡见不鲜。在汉代之后的文献材料中,他所列举的时代最晚的材料是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朱攀在一系列的考察之后,也指出“以来”的“以后”义(即我们所说的将来时间指向的用法)是在明代彻底消失的。董志翘指出,“‘自(从)今以(已)来’这种形式,产生于先秦,两汉后基本退出历史舞台”[7]。单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研究者之间的分歧相差近千年,那么“自今以来”这一用法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时发展呢?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检索到“以来”用于将来指向的用例38条,从历时分布上看,先秦4例,两汉23例,魏晋南北朝3例,宋代8例;在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检索得到79条“自/从今以/已来”的用例,从历时分布上看,先秦5例,两汉46例,魏晋六朝1例,唐代2例,北宋22例,晚清民国3例。如:

(11)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 (《韩非子》)

(12)还车反,宿斋三日,请于庙曰:“孤少牺不肥,币不厚,罪一也。孤好弋猎,无度数,罪二也。孤多赋敛,重刑罚,罪三也。请自今以来者,关市无征,泽梁无赋敛,赦罪人,旧田半税,新田不税。” (《新序·杂事二》)

(13)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 (《大唐西域记·战主国》)

(14)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太平御览·皇王部十一》)

(15)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民国《汉代宫廷艳史》)

单从“自今以来”的历时分布来看,这似乎跟冯玉涛的结论是较为吻合的。但是仔细观察两汉之后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两汉之后的材料多带有引文的性质,特别是宋代《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文献中的用例。由于它们在体例上都属于类书,所以在涉及相应时代的文献内容时,总是会征引当时史料的原文,而不依靠个人的言语习惯去叙述。董志翘也指出,汉代以后的文献如《西汉会要》《西汉诏令》《通志》《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大多为类书,所使用的“自/从今以/已来”多属于引用性质,其原文均出自《史记》《汉语》以及先秦等文献。可以排除引文性质的用例,在汉代以后的文献材料中仅在《三国志》中发现1例,《大唐西域记》中发现2例,对于这些用例,我们比较赞同董志翘的观点,这些极个别的用例也并不能代表当时语言的实际面貌,很可能是叙述者的一种仿古用法。

因此,结合对历史语料的调查,我们认为“自今以来”的用法出现在先秦,两汉达到使用的鼎盛时期,魏晋六朝时期开始衰落并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历史材料中“自今以来”的分布特点

近年来,随着功能主义语法研究在国内的盛行,学者们在语法研究中更加重视语体因素的影响[10]。但历史语言学界除了对口语和书面语材料加以分辨外,相对而言,还较为忽视语体因素对语言历时发展的影响。

仔细考察我们认为,“自今以来”在使用中还是有很强的语体偏向性的。由于汉代以后的材料多属于引文或仿古的用法,所以我们主要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材料作了认真的分析。我们发现,“自今以来”无一例外地全部出现于对话(或模拟对话)语境中。如:

(16)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吕氏春秋》)

(17)自今以来,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辅朕之不逮。直言尽意,无有所讳。(《汉书·元帝纪第九》)

例(16)所出现的语境是鲁国国君让人转达的他对宓子所说的一段话;例(17)的出现语境是汉元帝在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因为天象异常所下的罪己诏,而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皇帝在和诸大臣在对话,意思是希望他们以后有意见要直接说出来,不要有所顾忌。

关于对话语体,高艳有过明确的界定,她指出“谈话是由讲话者与听话者共同参与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下,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谈话语体的每一个言语片段对当时当地的语境有很大的依存性。谈话语体中,交谈双方面对面出现在同一场合,借助声音语调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大多是应时即景的,不像书面语那样有严格的组织结构”[11]。

那么,“自今以来”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布特点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便于说话人主观移情的发生。这一点跟现代汉语口语语体中位移动词“来”的特殊分布也是极其相似的,具体分析已在形成理据部分有所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四、“自今以来”的衰落及其动因

