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近五十年隐喻翻译研究:回眸与展望

2016-03-07廖茂俍李执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源语喻体隐喻

廖茂俍 李执桃



国内外近五十年隐喻翻译研究:回眸与展望

廖茂俍李执桃

(新余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4)

隐喻翻译自萌芽以来方兴未艾,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来看,隐喻翻译的研究可以描述为两个阶段,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时期的隐喻翻译研究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时期的隐喻翻译研究。文章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关于隐喻翻译研究的论文著作,从隐喻翻译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内容、隐喻翻译研究所切入的视角、翻译方法的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国外学者的观点,并对其中一些观点进行了述评,对隐喻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隐喻;翻译研究;价值取向;翻译方法

引 言

隐喻研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时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隐喻研究时期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隐喻研究时期。综观国内外隐喻翻译的研究的文献,从理论上看,隐喻翻译的研究可以相应地描述为两个阶段,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时期的隐喻翻译研究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时期的隐喻翻译研究。我国的翻译历史从东汉算起,迄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关于隐喻翻译研究,前人并没有留下多少笔墨。在国外前人的翻译研究中也少见隐喻翻译方法论的研究踪迹。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即Lakoff(1980)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以来,隐喻研究成为了显学,隐喻翻译研究也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拟对国内外近五十年对隐喻翻译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推动隐喻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 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隐喻翻译的研究

随着对隐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隐喻翻译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隐喻翻译研究所切入的视角。从隐喻翻译研究所切入的视角看,主要包括:①从文化视角看隐喻翻译的,如韦孟芬(2011)在《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一文中分析了文化与隐喻的关系及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并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互译的基本方法。②从语用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如陈喜荣(2003)针对隐喻的特点,着重分析隐喻喻义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所具有的可推导性和不确定性,从隐喻所涉及的语境在原文和译文中完全或大体相同以及不同等两种情况提出了隐喻的理解和给翻译带来的启发。③从话语语言学的角度讨论隐喻翻译的,陈丽江(2003)运用R.D. Beaugrande & W. Dressler 在《话语语言学入门》里讨论的七个话语建构标准、四对范畴来解决在话语环境下的隐喻翻译问题。④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如张美芳(2005)探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原文中的概念代码(即解码),又如何根据译语文化和语境进行概念代码的转换(即编码),从而生产出一个能在目标语文化中与原文功能相似的译文;⑤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谈隐喻翻译的学者较多,如刘法公(2008);张广林、薛亚红(2009);肖家燕(2010);等。⑥另外,还有从两种语言中隐喻语用对比的角度谈隐喻翻译的,如郭英珍(2004),从语义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问题的,如苏岚(2011)。从美学视角探讨隐喻翻译的,如魏泓(2011),等等。可见,隐喻翻译研究所切入的视角非常宽广,呈多维态势。

(2)隐喻翻译研究的价值取向。关于隐喻的属性,学者们的看法大体有几种:过去通常把它看作为一种修辞;历时语义学者认为隐喻是语义变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认知语义学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Lakoff,G.&M.Johnson.1980)。在隐喻翻译研究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方法方面,大体可以归为以修辞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策略与方法和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策略与方法两大类。

以修辞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策略与方法。根据陈福康(1996)在《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的梳理,专门论述隐喻翻译的言论极少,但有涉及“成语”的翻译的相关论述。蔡力坚和王瑞(1986)在《中国翻译》上“论英语隐喻的汉译”一文中认为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对隐喻翻译的研究,传统翻译理论总体上是以修辞为取向的。比如,冯树鉴(1989)、徐莉娜(1990)和李国南(1992)等都把隐喻以修辞为取向探讨了隐喻的翻译。《英汉翻译教程》说“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一是直译法,二是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三是意译法”(张培基,1980:160)。在翻译直接取代本体的喻体时,一般应采取直译的方法;隐喻具有很强烈的折射效应,具有折射效应的隐喻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喻体不完全出现,而是通过具体的动词折射所要描写的动作或动态;二是本体不完全或根本不出现,只是由喻体暗示本体,给读者以回味或想象的感觉。在翻译这类隐喻时,一般应该采取意译的手法。穆诗雄(2000)总结了中国古诗隐喻英译的5种常用方法:按字面翻译、译意或解释、修改简化、直译加解释和转换。在探讨非文学隐喻的翻译策略方法时,许明武(2003)用实例阐释了翻译中的常用“直译”、“意译”和“直译+意译”等三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计算机英语中的隐喻的翻译。

