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史中的大视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之方法论

2016-03-07宋弘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华北农场

宋弘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区域史中的大视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之方法论

宋弘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性著作,在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分析。在问题意识上,该书将理论、材料与概念融为一体,发现并挖掘材料中展现的“重要问题”;在文本与结构上,该书有着明确的中心论点和次级论点,完整实现了其问题意识的展开,挖掘了史料中展现的“实践逻辑”;在研究视野方面,该书立足于华北区域,但眼光和视野则放眼全国,并直指乡村社会经济史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但丝毫不影响其方法论的价值。

黄宗智;问题意识;研究视野;区域史

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是中国乡村问题的重点方向之一,近年来很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面世。但是笔者认为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有一些较为经典的著作,而经典是常读常新的。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黄宗智教授的乡村社会经济史和法律史的几部著作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方面的讨论意义,其他论著和问题,笔者会另撰文进行探讨。(以下简称《华北》)就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界标性著作②任放:《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因此,本文希望在阅读《华北》一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解和分析,特别要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区域史中的大视野”,以更加明确“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③黄宗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国内十年教学回顾》,《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一、问题意识:理论、材料与概念

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探讨一部著作问题意识的来源、完善及其逐步明确的过程是极有价值的。作为读者,我们可能无法伴随作者左右以参与观察并询问其问题意识的来源及确立的过程,但我们仍可通过著作探寻一二。

在1986年《华北》一书出版中文版时,作者在中文版序中即明确提出了在书中运用的方法:“在联系史实与概念的研究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循着从史实到概念再回到史实的程序进行研究,避免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为模式而模式的作风,和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论带史的倾向。”④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文版序。这段话表明作者有意识地将理论、材料与概念融为一体,三者互动,共同促成了问题意识的形成。从《华北》一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详细分析了西方形式主义经济学、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派理论的洞见和不足,在进行分析之后,作者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位置:不能陷入理论当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也不能缠绕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而是要更多地深入中国历史的材料中,从史实中寻找其本身的“实践逻辑”。因此,该书问题意识的来源首先是理论和材料的互动与博弈。

但是,作者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此。通过阅读《华北》一书,我们可以发现该书极为重视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一些较为经典的学术研究。作者对这些成果同样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既要看到其中的洞见,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因此,作者通过与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对话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问题意识。本书问题意识的来源还可从作者的学术旨趣中看到,黄宗智认为学术研究不能是纯经验性的研究,而是要连接经验与概念,从基本的史实中提取可以论证的概念。以本书提出的中心概念“内卷化”为例,作者对此概念的论证既是出于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同时也是对吉尔茨的研究理论的借用和再造。除以上从著作中得出的分析以外,该书问题意识的形成也是作者自称的“感情因素”的推动。由于作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该书将目光投向了底层农民的生活境遇,因此作者希望探讨的问题是真正关切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大问题*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开放时代》,2015年第6期。。

因此,作者问题意识的确立可以看作一个理论、材料、前人学术成果和人生经历的多重互动与博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与作者宽阔的研究视野分不开的。作者并没有服膺西方经典理论的说法,也没有陷入史料细节的讨论,而是将二者结合互动,从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提出研究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另外,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自说自话,而是始终关注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从大的视野解决“大的问题”和“关键的问题”。*作者在著作和论文中多次强调学术研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集中在重要的问题、一级的问题而不是次级论点和次级问题。见黄宗智:《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导论,第33页。

二、文本与结构

除本书的问题意识以外,本书的文本与结构的展开过程也值得关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文本展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注重历时性的变化,以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历程;一种是注重共时性的变化,揭示横断面的变化及逻辑。《华北》一书即采用第二种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全书共分为三编十六章:第一编背景,第二编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第三编村庄与国家。第一编的三章分别介绍了本书所论述的问题、使用的材料以及华北的生态环境背景;第二编的四到十二章论述了明清以来冀—鲁西北平原地区经历的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第三编的十三章到十五章论述了在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的基础之上,华北村庄和国家关系的演变情况;第十六章为本书的结论。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的中心论点可分为两个部分:明清以来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人口的增长,华北的小农经济呈现内卷化的趋势,与之相伴随的是小农的半无产化;这种半无产化的小农经济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国家政权的权力下探相互作用成为明清以来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通过对全书内容的阅读,笔者认为全书可在上述中心论点之下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为同时兼顾生产关系和人口因素,作者提出要区分经营式农场和家庭式农场,并对经营式农场的起源、数量进行梳理和估计,然后对两种农场进行对比,并对二者的发展走向及其原因做出了解释。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发现经营式农场和家庭式农场在技术、土地和资本的运用等方面没有太大区别。经营式农场并未得到较大的扩展,家庭式农场则牢固不破。

第二,在华北小农经济的变化过程中,帝国主义侵略和外来资本进入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作者首先论述了在接触世界经济之前,小农经济已开始发生变化,商业化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以及人口的递增和流动在小农经济内推动了一个延续不断的社会分化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阐述了世界经济对华北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程度有限,但也不可忽略。

第三,明清以来华北农村经济中生产关系也经历了变化,在冀—鲁西北平原地区,随着佃农和雇农独立性的增加,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得到削弱。这方面的变化应理解为小农半无产化过程的一面,同时也要和本区高度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此外那些旨在掩盖阶级关系严酷本质的互惠性礼节的终止,促使地主—佃户和雇主—雇工关系更加恶化。