就对历史文献材料的考察来看,将来指向的“以来”多见于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六朝以后就逐渐衰落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么“自今以来”组合为何会在历时发展中衰落并消亡了呢?关于“以来”将来时间指向功能的衰落原因,冯玉涛、董志翘、朱攀、刘畅等在研究中都有所涉及,但由于他们并不是专题讨论,所以都只是简要概述了自己的观点,而并未给出完整而全面的解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以下四点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其一,“自今以来”组合的认知理据或形成路径不够清晰,影响人们对它的选用。董志翘指出,“PX以来”中,同一形式而兼有两种不同指向的用法,容易引起误解,加之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所以“自今以来”在汉代以后就逐渐衰落了。刘畅也指出“自今以来”涉及到一种过于复杂的认知方式,而这跟空间世界中,大家对位移动词“来”的认识差距是比较大的,这种较大的分歧也就阻碍了人们对“自今以来”的理解和使用。从认知上看,“自今以来”需要涉及到表达者的主观移情或“自我投射”的心理运作,这是一种较之于“自古以来”更为复杂的心理运作方式。从语言表达的省力原则也可以窥探出人们在组织话语时并不愿意过多地付出体力和精力上的投入,因而在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可以替代的情况下,人们也就不会或不愿意选择“自今以来”这种组合。

其二,“自古以来”这一表达方式的强势发展也是“自今以来”退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自今以来”是一种十分受限的表达方式,在前文的分布特征中我们已经指出,它一般只出现在对话环境中,而不应用于叙事句,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再加之“自古以来”这一类型表达形式的强势发展,也会制约人们对“自今以来”的认识与使用。在有其他选择可以替代的情形下,人们逐渐放弃“自今以来”也就显得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三,在汉语的历时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可以完成“从今以后”这一语法意义的表达,如“自今以往”“自今以去”“从今以后”等,在这一语法范畴内部的竞争中,由于“以后”的发展,也使得“自今以来”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一个词语还是一种句式,它如果想要在一个系统中存活下来,首先需要发展出属于自己独有的表达价值。我们看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但从微观层面仔细分辨可以看出,它们或在感情色彩,或在词义的轻重,或在词义的范围等方面存在大小不等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它们得以在词汇系统中存活下来的基本前提,否则,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动下,它们必会被逐渐淘汰掉。反观“自今以来”的发展也可以看出,由于“‘以后’的意义中涵盖了‘以来’的部分和‘以去’的全部,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些部分的词就逐渐消亡,被‘以后’取代”[5]。“以来”正是在系统内部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表达价值,失去了自己特有的分布特征,再加之自身表义的不清晰,因而逐渐被人们所放弃。

第四,分工的严密、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也会促使“以来”保留其主要的优势功能,而放弃自身的劣势功能。一个语法范畴形成的初期,内部分工不够严密可能会造成多个词语或多种同义形式并存的局面,这也正如语法化理论中的“并存原则”所揭示的那样。但随着语言表达分工的严密,某些兼职形式就有可能退回到自身的优势功能上来,而放弃或让出一部分自己的劣势功能,以保证系统内部的各个成员都可以找到自己合理的分布空间。正是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PX以来”让出了表示将来指向的功能给“以后”,进而完善、强化自己的过去指向功能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1]胡玲.“X以来,Y”句的成句条件[J].汉语学习,2007(4):87-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K].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李铁根.“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2(3):1-13.

[4]冯玉涛.“以来”的时空转化和汉语词义引申规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1):68-73.

[5]刘畅.“以来”意义中的时空认知[J].华中人文论丛,2010(1):64-66.

[6]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董志翘.古代文献中“今后”义的表达及其演变[J].中国语言学,2008(1):171-181.

[8]盛文忠.移动动词“来/去”和“行く/来る”的汉日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27-31.

[9]朱攀.现代汉语介词框架“PX以来”考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朱军.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2(5):72-79.

[11]高艳.趋向补语“来”“去”使用不对称的语用考察[J].晋中学院学报,2007(2):36-38.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Structure “zi jin yi lai (自今以来)”

ZHANG Yan-jun

(CollegeofLiberalArts,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In Modern Chinese, “yilai(以来)” has only one usage, but in ancient Chinese, it does have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usages. The combination of “zi jin yi lai (自今以来)” is more common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it ha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the unconventional use of the displacement verb “lai”. That is to say,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usage is under th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action of “self projection”. Due to the competition of the other members, the future point usage began to decline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zi jin yi lai (自今以来);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10.15926/j.cnki.hkdsk.2016.05.007

2016-05-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XYY02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5-ZD-197);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4GGJS-18)

张言军(1981— ),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H146.2

A

1672-3910(2016)05-0038-06

猜你喜欢

指向现代汉语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作”与“做”的用法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特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