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策略与方法。认知语言学为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翻译不仅仅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应该以认知为取向。严敏芬(2002)运用Halliday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理论,即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元功能;诗歌常常隐性地传达这些功能,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构成了诗歌语言的共项。严敏芬认为诗歌中的隐喻共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语篇隐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谭业升、葛锦荣(2005)以情感隐喻翻译为例,指出以隐喻概念映射系统为基础的相似或不同的映射条件既可说明不同潜在翻译策略的实质,又可有效界定可译与不可译的潜在空间。周颖(2008)在《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中指出,以喻体为本,在相同框架中,隐喻翻译可采用“移植喻体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不同框架中,可采用“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为喻体形象加注”、“略去喻体形象”或“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

值得重点回顾的是,以博士论文或专著形式发表的在概念隐喻理论下的文学隐喻翻译研究成果,如肖家燕(2010)和刘法公(2008)。肖家燕(2010)认为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隐喻翻译活动受隐喻所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译文是一定文化语境、文学语境、上下文语境等条件下的产物。隐喻的翻译过程是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过程,受语境制约和翻译策略的可及性影响,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异化还是归化,隐喻翻译过程中信息流失是在所难免的。

以认知为取向的在非文学隐喻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文形式的成果,如高新华、刘白玉(2010)系统地归纳了隐喻普遍存在于金融危机英语词汇的22个领域,并运用“保留隐喻形象”、“舍弃隐喻形象”、“借用隐喻形象”等三种翻译方法阐述了金融危机英语词汇隐喻的翻译问题。

(二)国外对隐喻翻译的研究

隐喻翻译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西方翻译界对隐喻翻译研究存在几个问题:第一,采用规定性方法还是描写性方法?隐喻翻译研究既可采用规定性方法,如Nida,Newmark,van den Broeck,也可采用描写性方法,如Toury,Snell-Hornby,and Baker(Fernandez et al.2003:61)。第二,隐喻的可译性问题。隐喻的本质属性即一种修辞手段、带有特定目的用来交流的工具,所有这些出现在不同系统中(语法系统、语言或是言语系统,文化系统等),即存在“对等”与“系统差异”的问题。关于隐喻的可译性问题,在西方翻译研究中有如下几种看法:(1)隐喻不可译。(2)隐喻完全可译。(3)隐喻是可译的,等等。第三,隐喻的翻译程序、翻译策略问题。是否有一个基于隐喻的性质、类型,或者其在语篇中的功能来处理隐喻翻译的普遍适宜的方法?这是不是一个特别的过程?能否构建一种翻译策略?

关于适用于隐喻的翻译技巧、翻译程序和策略的问题,西方翻译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以源语为导向的方法(source-oriented approaches)。(1)描写性方法。由van den Broeck(1981:77)提出:①转换翻译法,就是把源语的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都转换翻译到目标语中去。②替换法。用具有与源语喻体相同的本体的目标语中的不同的喻体来代替源语喻体。③解释释义法(paraphrase)。用目标语中的一个非隐喻性表达来解释源语中的隐喻。(2)规定性方法。由Peter Newmark(1981:87-91 in ibid)所倡导:①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②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③用明喻代替隐喻;④保留喻体;⑤明喻和喻底结合将隐喻转化成喻底;⑥省略,认为隐喻是“冗余”的,不译;⑦同一隐喻与喻底结合法。但是不难看出上述隐喻的翻译方法是针对传统的隐喻即修辞上的隐喻的译法。

2.以目标语为导向的方法。关于以目标语为导向的隐喻翻译观点,Toury(1995:81)提出了两种策略:(1)把源语中的非隐喻性表达译成目标语中的隐喻。(2)如果源语中没有任何语言动机(linguistic motivation),在翻译时在目标语中加上一个隐喻。

3.隐喻的认知翻译观。根据认知隐喻观,Mandelblit(1995)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翻译假设”,考虑隐喻翻译的两种方案:(1)源语和译语之间存在相似映射条件;(2)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映射条件不同。比如,把源语隐喻译成译语中的明喻、用意译(改述)的方法翻译、用脚注的方法表达源语隐喻、在译语中用解释性的语言表达源语隐喻、甚至不译。

Al-Hasnawi(2007)继承了Mandelblit的两种方案并发展了其理论,增加了一种方案。Al-Hasnawi(2007)的三种方案:(1)相似映射条件和相似词汇实现(lexical implementa-tion)的隐喻;(2)相似映射条件但差异词汇实现的隐喻;(3)差异映射条件且差异词汇实现的隐喻。