第四,在以上几章所论述的华北农村经济的背景下,华北村庄呈现闭塞性的特征。20世纪村庄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村庄权力结构的变化,并导致不同村庄面对外来压力时的表现有所不同。最后,20世纪以后的国家政权建设也是导致地方权力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以上四点是笔者在阅读此书之后将十二章的内容梳理总结而成。如前所述,全书的中心论点主要包括三个短语即“经济内卷”“社会分化”“社会变迁”,从而对明清以来冀—鲁地区的乡村经济、社会、政治的演变型式提出解释。其中关于经营式农场和家庭式农场的部分论述了冀—鲁平原乡村经济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发展趋势。经营式农场虽然比家庭式农场有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态环境和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营式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更新和进步,而家庭式农场则保存并延续下来,并由于人口的增加呈现内卷化的趋势,从而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在经济内卷、人口增加和商品化的影响下,华北农民逐渐产生分化,出现了不同等级的农民(如自耕农、贫农、雇工、佃农)。而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深深影响了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村庄面对外来压力的表现,20世纪以来的国家权力下探和这种趋势的结合共同构成了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和乡村革命的动力。

在前述几个问题的论述过程中,有几个问题的论证过程非常精彩。如在论证世界经济的影响时,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并推翻传统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经济,从而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半封建半资本主义阶段,而是把问题分为两部分:首先论述了世界经济进入之前,小农经济已开始出现内卷化的趋势,该书以棉花取代冬小麦为例认为这个替代的过程并不是将未商品化的粮食转为经济作物,而是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作物的商品化;接着作者论述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以棉花种植为例说明了棉花经济的增长在于种植规模的增长,而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但是作者亦强调中国农业之被纳入世界经济,其对小农经济的商品化和小农分化影响的规模和深度也是不可低估的*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页。。

另外,在比较经营式农场和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率问题时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与以往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不同,作者认为商品化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生产力的质性突破,因而不能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据*同上书,第116-117页。。在第十一章解释家庭式农场延续的原因时,作者除从经济上考虑外,还从农民心态的角度进行解释,即作者所提到的“我们若在这工资的纯经济收益之上,再考虑到他们仍可保有在自家农场上当自己老板的意识,而在村里享有比长工高的身份地位。便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贫农对他们面积不足的农场会紧紧抓住不放”。*同上书,第169页。在这里作者虽然并未展开解释,但是却给笔者一个启示即从单一角度考虑问题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农民的内心世界。最后作者在论述“帝国主义的影响”和“国家政权建设”问题时,并没有直接进行论述,而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细微的考察和梳理。

以上笔者梳理了《华北》一书的展开方式和具体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可以说,作者通过叙述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连接经验证据与理论概念的设想,始终基于档案资料得出应有的史实和逻辑。

三、历史研究中的“视野”

《华北》一书不仅可以看作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区域史研究的典范著作。本书以“华北”为集中探讨的区域,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乡村经济问题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解释。与作者之后推出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互为对照,从而对整个中国整体的乡村经济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由于受到资料、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区域史研究成为历史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倾向提出了批评。笔者认为区域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大的研究视野即小地方中的大视野。《华北》一书的成功即体现了区域史研究中的“大视野”。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的问题意识来源于理论、概念与史料的互动,而这三者的互动不仅涉及乡村经济问题的核心,而且涉及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能够触及到乡村经济问题的重点。除此以外,虽然作者所探讨的是华北地区的乡村经济问题,但是作者是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如前所述,作者在分析农民的经济行为时并未仅仅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是考虑到农民所在的乡村社会环境。

当前的历史学研究要求要做到“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的核心在于视野的大小。最重要的在于“深”而不在于区域的宽广与否,即使研究的区域再大,如果研究的视野不够宽广,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以上笔者梳理了在阅读《华北》一书过程中所注意到的问题意识、文本结构、研究视野,当然从这部书中可以挖掘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此,但至少这三个部分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阅读、理解《华北》一书需要从作者整个的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体系出发,不仅需要看到作者在大量经验证据上提出了符合实际的观点和结论,同时也要看到作者建构适合中国历史与实际的概念与理论的努力。不过这种努力的目标仍然在于追寻最基本的历史真实:“笔者追求的是对史实的最真实理解和概括,不是普适理论的建构。”*黄宗智:《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导论,第5页。

对于本书中的观点、内容的评论,学术界已经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但笔者更多地希望从方法论角度对其给予总结、梳理。当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我们所做的是发现“美”和锻炼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The Broad Vision of Regional History——The Methodology ofPeasantEconomyandSocialChangeinNorthChina

SONGHong

(HistoryColleg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PhilipC.C.Huang’s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isaclassicbookofChina’sruralareasofsocialandeconomichistory.Thebookiswellworthstudyingandanalyzinginmanyaspects.Ontheproblemconsciousness,thebookintegratestheories,materials,andconcepts,findingandexcavatingthe“importantissues”showedinthematerials.Forthetextandstructure,thebookhasaclearcentralargumentandthesub-arguments,whichcompletelyexpandstheproblemawarenessandminesthe“practicallogic”inhistoricaldata.Astotheresearchfieldofvision,thebookisbasedonNorthChinaregion,buttakesagreatviewofthewholecountry,pointingtothekeyandcoreissuesofeconomichistoryofruralsociety.Ofcourse,thebookalsohassomedeficienciesanddefects,whilethisdoesnotaffectthevalueofitsmethodology.

PhilipC.C.Huang;problemconsciousness;theresearchfieldofvision;regionalhistory

2016-07-28

宋弘(1990-),男,河北永清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乡村史、中共革命史研究。

K26

A

1008-469X(2016)05-0007-04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华北农场
农场假期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农场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一号农场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