Kovecses(2005)提出了隐喻翻译的四种方案。(1)相似映射条件和相似词汇实现(lexical implementation)的隐喻;(2)相似映射条件但差异词汇实现的隐喻;(3)差异映射条件但相似词汇实现的隐喻。(4)差异映射条件且差异词汇实现的隐喻。

Ahrens(1999)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三个步骤,并以动物隐喻的英汉翻译为例加以阐释。隐喻翻译之说所以复杂是因为:(1)在目标语中没有类似的隐喻。(2)在目标语中存在相似隐喻,但意象图式映射不符。比如,他是头猪。这里“猪”的意思在汉语中是idiot,但如果翻译成He is a pig,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会把这句话理解为He is a greedy person。

Kathleen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三个原则:(1)如果存在相似的意象图式映射,并且映射的信息是相同的,那么就用目标语隐喻作为准确的翻译。例如:He is a donkey.( He is stupid/stubborn.)翻译成:他是一头驴。(他愚蠢/固执。)在这个例子中,英语和汉语中的donkey/驴的理解一致,可以直接翻译。(2)如果在目标语中存在一个类似的意象图式,但在目标语的映射不同,那么如何翻译呢?例如,She is a cow.翻译成“她是一头牛”。就不好理解了。cow在英语中表示fat,但在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信息映射,而要翻译成一个解释性的明喻,即翻译成“她胖得像头牛。”(She is as fat as a cow.)(3)如果在目标语中不存在意象图式映射,那么,要么直接翻译并附加解释,要么翻译成一个解释性的明喻。例如,Zhangsan oinked at her,(indicating)she eats like a pig.这句话可以直接翻译并附加解释,即“张三朝着她,像猪打呼噜般地说,她吃得像猪一样”。

二 对目前隐喻翻译研究的思考

国内外近50年隐喻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对如何翻译隐喻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对隐喻翻译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此,笔者提出一些观点:

(1)研究重心问题。隐喻翻译研究的核心应该是“怎么译”“如何译”。在以修辞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研究阶段,在隐喻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虽然国内有不少论文表现出重复性研究,但对隐喻“怎么译”“如何译”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外,由于一些学者如Nida(1964),Dagut(1976)认为隐喻是不可译的,所以,总体上看,这个时期,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多。在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研究阶段,国外的研究比较务实,大多研究不但对隐喻翻译作出了解释,而且还提出了如何翻译隐喻的具体方法。综观国内在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翻译研究阶段对隐喻翻译的研究,不难看出,占用大量篇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翻译进行解释作了不凡努力,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多,而实实在在对隐喻如何翻译着墨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少。

(2)研究系统性问题。无论从隐喻翻译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内容看和从隐喻翻译研究所切入的视角看,还是从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方法看隐喻翻译研究,国内隐喻翻译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者们虽然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翻译问题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整体上看,国内对隐喻翻译的研究还没有就“怎么译”作出完整的阐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令人信服的方法。虽有学者探讨了汉语隐喻译成英语的方法并取得了较有说服力的成绩,如刘法公(2008),但英语隐喻翻译成汉语的方法的相关研究却几乎尚未真正触及。

(3)研究原创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以及从源语中心向译语中心的转向。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学者也能紧紧把握翻译学发展趋势,从语言学、文化视角等等对隐喻翻译进行研究。尤其是隐喻认知观成为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后,国内学者能够结合隐喻认知观来对隐喻翻译进行研究。但是从取得的成果来看,转述国外研究成果居多;虽然学问之道,贵在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学者与“不在场”的海外学者展开“潜在对话”的成果不多,自我原创成果不多。

(4)研究领域盲点问题。隐喻翻译得好不好,评判标准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也几乎无人涉足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可以尝试隐喻翻译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以加强有关翻译隐喻读者接受度的研究,考察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传递的有效性;也可以对我国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描写;等等。

[1]吴景荣.论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83,(9).

[2]穆诗雄.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3]严敏芬.诗歌隐喻共项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4]韦孟芬.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1).

[5]陈喜荣.会话含义与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6]张美芳.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

[7]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0,(5).

[8]Schaffner,Ch.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ve Approach[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36).

[9]Nida,E.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Boston:Brill,1964.

[10]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1.

[11]Toury,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12]Mandelblit,N.Grammatical Blending: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M].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5.

(责任编校:呙艳妮)

H059

A

1673-2219(2016)11-0169-03

2016-06-08

廖茂俍(1960-),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李执桃(1965-),男,江西兴国人,硕士,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语言学与商务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源语喻体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